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04245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5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纠谬举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纠谬举隅贵州开阳一中何为邮编:550300由于训诂知识有待普及,因此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中谬误颇多。虽各种语文刊物对此曾有过大量的批评和建议,现行教材也曾经过修订,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下面举例讨论。一、脱离语境而误词语的确切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被最后认定。这是训诂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由于不注意这项原则,教材注释中常发生因脱离语境而误释的现象。举如:《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课本注:“舟人,船夫”。这一注释置诸该句并无问题,但从前后文考察下来,却不能成立。据上文交代
2、:作者夜游石钟山,“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可见船上有三人:作者,苏迈以及船夫。对于当时情景,作者的感受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又有“山上栖鹘”乍惊,谷中“鹳鹤”怪叫,令人:“心动欲还”。恰好这时,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于是“舟人”大恐。从前后文看,此“舟人”乃指作者本人,可能还有苏迈。因为他们系首次来此探胜,又值“莫夜月明”,心情紧张,故幻觉丛生,惊疑不定,至于船夫是否也在“大恐”之列?下文分析石钟山得名原因“所以不传”时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他们既已熟知“石钟”之秘,更兼终年生活在水上,对上述夜景已见惯不惊,
3、必不至于“大恐”。比较适当的注释应当是:“舟人,船上的人”。二、以今律古而误以今律古,就是误以今义释古语,从该语言结构表面看似乎古今一律,而实际上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语言的古今演变规律了解不深,同时又蒙蔽于古今某些语言结构的表面相似。这也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注释中重要的错误类型。举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课本注:“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显然,注释者用“不足挂齿”去理解“不齿”,故释之为“不屑一提”,大误。文中“不齿”应释为“不与同列”。《礼记·王制》:“终生不齿。”注:“齿,列也”。“齿”的特征是“排列”,故引申
4、为“列”义。《左传·隐公十一年》:“不敢与诸侯任齿。”注:“不齿者,不得以年次列于平民”。《礼记·文王世子》注:“不齿者,特为位不在兄父行列中”。《汉书·陈胜项藉传赞》:“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现代汉语中,“不齿于人类”的说法还在使用着,作为古语的残留,正好保存了“不齿”的古代意义。“不齿于人类”,意谓“不能与人类同列”,也就是“不配为人”的意思。三、脱离史实而误对有关历史事实的了解,是阅读古文的必要条件,教材中择要加以注释当然必要,但注释应力求准确无误。可惜教材中尚未完全做到这一点。《过秦论》
5、:“延乃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课本注:“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三天就死了。”然而,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辞海》后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均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年,岁次辛亥)。”是在位三天还是一年呢?查《史记·秦本记》:“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司马贞《索隐》谓孝文王“名柱,五十三而立,立一年卒”。再看下文:“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孝文王立”后还来得及办那么多事,看来不可能仅“在位三天”。再看下文:“孝文王除丧。十月已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看来问题已清楚:孝文王
6、于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秋立。次年改元,为孝文王元年(前250年),一年除丧服,于十月初一日已亥举行正式即位仪式,不幸于三日辛丑卒。因此,孝文王实际在位时间应当按一年算,不能只算三日。《史记·六国年表》即按一年算,诸家《年表》及《史记》各种注本也都载孝文王在位一年。课本注称孝文王在位三天,不符合史实与学术界公论,应予纠正。以上,笔者择要讨论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注释中常见的几种训诂错误,实际的错误类型比这还要复杂得多,遗漏之处,只有等待大家在学习实践中继续总结。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材日益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