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概念求真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

ID:20666970

大小:69.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4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_第1页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_第2页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_第3页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_第4页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无为”概念求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子“无为”概念求真道德经;“无为”;翻译;变异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似无为而实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涵义,而大多数的译文却简单地译为“不为”、“不做”,昭显了译者对于老子核心概念“无为”的表面化、简约化理解,以致于陷入“盲人摸象”的翻译误区。只有当原文本文化拥有话语权,中西文化在对等的平面上交流、传播,才能把“无为”的图像原样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正把握“无为”概念之真谛。  :H059文献标志码:A:100124

2、35(2012)03039106  学界有很多对《道德经》英译文本的比较研究,包括对《道德经》核心概念“道”的翻译和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就一个译本或几个译本之间进行比较,对核心概念“无为”的专题研究几乎未见。译本如何翻译老子《道德经》之“无为”,虽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但对它的翻译必须建立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达到客观、真实、准确。“无为”作为老子哲学核心概念,如果仅看表面,其文字的意义似乎就是“不为、不做”,大多数英文译者将此翻译成“doingnothing”、“nonaction”、“withoutdoing”等,这显然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真谛与根本。本文从老

3、子“无为”概念的本意入手,考辨其英译内涵的变异及原因,探究正确地翻译解读传统经典之路。  一、老子“无为”概念本意求真  要明晰“无为”涵义,需先清楚“无”字之本意。许慎《说文解字》对“无”字的解释是:“无,亡也。”从文字语言学来说,字义总是发展变化的,“无”字也不例外。据庞朴先生的考证,“无”有三层涵义:一曰“亡”,有而后无;二曰“無”,似无实有;三曰“无”,无而纯无,是与“有”相对的一种状态。[1]57-70这是“无”字字义演变的渊源,那么在老子那里,“无为”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在《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做了这样说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看来,

4、老子之“无”既与“有”相对,又非实质上的“纯无”,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依照“无”字的渊源和老子之“无”的独特内涵,进一步探讨老子哲学中“无为”这一核心范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先有为后无为  这里“无”取“亡”之意:有而后无[1]58。“无为”顺应了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为之在未有,治之在未乱。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这样写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强调要把握事物发展中量变与渐变的时机,对其中的每一环节、每个过程,无论是“始”还是“终”,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不枉为,为之有度不逾矩。这样就会达到

5、“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境界。  (二)似无为而实有为  这里“无”取“似无实有”之意[1]60,既包括无形的观念、意识的形成,也包括在认识上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把握和控制。取此“无”之意义,“无为”指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这种看不见的“为”,而达到有形的“为”的目的和效果。如《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讲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的都是通过谋略、谋势等策略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靠面对面的、直接的交锋达到目的。又如《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

6、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揭示了老子强调治国先要通过意识教化、思想引导工作,从源头上在民众“争”强之心、“盗”贼之心和动“乱”之心未形成之前,就从意识领域这个源头加以引导与掌控,直至断其根源,而不是等到木已成舟、事已成型之时,再用高压措施、暴力行动去施政,那样是无济于事、徒劳无益的。通过这种“似无为实有为”的行动,最终实现看似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达到即使通过看得见的武力等强行的作为也很难达到的效果,这种作为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无形的,然而却实实在在地为了、做了。  (三)无为而无不为  此为老子“无

7、为”之最终结果和最高境界。“无”乃“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道德经;“无为”;翻译;变异  :老子“无为”概念被误译的问题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误区。译者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文化,很难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为”在原文中包涵着“为于始”、“似无为而实有为”、“无为而无不为”三层涵义,而大多数的译文却简单地译为“不为”、“不做”,昭显了译者对于老子核心概念“无为”的表面化、简约化理解,以致于陷入“盲人摸象”的翻译误区。只有当原文本文化拥有话语权,中西文化在对等的平面上交流、传播,才能把“无为”的图像原样地呈现在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