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54426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 【摘要】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报道;社会责任;舆论导向 事件回放与选题背景分析 2011年8月,天津“许云鹤案”尘埃落定,当事人“好心反被诬”引发了舆论关注。此后,媒体对各地“老人倒地”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2011年8月28日,武汉市电动
2、车主胡师傅扶起一名摔倒的八旬婆婆时,反被婆婆称是被他的电动车撞倒;2011年8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南通大巴司机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却被诬为肇事者,幸亏有大巴上的摄像头还原了事实真相;此后,在9月2日的《楚天都市报》、9月7日的《齐鲁晚报》等媒体上又相继报道了武汉、济南各地的类似“老人倒地”事件…… 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的连续报道,引发了社会公众普遍的“救助恐慌症”,甚至产生了社会道德滑坡的论调。“老人倒地”事件的井喷式出现,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行为不无关系。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瞭望哨”,坚持客观、全面、平衡的报道是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得以实现的基础。但
3、是,在外部压力和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取舍中,选择性报道已经成为媒体的一致趋向,导致舆论导向的失衡。因此,在新闻操作中掌握选择性报道的规律,从而承担起媒体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消除对舆论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研究“老人倒地”事件的意义所在。 二、选择性报道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媒体商业化:选择性报道行为的外部诱因 选择性报道于媒体记者、编辑对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取舍,与新闻报道的客观、全面要求并不冲突。在新闻操作中,记者、编辑也都认同客观、全面、公正地记录事实是媒体应尽之责。事实上,媒体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做到全盘记录,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是发挥把关人职能的结果。但是在日益激烈
4、的媒体竞争中,媒体的商业化导向开始主导媒体把关的标准,事件本身的价值让位于新闻报道的价值。 根据把关人理论,新闻价值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1]。由于媒体面临着内、外部的多种制约因素,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多维性的。日益商业化的新闻生产线上,媒体在操作中主要应考虑两个标准:一是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二是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2]这些价值标准外化为满足受众需求,迎合受众的兴趣点,就形成了一切以吸引眼球为标准的模式。但是,过度注重新闻价值的业务标准、市
5、场标准的结果是,媒体忽视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丧失了其力求客观、全面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2008年“彭宇案”报道以来,类似的“老人倒地”事件便引发了持续关注。基于这种现状,媒体为吸引受众而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侧重这类选题。在媒体报道信息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对此类信息的过度关注将必然造成舆论导向的偏离。 (二)事件特殊性:选择性报道的内在动因 信息进入媒介议题进而形成舆论强势,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也是基本条件。一系列的“老人倒地”事件之所以进入媒介议题并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选择性报道的对象,其特殊性表现在: 一是事实本身的争议性。类似
6、的“老人倒地”事件被称作“罗生门”,即当事双方各执一词,即使第三方审判也难以下定论,令事件的真相不为人所知。这从去年8月“许云鹤案”的二审判决中可见一斑,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各方提供的说辞是否真实。道德与法律孰是孰非,给受众以裁判、讨论的话题空间。 二是事件在时间跨度上的连续性为报道提供了轰动效应。2009年10月“许云鹤案”事发,二审判决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议题引发的轰动效应或许是媒体始料不及的,此后各地的“老人倒地”事件使媒体趋之若鹜。2011年下半年,与“老人倒地”相关的报道频现各大媒体,“好心反被诬”、“社会道德滑坡”、“这么大一个中国扶
7、不起一位倒地老人”……类似选题或单独出现,或以专题、专版的新闻策划形式出现,接近半年的连续性报道形成了积聚效应,并提高了传媒引导舆论、制造议题的能力。 三是颠覆常理的冲突性。助人为乐、扶弱济贫是传统的社会美德,也是媒介和社会舆论长久以来宣扬的主流价值。当公众对主流的宣传出现“审美疲劳”的时候,各地“老人倒地”事件的当事人被贴上了“好心没好报”的标签登场,刺激了大众的神经,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规范,拷问着社会良知。事件颠覆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性必然能吸引广大受众的参与和讨论。 四是体现受众的心理动向。社会转型期,法律制度的漏洞、社会保障的不完善、道德滑坡等问题长期
8、引起受众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