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

ID:20489279

大小:3.03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8-10-13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_第1页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_第2页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_第3页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_第4页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编号:单位代码:10167密级:学号:2015030050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YanFanxinandthestudoftherivergggyadministrationintheearlyQinDnastgyy作者姓名:郭玉美指导教师:张振国教授专业名称: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明清史学院年级2015级:政治与历史学院完成日期:2018年5月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摘要明朝末年以来,黄运沿线遭遇持续的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田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加之,沿河地方民乱仍屡禁不止,百姓被迫逃亡,这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由于连年战争,朝廷无暇顾及河政,致使河务废弛,河道乏人,河堤常年失修。到清初,河患异常泛滥,给沿河两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因此,治理河患已成为清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面对的现实。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沿袭明制,设置河道总督一员,专门负责治河事宜。是年七月,时任内秘书院的杨方兴被任命为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任河道总督,在任十四年,是清朝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河督之一。在这十余年的治河生涯中,他率众堵御小宋口、荆隆口、大王庙等多处决口,在河南、江南多处地区修筑堤坝,并大浚漕河、修复福兴闸旧址、开挖引河等。另外,由于战争的破坏,清初的河务系统已全盘崩溃。因此,杨方兴在任期间,重建河防体系,设置管河分司,与管河道并行。河标也随着河道总督的设立而设置,在清初作为军事力量参与河防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治河效率,杨方兴慎重河官职责,不许河官身兼二职,河官专司其事,并尽住河干衙舍,协调河官与地方官的关系等。这些对清初的河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方兴在治河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治河经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清初的河患,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为恢复社会经济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并奠定了后世治河的基础,杨方兴的河政治理对我们今天水利工程的开展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杨方兴;河道治理;河工制度建设I YangFangxingandthestudyoftheriveradministrationintheearlyQingDynastyABSTRACTSincetheendoftheMingDynasty,theYellowRiverhassufferedfromnaturaldisasterssuchasdrought,insectpestsandothernaturaldisasters.Thefieldshavebecomebarrenandthepeoplehavebeenlivinginhardship.Inaddition,thechaosofthelocalpeoplealongtheriverhasremainedunabatedandthepeoplehavebeenforcedtoflee.Asaresultofsuccessiveyearsofwar,therulershadnotimetotakeaccountoftheriveradministration.Asaresult,theriverservicewasabandoned,theriverwasdevoidofpeople,andtheriverdykewasinconstantdisrepair.DuringtheShunzhiperiodintheearlyQingDynasty,theriverwasabnormallyoverrun.Ithascausedserioussocialandeconomiclossestothebanksalongtheriver,therefore,ithasbecomeapracticalproblemthattheQinggovernmenturgentlyneedstosolve.ThefirstyearofShunzh(i1644),theQinggovernmentfollowedtheMingDynasty,settherivergovernoramemberresponsibleforgovernanceRiverpatients.InJuly,YangFangxing,thenasecretary,wasappointedthefirstRiverGovernor.YangFangxingRiverinQingDynastyhistoryasthefirstrivergovernor,infourteenyears,isoneofthelongestservinggovernoroftheriverthehistoryoftheQingDynasty.Duringhismorethan10yearsofrivercontrol,HeledmanypeopletoblockthemouthoftheXiaoSongDynasty,Liutongji,Jinglongmouth,Dawangmiao,andsoon.HebuiltdikesanddamsinHenan,Jiangnanandmanyotherareas,andbigdredgedCaoheRiver,repairFuxingGatesite,excavationofriverdiversionandsoon.Inaddition,duetothedestructionofwar.TheQingRiverservicesystemhasbeenduetotheoverallcollapse.AfterYangFangxingtookoffice,herebuilttheriverpreventionsystem.Setuppiperiverdivision,parallelwiththerivermanagement.Therivermarkwasalsosetupwiththeestablishmentoftherivergovernor,and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riverpreventionconstructionasamilitaryforceintheearlyQingDynasty.Inordertoimprovetheefficiencyofrivermanagement,YangFangxingwasprudentinhisdutiesandnotallowedriverofficialstoholdtwoposts,riverofficialsspecializedinthematter,andliveintherivertrunkYasheand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riverofficialsandlocalofficials.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reconstructionoftheriverofficialsystemintheearlyQingDynasty.YangFangxingaccumulatedalargeamountofexperienceinrivercontrolinthecourseofrivercontrol,toacertainextent,reducedtheriverinfestationintheearlyQingDynasty,II guaranteedthesmoothflowofwatertransportation,andlaidthefoundationforrestoringthesocialeconomyandconsolidatingthedominantpositionoftheQinggovernment.YangFangxing'spoliticaltheoryofriverstillhasstrongreferencesignificanceforustocarryoutwaterconservancyprojecttoday.KEYWORDS:YangFangxing;riverregulation;riverengineeringsystemconstructionIII 目录绪论........................................................................................................................................1(一)选题意义..................................................................................................................1(二)学术史回顾..............................................................................................................11.清代治河官员研究.................................................................................................22.清代治河问题研究.................................................................................................53.清代河工制度研究.................................................................................................6(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81.论文框架.................................................................................................................82.研究方法.................................................................................................................9(四)创新之处..................................................................................................................9一、灾害、动乱与清初河况..................................................................................................10(一)明末清初黄运沿线的灾害与动乱........................................................................101.自然灾害频繁.......................................................................................................102.社会秩序混乱.......................................................................................................133.国家财政困难.......................................................................................................16(二)清初河患概况........................................................................................................171.河患频仍...............................................................................................................172.河患造成的破坏...................................................................................................203.河患频发的原因...................................................................................................21二、设置总河与杨方兴出任河督..........................................................................................24(一)总河的建置............................................................................................................24(二)杨方兴出任河督....................................................................................................29三、杨方兴与河道治理..........................................................................................................32(一)堵御决口................................................................................................................32(二)修筑堤坝................................................................................................................34(三)疏通河道................................................................................................................36(四)治河的成效............................................................................................................39四、杨方兴与河工制度建设..................................................................................................43(一)河官体系的重建....................................................................................................431.