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

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

ID:20837345

大小:119.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6

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6月第34卷第3期IntJDigDis,June25,2014,Vol.34,No.3·195··综述·艾滋病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进展陈杰高峰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HIV病毒通过各种途径如肠黏膜上皮进入人体后,导致肠黏膜功能障碍,肠道微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出现肠道相关症状。此文就AIDS与肠道微环境变化的关系作一综述。关键词:AIDS;肠道微环境;肠道免疫;黏膜疫苗;益生菌D

2、OI:10.3969/j.issn.1673-534X.2014.03.014消化系统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最个细胞组织中,每个细胞的生理活动都会受到肠道[8-9]常累及的系统之一,高达90%以上的人类免疫缺陷代谢物的影响。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程度1.2肠道黏膜免疫[1]不等的消化道症状。研究显示,HIV/AIDS患者肠道黏膜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腹泻和纳差,分别占82.5%所,同时也是致病微生物和毒素侵入的主要门户。和80.0%,其发生的

3、原因可能与肠道微环境的改变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肠黏膜上皮屏障、免疫屏[2]有关。近年来,随着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开障、微生物群屏障等有效阻止致病微生物和毒素损展,以及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探索,AIDS与肠道微伤自身,以及越过肠黏膜屏障侵入肠道以外的组[9-12]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织、器官,以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1肠道微环境2AIDS患者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微生2.1肠道是HIV感染的主要途径及储存库物系统,是肠道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体85%的淋巴

4、组织和90%的淋巴细胞(主要形成的微环境,对肠道正常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指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定位于肠道组织内,而且作用。80%~90%的免疫球蛋白生成细胞(浆细胞)也位1.1肠道菌群于肠道内,而外周血的淋巴细胞只占总淋巴细胞的肠道是人体中细菌密度最大的部位,占人体总2%~5%。由此可见,肠道组织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微生物的78%,约有1014个活细菌,种类繁多,有器官,体内总T细胞中大约40%位于肠黏膜上皮内[3]400~500种细菌。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是稳(不包括固有层的T细胞),肠黏膜上皮内的T细胞定性,其

5、组成、数量与人体的能量、物质代谢关系密在整个肠道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肠黏膜及[4-6]切,在维持人体健康中非常重要。肠道菌群与其丰富的免疫细胞因经常接触外来抗原而经常处人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互利关系。种类繁多的肠道于活化状态,故为HIV极好的靶细胞,是HIV起始[13]菌群不仅能实现自身内部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且与感染的部位,因此,HIV感染可以被视为一种黏[14][15]宿主细胞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宿主一同进膜免疫系统疾病。韦浪曲研究显示,肠道是[7]HIV早期复制和CD4+T淋巴细胞破坏的主要部位

6、,化,参与宿主代谢以及生理性调控物质的转化。换言之,人体全身水平的整体代谢实际上是其体内肠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机体严重免疫缺自身的基因组和其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组活动的陷,导致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增加,致病菌高达30整合,人体所摄入的食物和药物都将由人体自身及种,真菌感染达42.8%。其共生的微生物共同处理及代谢,肠道微生物群产2.2HIV感染导致肠道菌群改变生的代谢物会随着血液与营养分子一起运送至各不同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密切相[16-17]关。通过对AIDS患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发作者单

7、位:830001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现,AIDS患者肠道菌群谱发生了明显改变,机会性内科细菌占主导地位,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属数·196·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年6月第34卷第3期IntJDigDis,June25,2014,Vol.34,No.3量明显减少,以双歧杆菌属减少为甚;而大肠杆菌、患者肠道有害微生物入侵可导致肠道微环境改变,[26,27]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尤以屎肠球菌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如果能改变增多显著,拟杆菌属中脆弱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单AIDS肠道

8、黏膜的免疫功能,就有可能提高AIDS的[28]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卵形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数治疗效果。以下主要从改变肠道微环境方面阐量均明显增多,提示AIDS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微述几种可能的治疗方法。[18]环境紊乱。在正常人群肠道微生态中,双歧杆菌3.1黏膜疫苗属具有营养、免疫调节作用;乳酸杆菌具有调节肠肠道黏膜存在共同的黏膜免疫系统,即在某一道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肠杆菌、粪肠黏膜位点接种便可诱导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