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

ID:20745501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5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_第1页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_第2页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_第3页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_第4页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丧葬习俗的变迁及其特征丧葬习俗是社会文明的记忆符号之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民族对人类自身的解释是不同的,因而出现了丰富多彩的丧葬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经历了游牧、半牧半耕、农耕定居三个阶段。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了丧葬习俗的变迁,纳西族地区丧葬习俗变迁还与改土归流等社会改革有直接关系。  一、改土归流前纳西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及其分布特征  改土归流是指雍正元年清王朝对丽江木氏土司的改流。在此以前,纳西族地区都以火葬为主,除了受大理白族文化和汉文化影响而出现葬骨外,大部分地区都承袭了传统的火化习俗。这时期

2、以化而不葬和火葬两种类型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丧葬习俗。  1.化而不葬类型。远古的纳西族先民过着游牧生活,居无定所,人死后,尸体付之一炬,没有埋葬,重在超度亡灵。在东巴经书《寻找父母死后葬法》中记载:在诺伴普时代,人类尚无葬俗。诺伴普娶克都木思为妻,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俄、崩、普、纳。母亲死后,他们不知怎样处理尸体,只好将尸体分成四份,一人得一份。老大俄(汉族祖先)取走一份,将其埋在土中;老二崩(普米族祖先)取走一份,挂在松树树枝上(成了天葬的习俗);老三普(藏族)也取走一份,将其投入河中,让河里的鱼类吞食(藏族不吃鱼的说法之一)

3、;老四纳(纳西族祖先)取走最后一份,用火加以焚烧。但是,纳最初并不知道怎样火葬为好,他只好用青麻秆做燃料。结果,皮没有烧焦,血没有烧干,于是纳把尸体丢弃到水中。水流将母尸漂到了董神和塞神那里,董与塞神将火葬的方法教给了纳:男人死了用九筒柴来烧,妇女死了用七筒柴来烧,青年人死了用五筒柴来烧,小孩死了用三筒柴来烧。照此办法,尸体方可见白骨,焚尸方可留黑炭。从此,纳就学会了火葬方法。这是纳西族东巴经书中所记载的火葬来历,也是东巴经书中所谈及的各民族丧葬习俗,汉族实行土葬,藏族实行水葬,纳西族实行火葬,普米族实行天葬。  元代李京在《云南

4、志略》中记载:末些蛮人死,则竹箦舁至山下,无棺槨,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其余颇与乌蛮同。正德《云南志》记载:麽夕蛮:焚骨不葬。死者无棺槨,以竹箦舁至山下,贵贱一所焚之,不收其骨,候冬择日,走马至焚所,用铲毡覆地,呼死者之名,隔毡抓之,或骨或炭,但得一块,取归以祭,祭毕送至山涧弃之。非命死者,别焚之;其土官死则置于床,陈衣服玩好鹰犬于前。刘文征在《滇志》也载:焚骨不葬。丽江诸于土酋死则以生平所好鞍马宝玩,置于一处,厝棺其中尽焚之,遣人驰马于灰烬中,拾其骨得一即置椟藏岩石内而封马,或马疾不得骨,即他物亦可。盐源、永

5、宁等地的纳西族丧葬习俗也如此,其在丽江近四川者,曰麽些人死,以用竹箦舁至山下,无贵贱皆焚之。可见,元明时期,纳西族地区的葬俗是以化而不葬,贵贱无别,地区间差异不明显。  2.火葬类型。至清初,纳西族仍以火化为主,出现了火葬的雏形。乾隆《丽江府志略》对当时纳西族的火化描述更加详细:土人亲死,既入棺,夜用土巫名刀巴(即东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十一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余物,裹以松枝瘗之,复请刀巴念夷语彻夜,再祭以牛、羊,名曰葬骨。由火化发展到葬骨,是纳西族文化发展的

6、表现,也是受周边民族文化传播和影响的结果。  1933年方国瑜回到丽江,对束河墓葬进行过翔实考察。在《明十和院墓葬考》中记载,那些坟墓都有碑文,有的是夫妻合墓,曾挖到两个较大的陶罐,旁边还分布着六个小的陶罐,内装有骨灰,还有块状的白骨。可见明代在社会经济较好的纳西族地区开始出现了火葬。尸体被火化后,拣出部分骨灰装入陶罐,然后埋入土中,上面立碑,以区分不同墓地。  过去很多学者认为,纳西族推行火葬,没有立碑,立碑始于汉俗的土葬。笔者经过多年的田野考察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丽江,有两种情况是火葬而且立碑的。第一种是木氏土司、把事等人

7、死后立碑。明代木氏土司及上层统治者效仿汉俗,建造了勋祠和家庙。《丽江木氏勋祠碑记》由明代永昌府张司徒(志淳)受木公之邀而撰写的,撰写时间当在嘉靖七年(1528)前后。木公在嘉靖七年还撰有《建木氏勋祠自记》。木氏还修建了家庙,内立历代土司的墓碑,即为功勋碑。《木氏崇庙碑》立于明嘉靖七年(1528),碑文主要记述了木氏自蒙古南征以来的光辉历程,先后提到麦宗、木得、木初、木森、木泰等人事迹。最早的墓碑见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立的《木公恕墓碑》,碑文记述木公文治武功,春夏秋冬四时喜好生活,列举他的六部诗集。明庆隆三年(1569)立的《

8、木高碑》,碑文详细地记录了木高一生从军的经历,因军功显赫而受到当时皇帝的数次嘉奖,墓志铭由其子木东撰写。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丽江知府木松鹤碑铭》,主要记述木氏土司木青去世后,其子木增请张邦纪撰文的碑文。改土设流前虽然有明代土司墓碑,却不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