文职设官情况.......................................................................................................432.河标的建置...........................................................................................................453.补用河官...............................................................................................................46IV (二)慎重河官职责........................................................................................................48(三)河工经费的管理....................................................................................................51(四)协调河官与地方官的关系....................................................................................53结语......................................................................................................................................57参考文献..................................................................................................................................58致谢.........................................................................................................................................66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V ContentsIntroduction...............................................................................................................................10.1The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10.2Reviewtheacademichistory.........................................................................................10.2.1StudyontheofficialsofRiverGovernanceinQingDynasty.............................20.2.2StudyonRiverControlinQingDynasty.............................................................50.2.3StudyonRiverworksysteminQingDynasty.....................................................60.3Frameworkandresearchmethods.................................................................................80.3.1Framework...........................................................................................................80.3.2Researchmethods................................................................................................90.4Innovation......................................................................................................................9Chapter1.disturbances,disastersandRiverconditionsintheearlyQingDynasty......101.1DisastersanddisturbancesalongtheYellowRiver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dynasties.............................................................................................................................101.1.1Frequencyofnaturaldisasters...........................................................................101.1.2Socialdisorder...................................................................................................131.1.3Nationalfinancialdifficulties............................................................................161.2SurveyofRiverinfestationinearlyQingDynasty......................................................171.2.1Riverinfestation.................................................................................................171.2.2Damagecausedbytheriver...............................................................................201.2.3Causesofhighincidenceofriverdisease..........................................................21Chapter2.EstablishmentofthemainRiverandYangFangxingasGovernoroftheRiver...................................................................................................................................................242.1EstablishmentofthemainRiver..................................................................................242.2YangFangxingasGovernoroftheRiver.....................................................................29Chapter3.YangFangxingandRiverRegulation..................................................................323.1Blockingtheimperialcrevasse....................................................................................323.2Buildingdikesanddams..............................................................................................343.3Dredgingthechannel...................................................................................................363.4Effectivenessofrivercontrol.......................................................................................39Chapter4.YangFangxingandtheConstructionofRiverEngineeringsystem.................434.1ReconstructionoftheRiverService............................................................................434.1.1Civilianpresence................................................................................................434.1.2Rivertargetconstruction....................................................................................45VI 4.1.3Supplementaryriverofficer...............................................................................464.2PrudentdutiesasRiverOfficer....................................................................................484.3Managementofriverengineeringfunds......................................................................514.4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riverofficialsandlocalofficials.......................53Conclusion...............................................................................................................................57Bibliography............................................................................................................................58Acknowledgement...................................................................................................................66Papersthewriterpublished...................................................................................................67VII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选题意义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承袭明制,设置河道总督一员,职掌南北各河之疏浚及堤防诸事务。是年七月,清政府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杨方兴作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任河道总督,在任十四年,是清朝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河督之一。长达十余年的治河生涯,杨方兴积累了丰富的治河经验,经过他的治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清初的河患,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为恢复社会经济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并奠定了后世治河的基础。因此,研究杨方兴的河政治理对于我们今天水利工程的开展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关于清代河政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清代中后期,对清初河政的研究则关注较少,特别是对以杨方兴为代表的顺治朝河政的研究则更少涉及。本文通过对杨方兴及其生平事迹的研究,弄清其在清初河政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对清初的河政有一个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以期对清初的河政研究略尽绵薄之力。(二)学术史回顾清代的河务系统沿袭明制,设置河道总督,综理黄运河之一切事务。河道总督之下设有文武两套治河机构。文职管河官员主要有管河道、管河厅汛官,武职管河官员主要是河道总督所属的河标、河营。其中,管河道主要是道员,多为兼职河务的分巡道,辖有地方刑名事务而难以兼摄河务,故顺治时期,清政府在各重要河段还设立了管河分司,主要是通惠河分司、北河分司、南旺分司、夏镇分司、中河分司、南河分司、卫河分司。管河分司与管河道并行,在汛情紧急时,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各管河道下设管河厅汛官,主要有管河同知、通判、州同、县丞、主簿等,其中,同知、通判等,其衙署称为厅,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巡检等,其衙署称为汛。此外,还有闸官、未入流等,是河道管理的基层人员。河道总督所属的绿营兵称为河标,专门掌管河道疏浚及堤防工程的催护。各沿河省份设有守护河道的河营,掌河工调遣及守汛、防险之事。清初,河标随着河道总督的设立而设置,为河政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军事力量参与河防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金诗灿先生,其《清代河官①与河政研究》堪称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而其《20世纪以来清代河官与河②政问题研究综述》一文,更是对现今国内已经取得的有关河官、河政问题的研究成果①金诗灿著:《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②金诗灿:《20世纪以来清代河官与河政问题研究综述》,陈锋编:《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4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52-373页。