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课堂应高效而灵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课堂应高效而灵动 [关键词]课堂物理教学教师学生 一、“翁格玛丽”效应和玻尔教学法 有一句话道出了各学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确实有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客观地分析,物理学科和其他理科相比较,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应用性都更强。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难”到相对“不难”这个大的台阶。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翁格玛丽”效应,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
2、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我们教师也要给学生“物理不难,你能够学好”这样的积极暗示,增强学生学好物理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和责任感。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要注意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加强实验教学,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把学生吸引过来。有经验的老教师讲解新课时从简单问题入手,渐渐变化,直到复杂,最后借助归纳总结和扩展,使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思路,处于积极地活动状态。而新教师往往忽略过程教学,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这样学生接受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引导方
3、法不当,会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难学,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物理失去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降低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 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要知道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例如在讲“曲线运动”几个概念时,我认为内容较简单,于是不顾学生接受情况匆匆结束,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判断曲线运动速度方向这部分出错。在课后答疑中,我看到了不少学生来问,原来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
4、才意识到教学中欠缺的地方。如此,教师授课时一定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更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一点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据说爱因斯坦以已聪明推人聪明,对待学生教学方法就简单的多,认为这么简单的推导他们也应该会,而玻尔就“笨”多了,有些物理过程他似乎搞不明白,要让学生帮他推导,讲解给他听,所以有“爱因斯坦教不出聪明的学生,而玻尔教出的学生很优秀”这样的说法。 教师怎样做,才能唤起学生课堂积极参与的意识呢?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
5、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如家庭中新型电器、炊具中的物理原理,公共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等。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的空间,让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如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
6、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有了亲切感,感觉到原来物理现象就发生在身边,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冲动。 三、有必要让学生动手练一练 物理知识并不是通过记忆就能掌握的,而且即使记忆了也不一定就理解。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新课标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与探究等说法。有些教师认为应把感悟探究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在课堂上很少练习,甚至不再训练。实际上,适当的练习是加深对所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
7、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概念问题化,通过具体的题目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要知道教师代替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选择习题,以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在选题时应把握住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首先习题应具有针对性,即所选取的练习必须有明确的考查意图,通过练习,教师对考查
8、哪几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怎样的效果,都要心中有数。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另外,习题应该典型。典型性指所选习题要具有代表性,要做到这一点,选题时要注意:内容应是教材的重点内容,知识体系上应是关键点、过渡点和衔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