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32129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5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运用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摘要: 本文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引导及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所需的创新精神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字: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摘要: 本文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引导及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所需的创新精神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字: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2、 摘要: 本文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引导及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所需的创新精神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字: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摘要: 本文就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引导及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所需的创新精神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字: 激发兴趣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早在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伟人邓小平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3、未来”,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还曾提出“电脑应从娃娃抓起”。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正为这一极具前沿性的世界性命题创造了条件。 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没末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如何培育新一代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因此小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就自
4、己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该如何搞好小学信息技术的起步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新。因此对教师来说,上好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记得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课堂(认识计算机)上我汲取以往教学中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带到电脑室边观看边介绍,这样做既使学生直观地学到了知识,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使他们产生一种
5、想更进一步了解电脑的意识,这也有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比如在刚开始的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时,机械单调的动作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但是如果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
6、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也会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 2、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文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多指导观察,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在合格的基础上,再引导部分有资质的学生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往往有些学生在学懂老师所授知识后就不
7、再去自主摸索其中的奥秘,一味地只是讲解-吸收,再讲解-再吸收,表面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慢慢地递减,因此达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创新。 二、引导探究,做好知识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想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一周两节)真正完全掌握本书所要求的内容,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就必须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金线”。 拿中高年级段学习的OFFICE2000中WORD
8、2000来讲,在这之前三四年级已经学习过WINDOWS98中的记事本和写字板,那么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总结这几种软件的共性,并鼓励学生先自己尝试使用WORD2000,这样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讲解,教师讲课轻松,学生学习也有目的,或许在刚开始操作时,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实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