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对我们研究清代河官与河政问题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研究成果,大体分布在治河官员、治河问题、河工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梳理,以便探讨清初的河官与河政问题。1.清代治河官员研究清代河官的职责包括治理河患、抢险堵口、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保障漕运畅通等内容。因此,河官在清代官僚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同于普通官员的作用。目前,学界关于河官的研究成果颇多。本文主要从河道总督及其下属治河官员两个层级来进行梳理。①顺治初,“特设河道总督一员,驻扎济宁,总理两河事务”,时称“总河”。雍②正二年(1724),以河南堤工紧要,“设副总河一人,管理豫省河务”。七年(1729),“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分管南北两河”。八年(1730),③以直隶河工紧要而且重大,“设立河道水利总督一人,驻扎天津”。自此,河道总督一分为三、分段分区管理河工的局面正式形成,三河分治标志着河督制度的最终完善。学界对河道总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置沿革、职掌,与河务及地方政府的关系等多个方面。④关于建置沿革方面,张轲风《清代河道总督研究初探》一文,从建置沿革、职能、考成、选用、奖惩等方面对河督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并对其与沿河地方督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的职能协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清代河患不能根治是因为受到河务三方⑤共管的体制制约。金诗灿《清代河道总督的群体性结构考察》一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河道总督群体进行总体量化考察,从民族结构、籍贯分布、资格背景、任职年龄、任职期限、行政经历等方面着手,认为清朝对河道总督的选拔和任用是有规律可循的,这⑥种规律变化同治河的成败有一定的关系。李治《河道总督与清朝政治》一文,探讨河督的设置沿革与任免,分析清初设置河督的原因、河督与漕运及地方政治的关系,并认为统治者的忽视与河督渎职将会导致河政的迅速败坏。上述三文,从制度史角度对清代河道总督进行了整体性或群体性论述。⑦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一文,勾勒出河督这一职官演进的轮廓,并提及清初第一任总河杨方兴。认为“当时战火未熄,清廷财政困难,杨方兴实用户部每年拨给的①(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工部九·河渠三·河官建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6914页。②《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甲辰夏四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296-297页。③(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吏部·官制·各省督抚》,《续修四库全书》第7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第405页。④张轲风:《清代河道总督研究初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⑤金诗灿:《清代河道总督的群体性结构考察》,陈锋编:《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1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1-102页。⑥李治:《河道总督与清朝政治》,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⑦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中国水利》1986年第3期。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治河经费二十万两,只能对运道搞一些东填西补的维修工程。”关文发《清代前期河督①考述》一文,对河督沿革、置立河督的战略目标、河督体制及河督选任作了详实的考述,并对清代前期历任河督的治绩得失作了分析与总结。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②探讨》一文,论述了元、明“总河”的演进、顺康时期河督的总体特征,以及靳辅治③河时期河道总督职能重心的变化。张珂风《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曹金娜、陈厉④辞《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两文,详细梳理了河道总督的建置沿革,并指出清代河道总督的设置,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基本格局。江晓成《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利及⑤其演变》一文,探究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力及其演变,对河道总督权力扩张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清前期河道总督权力的扩张,是清廷对河务技术特征认识深化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考察清代河道总督的建置,应集中在清代中前期。⑥郑民德《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一文,探讨清代河东河道总督的建置沿革、职责及河弊,对了解清代河道部门的结构、黄运两河的实际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他⑦的《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则主要论述直隶河道总督的设置沿革、职能利弊等,对了解清代河督设置、运河河工、水道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郑民德《清代河政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河弊——以江南河道总督为视角的考察》还对江南河道总督的历史沿革、职能及与其他官员的权力博弈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清代江南河弊及其⑧产生的原因。以上三篇文章,从区域史的角度,探讨了清代河道总督的历史沿革、职责利弊等。关于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之间关系的研究,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⑨相关官员间的关系》一文,对清代江南河道总督地位的变化及其与漕运总督的关系演变、南河总督与两江总督及河东总督间的关系演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地方官员与河务⑩的关系。赵晓耕、赵启飞《浅议清代河政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文,对清代河督和沿河地方督抚的关系以及当代“河印”关系在黄河防汛层面上作了简要探讨。金诗灿⑪《清代河道总督与地方督抚河务职权关系及其演变》一文,从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的职权关系,河道总督与河南、山东巡抚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论述清代河督与地方督抚之间因河务而产生的职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以上三篇文章,均对清代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的探讨。①关文发:《清代前期河督考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②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③张珂风:《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历史教学》2008年第18期。④曹金娜、陈厉辞:《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⑤江晓成:《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利及其演变》,《求是学刊》2015年第5期。⑥郑民德:《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⑦郑民德:《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⑧郑民德:《清代河政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河弊——以江南河道总督为视角的考察》,《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⑨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间的关系》,《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⑩赵晓耕、赵启飞:《浅议清代河政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9年第5期。⑪金诗灿:《清代河道总督与地方督抚河务职权关系及其演变》,《北方论丛》2014年第2期。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在论及河道总督权力演变方面,关于河道总督职掌之研究,成果亦颇丰,主要有姚①②树民《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张荣仁《“总督河道”与“河道总督”》、③王娟《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三文,专门论述了清代河道总督的职掌,除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事务外,在维护地方治安、催赶漕运、社仓济民、会审案狱等方面,河道总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河道总督还有自己直辖的军队,名为“河标”,掌河工调遣,督护及守汛、④⑤防险之事。王刚的博士论文《清代前期江南军事驻防研究(1645-1853)》,曾提及⑥河道总督属下河标、河营的设置情况。戴龙辉《清代河标、河营研究》一文,对清代河标、河营的建置沿革、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专门的研究,使对清代河政的研究更加细化,这也是对当代河政研究的一种补充。对河道总督下属河务官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其中对河务官作出详细研究的代表⑦⑧性著作是张德泽的《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和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分别对清代河道总督及其下属治河官员的设置、职掌、沿革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另外,在论文方面,⑨曹金娜《清代河务官初探》一文,对河务官群体进行了专门性研究,考察了清代河务机构的设置沿革及其职掌,对兼职河务之地方官员的沿革及其职掌亦作了介绍,进而对专兼河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除此之外,一些特殊性质的河务官也有专文论及。如曹金娜《清初管河都水分司浅⑩⑪析》、《清初河务机构中管河都水分司探析》两文,对清前期管河都水分司的设置沿革、职掌变化及被裁撤的原因等进行了考察,并分析清初治河政策的演变,论及清代满汉任官的变化。孟艳霞《明后期治河官员的设置及职权——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为中心》⑫一文,以黄河下游的治理为具体切入点,指出地方治河官员的设置是治河形势发展的⑬需要。郑民德《明代工部北河郎中建置考》一文,通过对明代工部北河郎中的建置沿革与职能进行探讨,得知明代河政官员的设置与河道形势、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北河郎中一职因其职能与管理的重要性一直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①姚树民:《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②张荣仁:《“总督河道”与“河道总督”》,《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③王娟:《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④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247页。⑤王刚:《清代前期江南军事驻防研究(1645-1853)》,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⑥戴龙辉:《清代河标、河营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⑦张德泽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⑧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⑨曹金娜:《清代河务官初探》,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⑩曹金娜:《清初管河都水分司浅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⑪曹金娜:《清初河务机构中管河都水分司探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09年第4期。⑫孟艳霞:《明后期治河官员的设置及职权——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为中心》,《丝绸之路》2011年第24期。⑬郑民德:《明代工部北河郎中建置考》,《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清代治河问题研究河道总督的本职工作是治河。治河对河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意识都有较高的要求,河官不仅要奔波于冬月办料,春月兴工,夏防伏汛,秋防秋水等重大事项,还要负责带领差役往来巡阅,有缺即修,有漏即填,如遇有洪水,则昼夜抢救。因此,关于清代河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清代治河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从灾害史、水利史、科学技术史等角度出发。