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21433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公示栏: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审批办事指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审批办事指南一、审批内容《广东省航道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在通航水域修建下列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标准和航道发展规划,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征得航道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其他报批、报建手续:(一)修建拦河闸坝、水电站;(二)修建和设置码头、驳岸、护坡、船坞、滑道、涵洞、排污口、抽水站、护岸矶头、渡口、锚地、趸船;(三)修建桥梁、栈桥、隧道、渡槽以及埋设或架设缆线、管道;(四)修建其他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或设施。上述设施的修建,涉及到水利、规划等有关部门的,建设单位和个人还应分别报有关部门审核。二、审批权限(一)下列
2、事项由管辖该通航水域的水系(区域)航道局提出初审意见报送省航道局,由省航道局审批:1.在技术等级Ⅶ级以上航道修建拦河建筑物;2.在技术等级V级以上航道修建临河、跨(过)河建筑物;3.在东江、韩江、连江干流航道修建桥梁;4.在沿海航道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或设施。(二)在其它通航水域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或设施的,由管辖该通航水域的水系(区域)航道局审批。三、审批条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在通航水域申请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的,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标准、航道发展规划以及与通航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3、四、需提供材料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申请人应当填写《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申请书》,并按照下列要求提交有关资料。(一)修建拦河建筑物,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两份:1.建筑物总体平面布置设计图和过船建筑物平面布置设计图;2.过船建筑物的结构型式、规模、通航标准、通过能力等设计资料;3.过船建筑物上、下游设计最高和最低通航水位的计算方法和成果;4.航运基流、电站调峰时坝下水位及流速变化、坝下河床下切、坝上游河床淤积等计算成果。(二)修建临河建筑物,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三份:1.建筑物所在河段水下地形测量图。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
4、度在500米以上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1000米,测图比例1:2000;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在200~500米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500米,测图比例1:1000;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小于200米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200米,测图比例1:500。测量图应标绘出建筑物平面布置设计方案及平面控制点坐标。2.建筑物整体断面设计图。(三)修建简易临河建筑物或使用期不超过三年的临时性临河建筑物,申请人可仅提交水下地形简测图一式三份。简测图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一侧向上下游各延伸150米,测图比例1
5、:500。简测图应标绘出建筑物平面布置设计方案及平面控制点坐标。(四)修建跨河建筑物,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三份:1.建筑物跨河纵断面设计图。设计图的通航孔应标绘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和通航净空尺度。2.建筑物所在河段水下地形测量图。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在1000米以上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1000米,测图比例1:5000;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在500~1000米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600米,测图比例1:2000;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在200~500米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400米,测
6、图比例1:1000;建筑物所在河段河面宽度小于200米的,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200米,测图比例1:500。测量图应标绘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方案及桥梁轴线平面坐标。(五)修建支(架)墩位于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水沫线以外的跨河缆线,申请人可仅提交标明比例的缆线轴线图一式三份。轴线图应标明跨河缆线所在断面的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通航净空高度等技术数据。(六)修建水下过河建筑物,申请人应提交以下资料一式三份:1.建筑物所在河段水下地形测量图。测量范围为建筑物所在位置向上下游各延伸200~500米,测图比例1:500~1:5000。测量图应标
7、绘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方案及平面控制点坐标。2.建筑物纵断面设计图。设计图应标绘建筑物纵断面处的航道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七)水下地形测量图须由持有水运工程测量资质的专业测量机构施测,测量成果符合国家规范。水下地形测量图的有效期为两年。(八)修建拦河、临河、跨(过)河建筑物对航道通航条件有重大影响的,可以要求申请人应提交建筑物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论证报告。建筑物通航标准和技术要求论证报告由具有乙级以上水运规划设计或水运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五、办理期限收到完整的申请资料时发出受理回执,由发出受理回执之日起15日内予以答复。经本单位行政主管领导同意可以延长
8、10日,需进行听证、专家评审的时间另计。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