“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

ID:20838048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6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_第1页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_第2页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_第3页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_第4页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古典诗歌”十种对仗浅探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  唐代中央政府机构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

2、。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一般可分为: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

3、,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对仗的种类很多,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偶:  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再如:“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又如“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王维《使

4、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再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5、。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  再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假对,是利用词

6、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是因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  借音假对,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

7、词来表乙词。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子规啼’子,如‘明日又迁居’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

8、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说,这两联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