①涉及清代治河问题的专著,在20世纪上半叶,林修竹、徐振生《历代治黄史》一书,其中“大事表”对清代黄河的决口、堵口、官司建置、重要奏疏等记载最为详细。②沈怡、赵世暹、郑道隆编著的《黄河年表》详细考述了黄河史上的大事,并揭示了职官的沿革。该书运用表格形式,内容考证详实,具有参考价值。张念祖《中国历代水利③述要》之第八章“清之水利”,叙述了清代水利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治绩。张含英《历④代治河方略述要》一书,论述和评价了历史上的治水名人大禹、贾让、贾鲁、潘季驯、⑤陈潢及时人李仪祉的治河思想。郑肇经《中国之水利》之“水政”、“黄河”两章,对清代黄河的治理机构和治绩进行了说明。此外,这一时期的很多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对清代黄河的决口及水患治理、治河方略等方面的探讨,文章多以对史实的整理与考证⑥为主。20世纪中叶以来,对清代治河问题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岑仲勉《黄河变迁⑦史》之第十四节,论述了清代河防、河患、治河主张、治河技术、行政管理以及河工⑧腐败等问题。《中国水利史稿》(下册)之第十、十一两章,通过对清代黄河治理的研究,得出明隆庆年间至清乾隆前期,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的结论。张含英⑨《明清治河概论》一书,通过比较水沙关系、筑堤与分流、改道与否、调整河漕的举措等诸多方面,对明清时期不同的治河方略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⑩要》一书,论述了清代黄河的河患及其治理措施,并对靳辅及其以后的治河进行了评价。这一时期的治河研究,在理论分析和探索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除了专著以外,一些论文也对清代治河问题进行了研究。杨国顺《略谈明清两代治①林修竹、徐振生著:《历代治黄史》,山东:山东河务局,1926年。②张念祖著:《中国历代水利述要》,天津:华北水利委员会图书室,1932年。③沈怡、赵世暹、郑道隆编著:《黄河年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年。④张含英著:《历代治河方略述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⑤郑肇经著:《中国之水利》,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⑥1936年,《水利》杂志刊发了一系列有关清代水患的文章,其中包括栗宗嵩《清顺康雍三朝河决考》、薛履坦《清乾隆朝黄河决口考》、骆滕《清嘉庆朝两河决考》、恽新安《咸丰五年至清末黄河决口考》,此四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清代黄河决口、堵口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此外,戴祁《黄河祥符大工始末记》、《雎共始末记》,张炯《黄河中牟大工始末记》,分别对清代的几次重要决口工程及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张了且《历代黄河在豫泛滥纪要》则对黄河在河南境内泛滥的历史进行了考证,由于文字所限,内容稍显简略。⑦岑仲勉著:《黄河变迁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⑧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上册由两院联合编写,于1979年8月出版;中册由武汉水电学院编写,于1987年6月出版;下册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写,于1989年1月出版。各册均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⑨张含英著:《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⑩姚汉源著:《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①河》一文,指出从明永乐中到清末四百四十多年间,遵循着“治河之道、通漕为急”的治河方针,并有所继承、创新和发展,在河工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王日根《明②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一文,通过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黄河变迁是苏北水灾频繁的重要祸根。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③一文,对清初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清王朝的治灾政策以及治理过程中存④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张芳《明清时期治黄治淮简述》一文,指出清代治黄治淮以保漕为首要目的,主要采用蓄清刷黄和分洩导淮并重的治河方针,前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后期朝政渐坏,其治黄治淮也渐流于敷衍。李光泉《试论清朝初期的黄⑤⑥河治理》、《论清初黄河治理的改革》两文,对清朝初期黄河的治理做了系统地、全面的分析和论述,认为治河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当时河务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密切相关,⑦成为黄河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吴士勇《略论元明清三代对江淮运河的治理》一文,提到顺治十年对于淮河运道淤塞的治理,“每年一小浚,隔年一大浚”。吴小伦《清⑧代河南黄河水患与基层政府行为》一文,主要从基层州县政务入手,对清代黄河水患进行研究,并对沿黄各基层政府防灾措施的功用与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邵博的硕士论⑨文《清康熙朝治理黄河研究》则探讨了康熙帝在治河过程中的功与过,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及在中国治黄史上的地位。3.清代河工制度研究河政在清朝初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康熙时期是清前期河工制度的奠基与形成⑩时期,学界对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较多。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略论》一文,通过探讨河政体制在清代经历了从创置、完善、衰落到最终解体的演变过程,得出在这⑪一过程中政治局势是促使其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江晓成《清前期河工体制变革考》一文,从河工体制划一、治河权责转变和国家河工治理范围的扩张三个方面入手,梳理了清代前期河工体制的变革,探讨其因革利弊。雍正、乾隆时期延续了康熙时期的治河方略,并有所创新。对这一时期河政的研究,也有一些文章论及。如徐凯、商全《乾隆南⑫巡与治河》一文,探讨了乾隆在南巡过程中,对河工建设作出的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决①杨国顺:《略谈明清两代治河》,《人民黄河》1981年第1期,第85页。②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2期。③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④张芳:《明清时期治黄治淮简述》,《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⑤李光泉:《试论清朝初期的黄河治理》,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⑥李光泉:《论论清初黄河治理的改革》,《求索》2008年第5期。⑦吴士勇:《略论元明清三代对江淮运河的治理》,《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⑧吴小伦:《清代河南黄河水患与基层政府行为》,《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⑨邵博:《清康熙朝治理黄河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⑩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略论》,《清史研究》2011年第3期。⑪江晓成:《清前期河工体制变革考》,《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3期。⑫徐凯、商全:《乾隆南巡与治河》,《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策,并对乾隆一朝的治河进行了总结。曹松林、郑林华《雍正朝河政述论》及郑林华②《雍正朝河政研究》两文,探讨了雍正帝的治河主张,指出雍正朝河政的主要特征为皇帝治河、“治河保漕”、整饬官僚机构的同时又在扩大官僚机构,并对雍正朝河政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评价,肯定其历史地位及河政对当今黄河治理的借鉴意义。嘉庆、道光③以后,河政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很多文章都对此进行过研究。④河工经费是治河工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陈桦《清代河工与财政》一文,指出清代河工的兴作以政府财政为基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度增加,却未能改变河工经费紧缺、水利工程日渐废弛的现状。李德楠⑤的博士论文《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对清代河工的空间分布、河工经费、物料、腐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饶明奇《清代河⑥工经费的管理》一文,认为清代早中期,政府花费巨额的资金来治理河患,并严格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对清代河政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水利建设影响深远。郑林华⑦《雍正朝河政经费研究》一文,主要探讨雍正朝河政经费如何筹集、使用、审核,并估算出雍正朝一般年份河工用度的大致数额,从而得出雍正朝河费处于政府合理承受范围内的结论。⑧对河官选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金诗灿的《清代河官选任问题研究》,该文认为清代河官选拔的普遍性标准是熟悉河务、身家殷实、吃苦耐劳、身体健康。河工弊政是明清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清前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河工弊政不明显,清中期以后,河政日益腐败,至清末,河弊已是积重难返。贾国静《清代河臣的贪冒》⑨⑩、《河堤上的腐败》两文,认为清前期河工弊政还没有严重影响河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但自清中期以后,受政治及河政机构膨胀、河工经费屡增等多种因素影响,河工弊政愈⑪发严重。金诗灿《清初河工腐败问题研究》一文,指出腐败问题的出现与清朝制度设计的缺陷、皇帝对腐败问题的宽纵、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⑫刘志松《清代河工贪冒考论》一文,论述了清代在不同历史阶段河工贪冒行为与治理特点,认为清前期顺治、康熙朝河工贪冒虽然涉案金额少,但是金额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为清代中后期河工贪腐埋下了祸源。①曹松林、郑林华:《雍正朝河政述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②郑林华:《雍正朝河政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③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芮锐:《晚清河政研究:(公元1840-1911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④陈桦:《清代河工与财政》,《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⑤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⑥饶明奇:《清代河工经费的管理》,《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⑦郑林华:《雍正朝河政经费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⑧金诗灿:《清代河官选任问题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⑨贾国静:《清代河臣的贪冒》,《光明日报》2005年8月第7版。⑩贾国静:《河堤上的腐败》,《中国经营报》2016年8月第E01版。⑪金诗灿:《清初河工腐败问题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⑫刘志松:《清代河工贪冒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3期。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①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对治河人物的研究,如娄占侠、金诗灿对朱之锡的研究,宋②德宣、苑明晨、李云峰、杨胜对陈潢的研究,孙琰、苏凤阁、马红丽、杨文衡、姬中③④科对靳辅的研究,金诗灿、丁强对嵇曾筠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使清代河政研究的深入。综上可见,现有的研究成果或从政治制度层面、或从河患及其治理、或从治河中心人物等方面,对清代的河官与河政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康熙年间陈潢、靳辅等治河,一些治河专家的思想、实践及经验总结未受到足够重视,如朱之锡、嵇曾筠等人,缺乏足够的研究。对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的研究,至今没有专文出现,有深入探究的可能和必要。第二,对清初河政的研究有待加强。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清中后期,如嘉庆、道光年间河政之衰败,对清初河政的研究很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杨方兴作为清初入关以来的第一任河督,在恢复河务系统、完善河防建设、治理河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清初河政的基础。然而,由于关于他的研究资料少,且分布较散,目前学界对杨方兴的研究很薄弱。本文通过对杨方兴及其治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试图对其生平事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探讨治河的社会政治背景、治河的内容及成效,对其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加深对清初河政更加清晰、系统的认识。(三)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1.