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77263
大小:2.42 MB
页数:90页
时间:2018-10-13
《医学康复评定 发育性反射评定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发育性反射评定刘琦发育性反射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表现出的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发育性发射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度,也与运动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发育性反射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伤病(脑瘫)的重要评定内容。一概述一、发育性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亲妊娠后期、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会陆续出现了一些脊髓、脑干、中脑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与浅、深反射不同,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此一类反射称为发育性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发
2、育,脊髓和某些脑干水平的原始反射在婴幼儿时期由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而被抑制。因此脊髓和脑干水平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意味着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胎儿或婴儿脑损害时,相应反射不能按时出现和消失,同时导致患儿运动功能发育异常。成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使原始反射再现,导致正常的姿势、运动受到影响。补充内容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reflex):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对各种刺激不随意运动的应答反应。反射的出现,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是人类一切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随意运动的基础。2.反射弧:感觉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一切反射都必
3、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二、反射的特征1、反射应答是不随意,意识的控制可引起应答模式变化;2、根据应答模式是固定的,即一定的刺激必然出现一定;3、充分的刺激必然会有应答反应。三、反射的分类(一)按生理功能分类1、防御反射屈肌反射、角膜反射等;2、摄食反射分泌反射、吸吮反射等;3、姿势反射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保持和纠正身体姿势的各种反射。(二)按感受器分类1、外感受性反射是位于身体浅层的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又叫浅反射,如触觉、痛觉反射等。2、内感受性反射是位于身体深层的感受器受到体内环境的刺激引起的反射,又叫深反射,如肌肉受到牵张刺激发生的牵张反射
4、,血压升高后引起血压下降的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等。(三)按反射弧的通路分类1、单突触反射由两个神经元,经一次联系所形成的反射。2、多突触反射由多个神经元,经两个以上的突触联系完成的反射。3、按反射弧在中枢的部位可分为脊髓反射、脑干反射及皮质反射等。反射的出现与消失1.从发育神经学的角度观察小儿反射的发育,反射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2.新生儿期的反射是脊髓、脑干下部水平的神经发育,称为原始反射。3.生后2个月时的反射是桥脑水平的神经发育,以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4.生后4个月时的反射,神经的发育达中脑水平,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5.生后
5、10个月左右,神经的发育达皮层水平,因此小儿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射。调整反射与平衡反射是构成姿势反射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维持正常姿势、正常运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儿反射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瘫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反射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不消失,调整反射及平衡反射不出现或延迟出现。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因此可以说,反射是衡量神经系统发育的一把标尺,是判定脑损伤的客观标准,其方法简单、无痛、无损伤、不受病儿主观影响,经济实用,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二、发育性反射的分类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大脑
6、水平的反射脊髓水平的反射脊髓水平的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可协调肢体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一般在妊娠28周至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以及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脑干水平的反射是通过前庭外侧核到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反射是静止性姿势反射,表现为全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及体位变化而变化。故又称调整反射。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至出生后4个月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等中脑水平的反射中脑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是正常
7、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性运动发育成熟的标志,以影响头及身体在空间的关系是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终身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包括调整反应和自动运动反应调整反应:在中脑整合,使头和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到5岁末消失。可使儿童能够翻身、坐起、手膝位起立和手足支撑俯卧。自动运动反应:是随头部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反应涉及半规管、迷路、颈部的本体感觉。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是皮质水平的反应,整合了前庭、视觉和触觉的感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和小脑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在出生6个月后逐渐出现并
8、终身存在。三、评定目的(一)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二)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三)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