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45970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乙肝肝、胆、脾、胰、胃、肠病理变化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乙肝肝、胆、脾、胰、胃、肠病理变化的关系肝脏在生物转化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参与内分泌。某些毒物往往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转变为无毒或毒性小的、溶于水、易于排泄的物质,然后由胆管或其他途径排出,所以过去曾将此种作用称为“解毒作用”。这种解毒作用的最后代谢产物随胆汁进人肠道,胆汁也参与肠道消化吸收活动。肝脏血供系统与肠、胰、脾相关联;肝与脾、胰有神经、淋巴系、韧带等关联。所以,肝脏的病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邻近器官的的变化。第一、肝病引发的胆道疾病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分泌的,经毛细胆管汇合流
2、入肝管,在消化期间,经胆总管与胆囊中流出的胆汁一起进入十二指肠;在非消化期间,胆汁由肝总管转入胆囊管,成为胆囊胆汁。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0.8—1.0L,其中主要含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和血浆中所有的无机物。胆囊贮存胆汁并吸收胆汁中的水和电解质,以浓缩胆汁。同时胆囊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可以维持胆道内压力的恒定,避免肝脏受损。重度急性肝炎时,大量的肝细胞受损害,引起胆汁分泌严重减少,致使胆囊收缩,胆囊壁增厚。慢性病毒性肝损害时,胆囊壁内也会有HBV存在,故常常伴有胆囊壁的炎性增厚,有时形成双层壁。此时胆囊的收
3、缩和舒张功能受到影响,进食动作和食物对胃和小肠的刺激,不能有效地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胆汁分泌和胆囊的收缩,所以肝病患者消化功能减弱。正常情况下,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和脂肪等可刺激小肠上段黏膜释放缩胆促胰素,也有较强的促进胆囊收缩和排出胆汁的作用。由于胆囊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缩胆促胰素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舒张运动的减弱不利于存纳大量的胆汁,加以浓缩;收缩运动的减弱又不利于胆汁的排泄。实验证明,胆汁排泌异常时可影响肝细胞的功能,肝细胞的疾患也必然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因炎症坏死、再生、纤维性变,使毛细胆管挤压、扭曲、变
4、形,直接影响胆汁的流通。肝病与胆管病变包括病毒性胆囊胆管炎、肝病性胆道出血、肝源性胆结石等。第二、肝病与胰脾疾病的关系肝脏的动脉、门静脉与脾、胰有数个分支相联。胰十二指肠上及下动脉均由肝总动脉分支,同时脾动脉常有数个分支至胰腺,胰腺诸静脉与脾静脉相连接,流入门静脉。在生理上胰头钩突将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钩夹住,胰头肿大时,门静脉可能受压,引起门脉系统淤血,以致产生腹水或加重肝硬化腹水。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时,大量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人下腔静脉,因压力差作用,产生脾淤血、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1968年
5、肝炎流行时发现部分患者的胰腺有病理改变。胰腺病变的因素可能由于某些肝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以致十二指肠内pH值下降,进一步使胰泌素分泌旺盛,如排出不畅,势必导致腺泡破裂;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水肿时,如乳头也水肿,又妨碍胰液排出,其原理符合“阻塞分泌旺盛学说”。乙肝中医多按“脾病”论治,胰腺病证应届中医“脾病”的一部分,也要从脾论治。中医治疗早期肝硬化的良好疗效,佐证了肝胆胰脾、胃肠病“从脾论治”是治本之法。益成医院肝病康复中心有经验丰富的专家,详情可以致电专家热线:15726237223。第三、肝病引发的胃肠疾病。
6、肝脏及胆道疾病,特别是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胃肠道不适症状明显,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等,往往是患者主诉的自觉症状。肝硬化门脉高压时,门静脉和体静脉之间形成侧支循环,引起上消化道静脉曲张,严重时可致胃、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消化道淤血还会引起肠胃运功、分泌吸收等功能障碍;门脉高压性胃肠道黏膜病变也较常见,如肝源性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引发胃炎、肝源性腹泻、肝源性结肠炎。另外还有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硬化乳糜状腹水、肝硬化发生的腹壁血管杂音等。己知呕吐是由延脑两个不同功能的相邻中枢所控制,来自胃肠
7、道、肝脏、胆道、腹膜等传入神经冲功,通过迷走与交感神经系统,直接兴奋呕吐中枢。但是肝脏病的呕吐是肝脏自身病变导致的,还是通过连带作用由胃肠不适造成的,这两者的主副和始动关系,有待今后研究。比如已知肝硬化时的消化道症状主要是由于门脉高压造成的侧支循环开放、胃肠淤血是直接原因,但是临床没有门脉高压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原因何在?原文地址:http://www.ganyisheng.com/html/201206/4278.html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