论文框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明清档案》、明清实录、明清会典、清代治河书、人物传记以及口述史等资料,佐之田野调查,深入探究杨方兴的治河活动及其对清初河工制度的建设。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末清初黄运沿线的灾害与动乱及清初的河患概况。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治河已成为清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杨方兴治河的政治社会背景。第二部分介绍总河的设置与杨方兴出任河督。清军入关后,沿袭明制,即设置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治河事务,并任命杨方兴为第一任河道总督。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杨方兴与河道治理的过程及成效。在十余年的①娄占侠:《朱之锡治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08年第4期;娄占侠:《朱之锡治河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金诗灿:《浅析朱之锡的治河思想及其实践》,《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②宋德宣:《陈潢治河简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苑明晨:《论陈潢治河》,《人民黄河》1988年第6期;李云峰:《试论靳辅、陈潢治河思想的历史地位》,《人民黄河》1992年第12期;杨胜:《康熙初期的治河专家陈潢》,《民主协商报》2005年9月23日第3版。③孙琰:《清朝治国重心的转移与靳辅治河》,《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6期;苏凤阁:《功在前代,利在后世——论康熙年间的靳辅治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马红丽:《靳辅治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杨文衡:《靳辅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姬中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④金诗灿:《嵇曾筠与雍正时期河南河工建设述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丁强:《清雍正朝嵇曾筠治河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丁强:《嵇曾筠河工制度建设及其成功原因探析》,《农业考古》2015年第1期。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治河生涯中,杨方兴率众堵御小宋口、流通集、荆隆口、大王庙口等多处决口,在河南、江南多处地区修筑堤坝,大浚漕河、修复福兴闸旧址、开挖新河等。杨方兴治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河患,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为清初恢复社会经济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但也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负担。第四部分则主要论述杨方兴对清初河工制度的建设,包括重建河官体系、设置河标,慎重河官职责,河官专司其事,河工经费的管理,协调河官与地方官的关系等。这些对清初的河政建设有重要意义。结语部分,从杨方兴治河的经历中总结清初治河的经验与教训。2.研究方法本文以杨方兴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制度史角度出发,探讨杨方兴任职河督期间的治河活动及其对清初河工制度的建设,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又叫文献研究法。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是历史研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所依据的文献范围主要包括档案、实录、会典、政书、治河书、地方志、人物传记等。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对杨方兴治河的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分的史料来源。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对比《万历会典》、《康熙会典》中河官设置情况,并参照《明清档案》中记载的有关河官的设置情况,试图探究清初顺治朝河务官员的设官体系情况。(四)创新之处本文综合多种文献资料,对杨方兴及清初河政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弄清了杨方兴治河的生平事迹,对其有一个更为深刻、清晰的把握和认识,使对杨方兴的研究更加生动、鲜活。通过探究杨方兴任职河督期间治河活动及对河工制度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清初河政的整体认知。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一、灾害、动乱与清初河况明朝末年,全国多处发生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尤其以山东、河南等处受灾最重。田地荒芜,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明政府统治腐败,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更加剧了社会对立和阶级矛盾。同时,连年战火,盗贼活动猖獗,经常滋扰地方,阻滞漕运。百姓被迫逃亡,黄运沿线百十余里断绝人烟,一望凄然。加之,河政废弛,河堤常年失修,河道淤积严重。顺治年间,水患接连不断,对沿河两岸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由于河道败坏,漕运受阻,以致漕粮难以抵京,造成国库空虚、仓储无存,影响京师的官俸军需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百姓在经受天灾的同时,承受着战争带来的更为深重的苦难,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乱。这就是清政府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杨方兴治河的客观背景。(一)明末清初黄运沿线的灾害与动乱1.自然灾害频繁晚明时期,因帝王怠政,宦官擅权,导致吏治腐败,统治黑暗。加之,崇祯九年至十五年(1636-1642),山东、河南、陕西多地连续发生罕见的特大旱灾,赤地千里,①“路少人迹”,这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而黄运沿线的山东、河南地区受灾尤重,旱灾、虫灾几乎遍及山东、河南两省全境。现据山东、河南两省之地方志,并参考《明史》等文献,将明末清初黄运沿线山东、河南灾荒志制表如下:表1-1:明末(1636-1642)黄运沿线山东、河南灾荒志时间地点具体灾情灾害类型资料来源长清县丙子,蝗为灾。虫灾(道光)《长清县志》卷16崇祯卢氏县飞蝗蔽天。虫灾(光绪)《卢氏县志》卷12九年洧川县飞蝗蔽空,每年谷豆俱为所食。虫灾(乾隆)《洧川县志》卷6济源县大旱。旱灾(乾隆)《济源县志》卷1莘县大旱,岁饥。旱灾、饥荒(光绪)《莘县志》卷4崇祯城武县大旱,蝗。旱灾、虫灾(道光)《城武县志》卷13十年平原县旱,蝗。旱灾、虫灾(乾隆)《平原县志》卷9河南六月,山东、河南蝗。虫灾《明史》卷28《五行志》崇祯兖州府春,旱。旱灾(乾隆)《兖州府志》卷30①(咸丰)《金乡县志略》卷11《纪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488页。1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一平原县大旱,蝗,谷苗尽稿。旱灾、虫灾(乾隆)《平原县志》卷9年河南六月,两畿、山东、河南大旱,旱灾、虫灾《明史》卷24《壮烈帝本纪》蝗。聊城县东昌大旱,饥。旱灾、饥荒(宣统)《聊城县志》卷11长清县旱,蝗。旱灾(道光)《长清县志》卷16虞城县大疫(十死八九)。瘟疫(嘉庆)《虞城县志》卷11崇祯临邑县济南郡县旱,蝗,民饥。旱灾、虫(道光)《临邑县志》卷16十二灾、饥荒年平原县大旱,蝗,谷苗尽稿。旱灾、虫灾(乾隆)《平原县志》卷9宁津县六月,畿内、山东、山西、河南旱灾、虫灾(乾隆)《宁津县志》卷10旱,蝗。河南六月,畿内、山东、河南、陕西旱灾、虫灾《明史》卷24《壮烈帝本纪》旱,蝗。长清县庚辰,大旱,人相食。旱灾、饥荒(道光)《长清县志》卷16春夏大旱,每日风霾大,无禾,莘县斗米银一两二钱。民间食尽草子、旱灾、饥荒(光绪)《莘县志》卷4树皮,至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惨状难悉。恩县大旱,无秋。旱灾(乾隆)《重修恩县志》卷10夏津县大饥,斗米两银,人相食。饥荒(乾隆)《夏津县志》卷9曹州府黑鼠遍野。鼠疫(乾隆)《曹州府志》卷10二月,黄风蔽天日,屋瓦墙垣皆城武县作重金色,相连两月。春种不入,风灾、饥荒(道光)《城武县志》卷13崇祯民大饥,斗米千钱,有明二百余十三年,五谷价贵无甚此者。人相食,年贼盗蜂起。兖州府连岁蝗、旱,斗米价银三两,瘟虫灾、瘟疫(乾隆)《兖州府志》卷30疫盛行,父子相食。大饥。前此旱蝗频年,至是赤地,峄县民掘草根、剥木皮,皆尽父子相虫灾、饥荒(光绪)《峄县志》卷15食,白骨纵横。滋阳县旱、蝗,大饥疫,人相食,土寇旱灾、虫(光绪)《滋阳县志》卷6蜂起。灾、饥荒武城县大饥,疫。饥荒、瘟疫(乾隆)《武城县志》卷12春,麦间蝗遍野。未几,又生小蝻,附壁入室,衣物尽蛀,缘城郯城县进县,民舍官廨悉为塞满。至釜虫灾、饥荒(乾隆)《郯城县志》卷3窪掩闭,不敢开。捕获数百千石,蝗愈盛,合境大饥,人相食。历城县二月,大风,霾。夏五月,大旱,风霾、旱(乾隆)《历城县志》卷2蝗,大疫。灾、蝗灾德平县大旱,人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旱灾、饥荒(光绪)《德平县志》卷10者。1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德州大旱,禾尽稿。旱灾(乾隆)《德州志》卷2虞城县大旱,饥(斗米价一两余)。旱灾、饥荒(嘉庆)《虞城县志》卷11德县大旱,禾尽稿。旱灾(民国)《德县志》卷2临邑县大饥,父子相食。饥荒(道光)《临邑县志》卷16平原县夏,复大旱,蝗。斗谷千钱无籴旱灾、虫(乾隆)《平原县志》卷9处,人相食,瘗胔尽发。灾、饥荒宁津县畿南大饥,草根、树皮罕有存者。饥荒(乾隆)《宁津县志》卷10河南是年,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灾、虫《明史》卷24《壮烈帝本纪》旱、蝗,人相食。灾、饥荒卢氏县夏,不雨,父子相食,饥莩遍野。旱灾、饥荒(光绪)《卢氏县志》卷12大旱,蝗,秋禾尽伤,青草皆枯。许州斗米易钱二千文,人相食,饿死旱灾、虫(民国)《许昌县志》卷19者大半,时民争采桑槐等叶为食。灾、饥荒春夏间,瘟疫盛行,甚至户减村莘县绝。秋,大蝗来自东南,平地丛瘟疫、虫灾(光绪)《莘县志》卷4积尺余,越城踰屋,所过树木压折,草禾皆空。恩县春,民多饥死,人相食,道途行饥荒(乾隆)《重修恩县志》卷10人几绝。夏津县巳辛,运河涸。旱灾(民国)《夏津县志续编》卷首春,瘟疫流行,人死殆尽。麦熟城武县无主,村绝人烟,城市妇女插草瘟疫(道光)《城武县志》卷13标卖身。春,疫病继起,死亡强半,蓬蒿崇祯峄县遍四野。民间鸡豚之类,亦荡然瘟疫(光绪)《峄县志》卷15十四无存,实数百年来未有之奇变也。年武城县斗粟一金,人相食。饥荒(乾隆)《武城县志》卷12临清县秋七月,临清运河涸。旱灾(民国)《临清县志》大事记历城县大旱,蝗。旱灾、虫灾(乾隆)《历城县志》卷2德州春,疫。瘟疫(乾隆)《德州志》卷2德县春,疫。瘟疫(民国)《德县志》卷2临邑县旱,饥,人相食。旱灾、饥荒(道光)《临邑县志》卷16复旱,蝗。父子、夫妇相食,村平原县落间杳无人烟。有白帮手截路剽旱灾、虫(乾隆)《平原县志》卷9掠,又有鬼魅谓之黄蒿女飞蓬,灾、饥荒因风吹聚,高兴楼齐,白日迷人,行旅断绝。宁津县正月壬寅,黄埃涨天,畿南、山饥荒(乾隆)《宁津县志》卷10东□饥,德州及县境皆斗米千钱,白昼劫夺。河南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旱灾、虫灾《明史》卷24《壮烈帝本纪》湖广,旱、蝗,山东寇起。1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偃师春,大疫。瘟疫(乾隆)《偃师县志》卷29孟县(民国)《孟县志》卷10泌阳县旱,蝗为灾。旱灾、虫灾(道光)《泌阳县志》卷3光州大疫。瘟疫(民国)《光山县志约稿》虞城县春夏,大疫。瘟疫(光绪)《虞城县志》卷10中牟县大饥,人相食。饥荒(民国)《中牟县志》卷1春,妇女自鬻于市,无有收者,许州有夫妻相食者,甚有易子而食者,饥荒(民国)《许昌县志》卷19有全家饿死者十分之七,逃亡者无算。城武县鼠生遍野,十数成群,白昼往来,鼠疫(道光)《城武县志》卷13崇祯见人不惧,盗贼充斥。十五滋阳县飞蝗蔽日,集树枝折。虫灾(光绪)《滋阳县志》卷6年滑县蝗食春苗。虫灾(民国)《重修滑县志》卷20阳武县春,大旱。旱灾(康熙)《阳武县志》卷8顺治冠县九月,蝗蝻食麦苗。次年七月,虫灾(道光)《冠县志》卷10二年飞蝗过境三日,不为大害。通过山东、河南灾荒志,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末年以来,旱灾、虫灾与瘟疫接连不断,各种灾害与饥荒时有发生。特别是崇祯十三(1640)、十四(1641)两年,山东、河南①之莘县、夏津县、城武县、兖州府、峄县、商河县、临邑县、滋阳县、泗水县等地,严重干旱,受灾面积广。同时虫灾盛行、瘟疫蔓延,甚至出现了父子、夫妇、兄弟相食的惨状,给山东、河南多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运河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涸现象。这说明了明朝末年以来,山东、河南地区灾荒的严重性。2.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在遭受天灾的同时,又饱受战乱之苦。明朝末年,山东、河南一带土寇甚多,②大多叛服不常。特别是山东地区,“土寇蜂起,路断行人”。土寇经常滋扰地方,肆③意烧杀掠夺,使得地方永无清宁之日,而为害甚重者以“运河南贼”、“泰安州土贼为最,其史料记载如下:崇祯十三年冬,运河南贼起,守土者不时扑减,因致燎原。韩庄以东数十①(光绪)《泗水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蠹螈害稼,野无遗草。十月,草木生花,大饥,人相食,比屋而是。十四年,斗粟成邱,墟户百不存一。……十六年春,徂夏,大旱。”(卷14《灾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4册,第412页。)②(乾隆)《兖州府志》卷30《灾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1册,第643页。③关于土贼的特征,据(日本)佐藤文俊《清初土寨秩序的解体——以山东、河南为例》记载:“一、贼首带有‘俨然王号’;二、他们‘建营立寨’,是有组织的集团;三、他们‘攻城掠地’,攻击州县城墙并支配一定范围的土地。四、在武器方面,他们拥有‘五兵’(矛、戟、弓、剑、戈)与‘火器’。”(赵毅、秦海滢主编:《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2-408页。)1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里遂皆盗区,而县北窑场贼徒复起,所在焚掠。……十四年正月,泰安州土贼数千人掠西暨陈郝齐村。二月,复引而南,初五日,掠税郭,初六日,掠台庄,焚杀甚惨。……三月,运河贼寖盛。……五月,泰安贼数万,南寇自南常至台庄五百余里,焚掠一空。……十一月,贼乘夜寇城东门。十二月,复寇南门。十五年,贼复来城下,掠而南。四月,总督河道军门张国维提兵,命将分剿,其河南贼或诛或抚□稍定,而县北贼匿丛山中,不可穷追,患未歇也。……明年,平闯贼伪官薛承宣来收峄篆。