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

ID:20719798

大小:6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5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_第1页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_第2页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_第3页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_第4页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   [论文耻感教育;心理;文化;大学生;道德建构  [论文摘 要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功能,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目前状况令人堪忧,耻感教育的回回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

2、将耻意识的培养纳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所谓耻感,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伦理标准评价别人行为或反省自身行为而产生耻辱的羞愧心理。这种羞愧心理包含了惭愧、内疚和悔恨。在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我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耻感是“道德体系的原素和原色”,“几乎具有和伦理道德的文化生命同在的意义”,对这一文化心理传统的吸纳和重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领域的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一、耻感教育的逻辑出发点: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

3、    从逻辑出发点上看,耻感教育的智识基础源于古今中外学者所进行的大量基于“耻”的探究,这些探究基于不同的框架、理论和模型,涉及到学理分析和实证检验。从探究定向上看,既有人格心理的微观描述,又有组织心理的中观阐释,还有哲学和社会文化视野中的宏观叙事。应该说,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极为宝贵和值得挖掘的传统资源,并为道德建构的三个层面——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领域的教育提供了逻辑出发点和现实可能。  1.耻感的心理镜像。古汉语中,“耻”字写作“恥”。《说文解字》曰:“辱也。从耳,心声。”《六书总要》曰:“耻,从心耳,会

4、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可见,耻感的形成过程和心、耳、闻、思、止、惭等有关,通常伴随着紧张感、悔恨感和焦虑感,并通过人的内心感受引起行为的变化。  我们以为,耻感中包含着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首先,耻感的素材来自于“本我”(回答了“耻”现象的新题目),它使人们彰显自己的本性,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于是人们显露出各种先天或后天的不足,甚至僭越社会答应的标准而做出令自己紧张、悔恨和焦虑之事,这正是耻感发生的条件。国内学者沙莲香以为,“耻”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一种表现为或者发生在物体和人们的行为上,是让人

5、感到羞耻的社会现象即耻事(即我们所说的“耻”的素材);另一种表现为人们的“看法”、“体验”、“感知”上,是人们感到羞耻的心理现象,即耻感(对应于我们所说“耻”的发生气制)。耻现象本身以及它被感知的过程中,蕴涵了心理现象和物理、身体现象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构建的可能性。  第二,耻感产生的关键是“社会自我”(回答了“耻”的发生气制的一个方面)。这个阶段是“向外看”的过程,是自我反思的前奏,即通过向社会看、向身边看、向他人看、向未来看,确定耻感的标尺,进一步激化耻感的产生。谢夫(Scheff)将耻感定义为一个“情绪大家族”(困窘、羞辱、羞涩

6、、失败、无能),这个大家族通过一种“对社会契约的威胁”联系起来。波尔森(Pouison)则指出:“羞耻是一个经常被忽视和误解但却非常强大的促进因素。”从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耻感是一种信号,它使我们避免那些可能导致它的行为——由于羞耻是令人痛苦的。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耻感可以被看成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具有一种规范伦理的能力。  第三,耻感产生的终极指向是“理想自我”(回答了“耻”的发生气制的另一个方面)。不同的感知区分了不同的耻感,对于耻现象感到羞耻是一种感知;对于耻现象不以为然、无所谓,是一种感知;对于耻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7、,也是一种感知。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感知?这和人们的“理想自我”的构成有关。“耻感正是产生于应然理想完满和实在的落差、矛盾或冲突,产生于本质要求和现实生活、本真意义和世俗存在之间的不***”,正所谓由“思”而“耻”,“思”和“耻”一体,此为人之存在。  由此可见,耻感的心理机制包含“向外看——寻找差距”、“向内看——知耻改过”两个过程,体现了内省性和外生性的矛盾同一,有学者称之为耻感的“双向度”。由耻感的“双向度”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演出道德教育的两个向度:从肯定性的方向看,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倡导诚信、责任、博爱等正当价值的路径,促进

8、道德情感向道德理性的转化,我们称之为“美德伦理”的建构;从否定性的方向看,则可选择外部控制规范以及引导人们知耻明耻、耻不从枉、祛恶从善的路径,我们称之为“规范伦理”的建构。道德建构应当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