五月十六日,练总张茂才率部曲入城,设怀宗位,恸哭发丧。承宣杀以祭,招集人马,号称义师,境内诸贼降附焉。督师史阁部欲倚为河北声援,时沂州有饷金数万,檄以给军。七月,茂才帅师往取之,麾下诸将附者多肆掠夺,沂人怖,谓且袭其城诱茂才,执之,师无主,皆溃,归为寇。前此诸贼猖獗,有力者犹得守楼堡自卫,至是屠陷无余。十一月,大清兵至,戮渠帅数人,胁从者悉宥归农,众稍散而顽,梗者逃入山,兵去寇①如故。峄县地处兖州府东南方向,漕运经临之地。以弹丸之地当南北之卫,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明朝末年,贼寇群起作乱,自后兵荒相寻,此地反复叛乱,地方社会愈加没有生气。此外,地方小股民乱也时有发生。崇祯十四年(1641),泰安、交阳之交史二、姚②③④⑤三之乱,商河县土贼吴魁扬之乱。崇祯十五年(1642),李青山、黄三、马窘瑞乱山东。崇祯末年,“宋鸭蛋、陈国选等通高唐州寇,三帽簪子及山寇崔三秣聚众作乱,斩木揭竿,杀官军,焚庐舍,掠子女。城东北十余里外,所在残破,后益猖獗,渐不可⑥制。”这些民乱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清朝建立后,地方民乱仍禁不止。其中,山东农民军残余势力仍很强大,他们由原⑦⑧来对抗明朝统治,转而变成坚持抗清战争,代表性事件是马应试叛乱、榆林起义、满①(光绪)《峄县志》卷16《大事记上》,《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册,第164-165页。②(乾隆)《郯城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春,泰安、宁阳之交史二、姚三等土贼大起,聚众数万人,流入沂郯。三月初一日,陷李家庄。初四日,陷马头镇,焚掠一空。初六日,来窥城,扎营城南,肆行焚掠。未几,异风大起,白昼阴晦,有火炮入贼营,始拔众南遁红花埠。值民皆掩门避风,不期贼至,比户杀伤、焚掠无余,遂东掠海州境,转而北营夏庄镇,方圆四五千里杀伤甚众。”(卷3《编年》,《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59册,第24-25页。)③(民国)《重修商河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北乡土盗起,土贼吴魁扬等扰济武等诸邑,商河受害尤甚。临外城蹂躏三日,外城失守。十五年壬午,焚烧县治。”(卷首《大事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7册,第29-30页。)④(乾隆)《德州志》卷2《纪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0册,第67-69页。⑤(光绪)《莘县志》记载:“十五年壬午闰十一月,土寇黄三、马窘瑞等乘夜攻城,焚关厢。二十七日,城陷,男妇亡去多人,庙宇、官舍、民房多被焚毁,城居寥落,目不堪睹。”(卷4《祥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5册,第482页。)⑥乾隆《夏津县志》卷9,《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9册,第166页。⑦《明清档案》记载:“马应试,自崇祯十三年作贼,聚众万余人,到顺治元年,已经五年有余。朝廷“招安六次,复授递闯掌旅”,其属下抢掠郓城县、钜野县、范县、观城县、开封、清河县、曹县、定陶县一带地方,“为害甚惨”。顺治元年(1644)八月十五日,马应试“至濮州,攻城未下,杀死七十余人。攻开田家楼,掳去妇女数百余1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家洞农民军起义等,给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以满家洞农民军起义的影响最大。满家硐起义军,以嘉祥、钜野等县周围二三百里、有山洞千余的满家洞为根据地发动起义,首领宫文采聚众两万多人,仍用李自成年号。自明朝末年,荒乱频仍,穷民铤而走险,聚集在满家洞,分布四面各数十里。其中最出名的有羊山、金山、大义集、罗家屯、桑科集等处,而满家洞是其总名。顺治元年(1644)九月,山东巡抚方大②猷上奏“嘉祥地方满家硐土寇聚集数万,攻破冯家等堡二十余处,杀人不计其数”。杨方兴赴任济宁后,即分兵两股策应,“令临镇副将苏明□□兵往单县,沂镇游击裴应旸领兵往金乡□□□角;令济宁道臣朱国柱、东兖道臣章于天率同标下中军杨国勋坐□,游击范垹、临镇副将张国勋、济宁城守营参将贾承爵、来继宗,领马步兵三千余名,直③捣满家洞”。作战计划已定之后,当即“檄行沂州镇夏成德调马兵二百,临清镇王国④栋、张国勋调马兵五百,并本处步兵合力进剿”。二年(1645)五月,杨方兴“星夜赴洞,复增调官兵围守益固。洞内水绝,贼皆自缢死,诸洞悉平。人口、军器、财物尽⑤获。”是年六月,清军最终将满家洞起义镇压下去,解除了农民起义军对清政府的威胁,巩固了清政府在山东的统治地位。⑥⑦⑧四年(1647)冬,德州、莘县、朝城县等多处地区土寇作乱,百姓受灾为重。田地荒芜,人口俱减,对清初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停滞甚至后退。五年(1648),⑨⑩⑪济宁直隶州、冠县、东明县等地方土贼叛乱。十月,清政府平定曹县叛乱,定远大口,头畜二百余只。愚民无知,尽行投顺。”(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湾:联经事业出版社,1986年,A1-128,B309。)⑧(道光)《观城县志》记载:“榆林起义,其贼首“任七、张七等”,以“濮州、范县”为藏身之处。因“地荒不耕,榆钱落地,岁久成大树”,遂“啸聚其中,饥民归之,号百万”。其活动蔓延“朝城、观城、城武诸县”,“官军至,无径路可入,贼掘地道出入。无时,屡败官军,行旅裹足者几二十年”。这支农民队伍持续时间很久,从明朝末年,到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决荆隆口,榆林树尽□,地道亦坏无余,官军乘之乃减贼”,榆林起义才以失败告终。”(卷10,《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1册,第538-539页。)①(日本)佐藤文俊《清初土寨秩序的解体——以山东、河南为例》一文,以兖州府为例,详细探讨山东土寨、土贼秩序解体的过程,并重点探讨了顺治三年十月,河道总督杨方兴讨伐宫文采、余光斗的经过,有助于加深认识杨方兴作为河道总督在保障河道安稳、确保漕运以及维护周边地方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的重要的作用。(赵毅、秦海滢主编:《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2-408页。)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158,B375。③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6本,河道总督杨方兴题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第503-506页。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第1本,河道总督杨方兴揭帖(顺治元年十月初八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第85-86页。⑤《清世祖实录》卷17,顺治二年六月庚午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53页。⑥(乾隆)《德州志》记载:“顺治四年冬,平原土贼张二幌子、祁和尚、唐唱子作乱。十一月二十九日,假充武德道入道署,劫道库,旋赴州署。”(卷2《纪事》,第67-69页。)⑦光绪《莘县志》记载:“顺治四年冬,土寇刘思同、李正心等倡乱四战,城内良民不敢出城数步。”(卷4《祥异志》,第482页。)⑧(民国)《朝城县续志》记载:“顺治四年冬十一月,土寇黄镇山破城。十二月,又破城邑,候阮鞠廷请兵讨之,寇遁。五年,大乱。郭外悉贼壘,农桑俱废,村落焚毁殆尽。”(卷2,《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4册,第247页。)⑨(道光)《济宁直隶州志》记载:“顺治五年,砀山口作乱,发驻防兵制之(会已就抚还师)。”(卷1《大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6册,第45页。)⑩(道光)《冠县志》记载:“顺治五年二月,土贼王奎光倡乱,自闰四月至五月,大掠城东南乡。八月初旬,贼犯南关乡,兵头目沙平野、练总冯幼率众大破之,贼远遁。”(卷10《杂录志·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5册,第133页。)1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将军济尔哈朗在上奏中说到:大兵恢复曹县,斩获无算,生擒贼首李名让、张学允等,讯其作乱之由,皆云刘泽清留致书李化鲸,鼓惑贼众,倡谋举事,许以内应,将化鲸等一并解①京。至此,山东地区才算基本安定下来。由于土贼和乱民肆意烧杀掠夺,村落焚毁殆尽,百姓被迫逃亡。田地荒芜,农桑俱废,造成农业生产的中断。时有土寇劫掠漕船,造成漕运无法抵京,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加之,连年灾荒与战争,政府赋税无出,国家财政愈加窘迫,这更加剧了地方政府对百姓的盘剥和压榨,造成动乱与灾荒恶性循环。3.国家财政困难清政府虽然名义上接管了山东地区,但山东既没有安定的局势,也没有治河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支持,其统治力量还很薄弱。如顺治元年(1644)七月,方大猷上奏:今则无百姓、无官、无兵,而总因无饷。虽奉令准免三分之一,部臣王鳌永复推广请免新、练二饷,臣又除去荒地,止就成熟者姑征一分,然究竟民无以应也。久已抛弃农业,渐有从贼巢中观望来归,而一旦闻有开征之示,掉臂②而返,有以相率从贼为得计者,此开征两字求之一百四州县中不过十数处耳。从中可以看出,清初连年的战争,边疆未靖,师旅尚兴,而清政府财政状况十分窘迫,形成了“需用粮饷为数甚多,一家所有不足当一家”的局面。另外,还可以看出山东百姓留恋大顺政权的免征赋税,才以永昌年号为旗帜奋起抗清,这和当地明朝官绅的动向正好相反,它清楚地反映了清廷虽然在名义上接管了山东,统治力量却非常单薄。再者,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军需供应不及,粮草短缺,士兵难以度日,军队中出现士兵饿死、逃跑的现象。这对于已经残破、动乱的地方治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二年(1645)五月,杨方兴上奏沂镇缺饷情况:因三月饷银济兖未解到沂城,柴米腾贵,各兵内有五六日未得食者,欲出⑪(乾隆)《东明县志》记载:“顺治五年秋七月,李化鲸作乱陷城,‘连破曹州、定陶、城武,奉伪忠义王都本县’。‘掠曹而西,拥贼众百万,薄城下重围十五昼夜。……时寇挟村民攻城,鞭笞不堪。大军深入,玉石俱焚,白骨盈野,后余孽未靖。乘间剽掠百姓,□昼守望,卧不安枕者数载。”(卷7,《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5册,第674页。)①《清世祖实录》卷40,顺治五年冬十月丁酉日,第331页。②顺治元年七月二十四日山东巡抚方大猷启为恭谢天恩兼陈愚困事,原件藏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顾城著:《南明史·第二章·弘光朝廷的建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28页。1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觅食,恐蹈法纪,而杜门自缢者……客兵抛家在外,别无依倚,惟以饷为命。日下米价腾贵,马兵一两五钱,止够买米三斗;步兵一两,止够买米二斗。此外,柴薪、盐菜、器械、衣鞋,从何而出?即使按月给银,尚不足用,况又缺欠耶?查各兵当部拨之时,原有月米一斛,饷银一时不继,藉此一斛之米犹可①延生。今米既裁去,银又不给,两无所恃,饥馁难忍,非死则逃耳。有兵丁一日无□□□数日不食一食者,有数日不得食而啖草延生者,有数日不食,饥饿难忍而其自缢死者,有三五成群而充脱者,有纠结二三十而奔窜②者,纷纷乱报,案积盈几。从上述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清初,军队粮草供应短缺,士兵度日艰难,军队中开始出现了逃兵的现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将会阻碍全国统一进程的推进。(二)清初河患概况前文所述,明朝末年,长时间的旱灾、虫灾及明政府统治的黑暗,造成地方农民起义遍布全国。在东北,明朝又陷入与后金的对峙之中。为镇压农民起义及东北新兴的清政权,明朝增派辽饷、剿饷、练饷,这更激化了矛盾,加剧了地方的动乱。这一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明政府无暇顾及河政,河道年久失修,在遭受闯贼蹂躏之余,“官窜夫③逃,无人防守”,致使堤防不坚,经常泛滥决口。清朝入关后,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④决。1.河患频仍⑤明末清初,黄河频繁决口,“伏秋水涨,岁岁有之,亦处处有之”。为更好地反映这一时期黄、淮、运河的决溢情况,本文依据《行水金鉴》、《清史稿》、《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等史料记载,制作黄淮运河水患一览表如下:表1-2:明末清初黄、淮、运河水患情况一览表区时间受灾地点具体概况域崇祯九年黄、淮倒灌是时,黄、淮涨溢日甚,倒灌害漕。崇祯十四开封是时,河臣竭力补苴,南河稍宁,北河数浅阻。而河南守臣雍黄年河以灌贼河,大决开封,下流日淤,河事益坏,未几而明亡矣。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2-210,B913。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2-226,B959。③《清世祖实录》卷14,顺治二年二月甲子日,第128页。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六年江北水灾题本》,《历史档案》1988年第04期。⑤郑天挺著:《清史》(上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8页。1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开封流贼围开封久,守臣谋引黄河灌之。贼侦知预为备,乘水涨令其崇祯十五党决河灌城,民尽溺死。年朱家寨、马九月,河南巡抚高名衡决朱家寨,李自成决祥符马家口,互相灌。家口水冲开封城,直走雎阳,入过水。崇祯十六朱家寨二月,河决朱家寨、马家口。四月,马家口工未就,忽冲东岸,年马家口诸埽尽漂没。六月,马家口再溃。温县秋,温县河北塌三十里,时村落尽没。顺治元年小宋口河决小宋口及柳河口,水泛济宁州以南,漫入河湖,侵运道。曹家寨伏秋汛发,北岸小宋口、曹家寨堤皆溃,漫曹单、金乡、鱼台四邑,由兰阳漫入运河,淹没田庐。黄考城夏,决考城,又决王家园。河小宋河口西北一水,直射东南,顶冲小埧,南头埽个大堤头处,洪涛汹涌,与小埧相敌。坍塌至根,非埽莫救,非重多钱粮难以小宋口济用。顺治二年伏秋水汛,自黄河北岸小宋、曹家口等处,尽皆冲决。济宁以南庐舍、田禾大半漂没。刘家口旧有刘家口工,河水自本月初三日巳时,水涨四尺五寸,直射顶冲,坍塌不止,甚是紧急。流通口七月,河决流通集,一趋曹单及兰阳入运河,一趋塔尔湾、魏家湾入运河。为浊流所侵,日就淤塞,下流徐、邳、淮扬亦多冲决。顺治三年蜀山湖流通集塞,全河下注,势湍激,由汶上决入蜀山湖。顺治四年独山湖流通集决口将合,全河下注,势甚湍激,由汶上县决入独山湖。顺治五年兰阳顺治六年河淮并涨。朱源寨河决封丘朱源寨。七月,霪霖,黄河溢。八月、九月,雨,大水,顺治七年秋禾尽没。荆隆口八月,河决荆隆口,南岸出单家寨,北岸出朱源寨。南岸先合,河全注北岸,张秋以下堤尽溃,自大清河东入海。大王庙河决封丘大王庙口,冲毁封丘县城,水从长垣趋东昌,坏平安堤,北入海,大为漕渠梗。顺治九年雎宁县河决。自鲤鱼山南下,逼武官营口,迁塌民田三十余里,冲断遥月等堤一十八道。朱源寨河决祥符之朱源寨,全河北徙。顺治十年武陟、修武武陟沁水决,侵及修武。大王庙河决大王庙,距朱源寨口不远。顺治十一阳武县河趋阳武县西南潭口寺,势与堤平。年顺治十二大王庙复决大王庙。年顺治十四槐疙瘩河决祥符之槐疙瘩。年崇祯九年丰萧、徐州六月,决长山堤口。八月,丰萧河溢,大水。八月,河溢,大水。秋,霪雨。1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顺治四年丰县六月,大雨不止,淮扬水涨,运堤再决。河复溢水,自单入丰,泛大行堤,深丈余。淮顺治五年萧县决水下注薄萧县城下。河河淮并涨,决高邮堤数百丈,水淹泗州城。顺治六年息县夏五月,息县淮水溢,坏民舍、田禾,平地水深数尺,牛畜俱淹死。泗州是年,泗州城水深丈余。顺治九年邳州河决邳州。河口溃决,城垣倾圮,士民房屋什器沦于洪波者十居六七。崇祯九年黄、淮倒灌是时,黄、淮涨溢日甚,倒灌害漕。顺治元年运河伏秋汛发,北岸小宋口、曹家寨堤溃,河水漫曹、单、金乡、鱼台四县,自兰阳入运河,田产尽没。顺治二年徐邳、淮扬七月,河决流通集,分两道入运河,运河受河水淀浊淤塞,下流徐、邳、淮扬亦多冲决。顺治三年汶上、流通集塞,全河下注,势湍激,由汶上决入蜀山湖。蜀山湖丰县刘通口决,水北徙,午沟至徐一带,河流涸竭。运江都运堤夏,久雨,决江都运堤。河独山湖流通集决口将合,全河下注,势甚湍激,由汶上县决入独山湖。顺治四年大行堤九月十六日,河溢,余流自单入丰,注太行堤,深丈余。高邮是年,大水。六月,雨不止。丰县六月,大雨不止,淮扬水涨,运堤再决。顺治六年高邮北水大涨,南北堤决数百丈,民大饿。荆隆、朱源寨口决,直趋沙湾,张秋一带堤岸皆溃,由大清河东顺治七年张秋堤奔入海。兖济以北皆罹其害,万民失业,运道复梗。八月,决荆隆、朱源寨,直往沙湾,溃运堤,挟汶由大清河入海。顺治八年河由永清徙固安,与白沟合。沙湾大王庙口决,沙湾复溃,冲断运道。顺治九年平安堤决封丘大王庙,冲圮县城,水由长垣趋东昌,坏平安堤,北入海,大为漕渠梗。河趋阳武县西南潭口寺,势与堤平。顺治十一九花台、南由固安西宫村与清水合,经霸州东,出清河;又决九花台、南里年里诸口,霸州西南遂成巨浸。资料来源:(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0册、5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清)钱仪吉撰:《碑传集》,中华书局,2008年;(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清)李桓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周骏福:《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明文书局,1985年;(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四库未收书辑刊编撰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1辑·第29册),北京出版社影印本,1997年。1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由上表可见,明清之际,黄河几乎年年决口,其中,以小宋口、流通集、荆隆口、朱源寨、大王庙等处决口,危害较为严重。黄河在河南境内决口,余流注入山东境内以及淮扬一带。河水或侵淤运道,或冲溃运堤,阻塞漕运。正如后来杨方兴所说:“黄河为患,原是千疮百孔,加以数载不修,各处堤岸单薄。所以洪涛一至,东冲西塌,前工①未完,后决踵至,令人阅之魂销胆丧。”同时,黄淮流域也时有决口。伏秋水涨,黄强淮弱,淮不敌黄,黄河遂倒灌入淮河,造成淮河泛滥,冲溢运道。或河淮并涨冲决运堤,淹没州县城池。运河或涸竭造成漕船搁置,或泛滥造成巨浸。2.河患造成的破坏水患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如《明清档案》记载,顺治二年(1645)八月,流通集决口,黄河北徙:据黄河同知高元美呈前事,内称流通决口,黄河大势已进七八分矣。似乎河徙非但河决河南,流毒全注山东,首被害者曹也。自此而单县、金乡、城武、鱼台,由济宁城南,直至枣林、南阳一带,冲入运河。观此形势,断非寻常堵御,可与争衡。又据该厅呈称,曹县自魏家湾至回家道口,约有六七十里。沿堤一带,深者二三丈,浅亦丈余。本月二十三日,太行堤第十三铺太堤跟下,突生湍激,旋流下注,塌去六七丈。探之不得其底,用船引石下测,其深四丈有余。二十四日,又塌十余丈。……又据成武县报称,黄水与护城堤相平,城外周回皆水城中,祸在不测。又据金乡县报称,黄水西来,浩漫四野,一望无际。庐舍沉渊,浮苴挂树,万姓嗷嗷,情实堪怜。又据鱼台县报称,西水、大长、南阳,堤岸一漫竟过。见今运河与湖水相连,并无崖岸。又据沛县报称,黄水泛涨,横涌沛上,四面汪洋,尽成泽国。又据济宁州南乡士民呈告,黄水②滔天,被灾独苦。由上述史料可知,河南流通集决口,对沿河两岸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河水从河南而过,全注山东境内,其中曹县、单县、金乡县、鱼台县、城武县等处,势处窪下,向来为河决必渀之地,均受到严重破坏。河水由济宁城南直至枣林、南阳一带,冲入运河。大水所过之处,堤岸瞬间坍塌,房屋、田禾瞬间被吞没,百姓居无定所,给沿河两岸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顺治七年(1649)九月,河南荆隆决口: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3-13,B1043。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3-60,B1169。2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近因天雨连绵,水势日涨,堤根浮坏,突于本月初十日半夜,同村口地方堤被冲决,水湧入境,涛流遍野,淹没秋禾,渐至城堤等因……东明县西南路离县二十里葛岗村地方黄河水涨,从西南直来。……本夜三更时分,忽闻水声汹吼,波头滚滚,骤至城下。……只见四野皆白,平地水深丈余,越涨越添,随淹城垣,五尺淘浪异常,如同鼎沸。关厢房屋霎时倾倒,漂没淹死男女无查。淹倒城垣四面二十四处,共计四百七十二丈,四面崩裂将倒城垣一十八处,共计二百零五丈,而村落、人民、房舍、牲畜尽付逝波。目击死丧纷纷如蚁,惨痛之情令人肠断心裂,四望全无房舍,惟见水面树梢,痛此旱陆世界,忽成波浪汪洋。南至黄河广有百余里,东西两涧莫知其项,流头北向不知至于何地,四外人民、房舍、牲畜、田禾俱为乌有,仅存坍塌残垣尚在无涯水乡。切此饥寒穷民枵腹待弊之情状,早晚之生死存亡,有难以泣陈者,其四野人民或有攀树梢缘板木而得命者。……有咨西南郓城、范县、寿张地方来黄水,一派汪洋,由张秋城南一漫直入运河,异常泛滥。至二十九日辰时,张秋城内显惠庙、马头石岸止剩半尺,城南河西堤岸尽皆淹没,河东堤岸冲漫无数,城北龙潭处所旧系险要决口。东昌府通济桥间带闸黄水陡长,满漕顺流,水势甚大。济宁州频年水旱相仍,今岁灾害并至,春夏亢旱,麦禾焦枯,秋季蝗蝻,□谷无收,实望豌豆、荞麦、秋禾以救末弊余生,不竟洪水横溢,淹没田庐。卑职亲诣南①乡遍为踏看,惟见平地尽成河海,野无尺寸之田,民无棲息之地。由上可知,荆隆口之决,一股南流,一股北流。其南流之水直至南阳,已开减水闸放之南行。北流之水先至东明,又由长垣、郓城、范县、寿张,而至张秋、东昌,冲入运河,总是荆隆口一股分流而北。河水所到之处,河堤瞬间崩塌,兖北一带皆受灾,平地尽成河海,野无尺寸之田,民无棲息之地,村落、屋舍、牲畜尽被冲没。异常严重的河患造成了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如不尽快治理河患,不但漕运受阻,直接影响到京师粮食的供应,还将影响社会的稳定。而此时的清政府刚刚立国,社会亟需稳定、生产亟待恢复,这样的水患给清政府带来很大的困扰。3.河患频发的原因如此严重的水灾,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自古以来,黄河以“善决、善淤、善徙”而著称于世。黄河自古容易改道、水患频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顺治元年(1644)夏,黄河自复故道,“由开封经兰仪、商虞,迄曹单入砀山县北,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2-46,B6435。2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又东经丰县南,又东经沛县南,其南岸则萧县。又东经徐州府治北,又东经灵璧县北,又东南经雎宁县北,其北岸则邳州。又东经宿迁县,又东经桃源县北,又东经清河县南,与淮水合流。又东经淮安府治北,又东经安东县南,历云梯关东北入海。明末,河行开①归、徐沛之地,迁徙无常,溃坏至不可治。”黄河中下游河床较低,土质松散,易于发生水患,而运河江南段,地势低下,容易决口。“决口既多,则水势分而河流缓,流②缓则沙停,沙停则底垫,以致河道日坏,而运道因之日梗”。在清代,其下河地区是指江南(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山阳、高邮、宝应、盐城、兴化、蒋渡和泰州七州县。另有一种说法,笼统地认为运河以东为下河。在地形上,中间洼而四周高,地形如釜底,因而容易积水受灾。下河地区北依黄、淮,南濒长江,东临黄海,内有湖泊数十处,较为著名的有高邮、宝应和邵伯等湖。这些湖泊受天长、盱眙诸水及高家堰诸闸坝所泄洪泽湖水,东流入海或入江。其中上游的洪泽湖多承淮河之水,遇大雨连绵、河水异涨,或下游淤塞,清口出水不畅,淮河便有东注宝应诸湖的危险。诸湖不能容纳,便泄入运河;运河不能容纳,便淹没下河诸县。这就严重威胁了下③河地区。黄河溃决,除了自然原因,社会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在自身的阶级利益遭受威胁时,也以黄河为武器,以水代兵,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决水灌开封城,淹死百姓无数。据《明史·河渠志》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统治阶级为了水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扒开黄河大堤,造成巨大的悲剧,反诬蔑河决为农民军所为。统治者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这也是明清之际造成河患严重的原因之一。此外,而人为造成的决口也不容忽视。如顺治四年(1647)十月,淮④海贼寇决苏家嘴,“一以藏身,一以灌城”。人为堵塞黄河入海口,造成下游泛滥,更加剧了河患的严重性。如顺治九年(1651),河决邳州,御史杨世学在《治河事宜》中指出:“定鼎之初,居民因新昌余贼缘海遁去,渐次堵塞,继而行水之处变为圩田,土豪衙蠹据为己有,遂久假不归,此海口所有塞也。水东入海,盐船重载逆挽而西,致费人力。今海口既塞,则行船安稳,商人不便之,不乐复开此海口也,所以终塞也。虽有安东庙湾亦可入海,而其流不疏则势不急,水行雍溢,所以溃决。因是而上之则决于⑤开封矣,中之则决于高宝矣。”由这段史料可知,正是由于人为堵塞海口,而造成上游开封、高宝等处的决口。另外,海口堵塞严重,造成当地民不聊生:“海口之在兴化县境内则有丁溪场、小海场、刘庄场、神台场、廖家港、白驹场之斗龙港等处,在泰州①(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四库未收书辑刊编撰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一辑》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本,1997年,第1-2页。②(清)靳治豫:《靳文襄公(辅)奏疏》卷1《河道敝坏已极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第143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21页。③引用自娄占侠:《朱之锡治河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5-6页。④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6-160,B3299。⑤(清)赵弘恩等撰修:《江南通志》卷51《河渠志·黄河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1页。2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境内者则有河垛场之茅墩港、草堰场之鸭儿港、近丁溪场之冯家壩、合洋沟等处。以上诸口俱被豪棍盐徒渔利阻塞,间有开者,亦于口外筑坝,横拦水不通行。若在盐城县境内者,县治东南则有石垯海口,西北则有天妃海口,先年俱各造有石闸,又有姜家堰海口流出推船港,先年亦曾议石闸。以上三处系淮扬六州县洩水要道,今石垯闸既称逼近城郭,不利风水,而天妃、姜堰二口复被附近奸民将闸门实塞,河口填平,滴水不通。①咽喉重地,岁岁陆沈,日不聊生,死徒载道,害民病国,关系匪轻而未即举行者。”可见,海口的堵塞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造成民不聊生,害民病国,关系匪轻。长此以往,河道之破坏与灾害之严重,已经达到了极点。黄河在河南地区频繁决口,导致黄淮地区频繁受灾,下河地区泥沙淤积,堵塞运河,严重阻碍漕运。其沿岸州县连年受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打击。由于清朝的财政物资运输主要仰赖漕运,官俸军需全赖江南地区每年多达四百万石的漕粮供应,漕运一旦受阻,将会导致漕粮无法照额完解,不能按期运抵京师。漕粮无出,财政收入困难,以致国库空虚,仓储无存,军需供应不足。地方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造成社会严重动荡不安。这种局面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不尽快治理河患,不但漕运受阻,直接影响到京师粮食的供应,威胁清政府的统治地位,还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入关之初,积极进行漕运运输的恢复,重视河患的治理。于是,沿袭明制,设置河道总督,派遣官员,力图恢复河工体系建设,就成为当时最迫切的政务。①(清)赵弘恩等撰修:《江南通志》卷55《河渠志·淮河二》,第628页。2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二、设置总河与杨方兴出任河督由于黄河长期泛滥,造成的社会危害很大,故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河,设置治河官员,而这一职官的演变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清代,治河机构中的最高官员为河道总督,专门负责黄淮运河治理事务。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任命杨方兴为第一任河道总督,其主要战略目标是为了治理河患,保障漕运畅通,从此杨方兴开始了他的治河生涯。(一)总河的建置中国的河道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从大禹治水开始,治河便成为国家①的重要职能之一。大禹曾任职司空,“以平水土”。秦汉有都水长、丞,掌管陂池灌溉、保守河渠。西汉时期,治水之官,原来分散在太常、大司农、少府、水衡都尉、三辅等各部门,官名都叫都水长、丞。其中太常之都水长、丞,主掌陵邑之水利;大司农之都水长、丞,主掌郡国农田之水利;少府之都水长、丞,主掌郡国山海池泽之水利;水衡之都尉都水长、丞,主掌上林苑内之水利;三辅之都水长、丞,各自主掌其所治邑之水利。武帝时,“以都水官多,始设左右都水使者,总领水官。都水使者居于京师,②有河防之事则出而治之”。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平帝遣王景与王吴于汴渠修渠筑堤,③次年渠成。十五年(72),“拜景河堤谒者”。东汉的河堤谒者即西汉的都水使者。三国时期,魏设“河堤谒者”。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使者一人,以河堤谒者为④都水官属。及江左,省河堤谒者,置谒者六人”。南朝时期,宋设“都水使者一人,⑤掌舟航及运部”。梁设大舟卿,位视中书郎,列卿最末,主舟航堤渠。“初为都水台,⑥使者一人,参军事二人,河堤谒者八人”。北朝时期,北齐设都水台,“管诸津桥,⑦⑧使者二人,参军十人”。后周设司水中大夫一人。⑨隋朝设“都水台使者及丞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唐朝设都水使⑩者二人,“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政,总河渠、诸津监署”。五代时期,黄河①(汉)司马迁撰:《史记》记载:“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卷2《夏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页。)②(清)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9《河道各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3页。③(宋)范晔撰:《后汉书》卷76《循例列传·王景》,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465页。④(唐)房玄龄等合著:《晋书》卷2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739页。⑤(梁)沈约撰:《宋书》卷40《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2页。⑥(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6《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26页。⑦(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7《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55页。⑧(唐)李林甫等注:《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98页。⑨(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8《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75页。⑩(宋)欧阳修等修:《新唐书》卷48《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76页。2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杨刘至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显德元年(954)十一月,①后周太祖皇帝派遣李谷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这是后世因河患严重而特遣大臣治河的开始。为更好的说明宋代之前治水官员的演变过程,特列表如下:表2-1:五代以前河道总督一职演变情况表时期总督河道三代秦汉都水使者后汉河堤谒者三国(魏)河堤谒者晋都水使者宋齐梁陈都水使者、大舟卿北魏都水使者北齐都水使者后周司水中大夫隋都水使者、都水监唐都水监五季都水监资料来源:(清)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9《河道各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6年,第327页。上述这些官员均非防河专官,据《历代职官表》记载:“河自周定王时徙流之后,至汉复,屡遣使者塞治,嗣后河患罕见未尝,特设官以治之。汉以后所置都水河堤等官,皆在京师,所司者乃天下水利。凡川泽、津梁、渠堰、陂池之属,无不隶焉。并非专事河防,今其职已并入工部都水司,与河道总督之职较殊。但自宋以前,防河并无专官,②而宋金元之都水外监、都水行监,实今日总河之职掌。”宋嘉祐三年(1058),设丞二人,主簿一人,并以京朝官充。“轮遣丞一人,出外治河堤之事,或一岁再岁而罢,其有谙知水政,或至三年。置局于澶州,号曰外监。”元祐四年(1089),复置外都水使者。五年(1090),诏南、北外都水丞,并以三年为任。建炎三年(1129),诏都水监,置使者一员。绍兴九年(1139),复置南、北外都水丞各一员,南丞于应天府,北丞于东③京置司。十年,诏都水事,归于工部,不复置官。”此为河督设置之雏形,虽未形成①(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292《后周纪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49页。②(清)纪昀等奉敕撰:《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9《河道各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2页。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65《职官志·都水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21-3922页。2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定制,但为元、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的建置奠定了基础。①金设都水监、分治监,“专规措黄、沁河”。元顺帝至正年间,黄河连年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至正九年(1346),政府设河南、山东都水监,专门负②责治河事宜,“以专疏塞之任”。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下诏开黄河故道,“命③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专司“河渠、牐壩、飞挽、启闭之节”,“他官不④得侵越”。这是河督设置的滥觞,正式开启总河之建置。明承元制,并有所发展。永乐九年(1411)二月,“朝廷派遣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⑤河,都督周长、侍郎金纯一起随同开河”,驻济宁州。自此以后,朝廷断断续续地派遣侍郎或都御史治河。十五年(1417)正月,设漕运总兵官,“命平江伯陈瑄充总兵官,⑥率领官军攒运粮储,并提督沿河运木赴北京”。成化七年(1471),明政府命“王恕为工部侍郎,奉敕总理河道。总河侍郎之设,自恕始也。时黄河不为患,恕专力漕河而⑦已。”总河侍郎一职正式设立,这是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任总河,但注重的是运河的防治。弘治二年(1489)九月,黄河泛滥,运河所过闸座间有淹没,堤岸多被冲毁。明孝⑧宗命“南京兵部左侍郎白昂为户部左侍郎,修治河道,赐之敕”。嘉靖四十四年(1565),⑨明政府命“朱衡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又以潘季驯为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万历五年(1577),命“吴桂芳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裁撤总河都御史官,芳甫受命而卒”。⑩六年(1576)夏,“潘季驯代”。自桂芳、潘季驯时,“罢总河不设,其后但以督漕⑪兼理河道”。十五年(1587),命工科给事中常居敬治河。常居敬及御史乔壁星“皆⑫请复专设总理大臣”,“乃复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二十三年(1595),总河工部尚书杨一魁议“欲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导黄”,而督漕尚书褚鈇则以⑬“江北岁侵,民不堪大役,欲先泄淮而徐议分黄”。二十六年(1596),钦命杨一魁⑭“兼管漕运”。三十年(1602),帝以杨一魁不塞黄冈口致冲祖陵,斥为民。“分设⑮河漕二臣,命曾如春为工部侍郎,总理河道。”终明之世,虽以尚书、都御史总理河道,但均属因事而设,事完即撤。至明朝末年,督河、督漕之任分合不常,因而在建制①(元)脱脱等撰:《金史》卷58《百官志·都水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76页。②(明)宋濂等:《元史》卷92,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335页。③(明)陈邦瞻撰:《元史纪事本末》卷2《治河》,《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09-810页。④(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2页。⑤《明太宗实录》卷113,永乐九年二月已未日,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第1444-1445页。⑥《明太宗实录》卷184,永乐十五年春正月壬子日,第1980页。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20页。⑧《明孝宗实录》卷30,弘治二年九月已卯日,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第678页。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38页。⑩(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1页。⑪(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4页。⑫(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54-2055页。⑬(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62页。⑭(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66页。⑮(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67页。2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上尚未完全规范化。河道总督的完全定制是在清代。清军入关后,即于顺治元年(1644)七月,沿袭明②制,“特设河道总督一员,驻扎济宁,总理两河事务”,并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加尚书或都御史衔的是从一品,时称“总河”,俗称“河台”或“河帅”,为河政管理的中心枢纽,是治河行政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河道总督下设管河道,“分理南北部司,定地分驻协理”。其中济宁道管南河,驻济宁。兖东道管北河,驻张秋。淮徐、海防、开归管河各道分地专管。工部督厂分司驻临清,北河分司、张秋、济③宁分司驻济宁,夏镇分司驻夏镇。至此,“分驻协理,规制大备”。清政府及早设置河道总督,有深刻的原因:首先,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清朝入关后,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时期,当时全国经济重心仍然在江南地区,清政府需要仰赖江南地区每年多达四百多万石的漕粮供应,以解京师的官俸、军需、百姓的生活之需。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迅速攻克江南,漕运也很快重新启动,但漕粮的转输要依赖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当时,黄河夺淮南下,漕运必须借助黄河的河道,因此“治河即所以治漕”。由此可见,清政府设置河督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治河保漕,正如后来杨方兴所说:“黄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北,故贾让以不与河争为上策。自元明以迄我大清定鼎燕京,东南漕运由清河以至董家口二百余里,必籍④黄河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必不可以北。”其次,河患给沿河两岸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财产损失。诚如前文所述,自崇祯末年到顺治年间,黄河几乎年年决口,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淮河流域受灾尤重,造成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艰窘,这极大地影响了新政权的稳定。为了稳固统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清政府不得不重视的河患的治理问题。河道总督的责任重大,(清)康基田《河渠纪闻》论述总河的职能:“统摄河道、⑤漕渠之政令,以平水土,通朝贡,漕天下,利运率,以重臣主之,权尊而责亦重”。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亦记载有河督的职掌:“河道总督,掌南北各河之疏浚及堤防⑥诸事务,包括河道的挑浚淤浅、导引泉流,沿河堤坝堰插之岁修、抢修等工程。”总体而言,顺康时期,河道总督的职能为:“司数省之河渠,佐京师之输挽,其间区画机⑦宜,争于呼吸,而吏治民生钱粮兵马,事务殷繁,责任重大”。具体说来,河道总督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察勘各处水利工程,提出修防计划,一般工程交由下属兴办,重大工程则呈报皇帝批准。二、调集工程所需的劳动力(一般采取雇募的办法)。①关文发:《清前期河督考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79页。②(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工部九·河渠三·河官建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6914页。③(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3-6页。④(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6《河渠一·黄河》,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6-3717页。⑤(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2页。⑥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415-416页。⑦(清)朱之锡撰:《河防疏略》卷1《惊闻新命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第606页。2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三、管理治河经费,并按朝廷规定将已使用的经费造册奏销。四、对凡所属官员进行考核、荐举、参纠。五、审理、处置河工案件。六、与漕运总督、沿河各省份督抚等同级①官员,会同解决有关重要事务等。为了使河道总督恪尽职守,顺治初年,制定河工考成条例:“黄运两河,堤岸修筑不坚,一年内冲决者,总河降一级留任。本汛堤岸冲决者,隐匿不报另指别处申报者,总河不行详确具题,罚俸一年。如地方冲决少而申报多者,总河不行详具题,降一级留任。至冲决地方,其沿河堤岸,预先不行修筑以致漕船②阻滞者,总河罚俸六个月。”此外,还规定了严明的责任制度。凡是在其任内,没有河道冲决,或者遇到冲决旋即修筑,不致造成漕运受阻及重大灾患的,给予晋升官级等③奖励。反之,则要被处以降级、停职甚至革职、刑罚,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河道总督做好本职工作。雍正二年(1724),因河南堤工紧要,所以,清政府设置“副总河一人,管理豫省④河务”。七年(1729),“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分管南北两河”。八年(1730),因直隶河工重大,特设“河道水利总督一人,驻扎天⑤津”。自此,河道总督一分为三,分段分区管理河工的局面正式形成,三河分治标志着河督制度的最终完善。乾隆十四年(1749),“直隶河道事务近以总督兼理,不过于伏秋至之时,往来率属防护,工程已稳,所有治理,河道总督不必设为专缺,即于总督⑥关防敕书内添入兼理河道字样”。由此可知,直隶地区河工事务改由直隶总督兼管,北河河道水利总督一职被裁撤。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规定:“江南河道总督,统辖三道二十厅,文武员弁数百员,操防数千名。原以为防河险而利漕行,自运河改道,旧黄河一带本无应办之工,官多杂冗,兵皆疲惰,虚费饷需,莫此为甚。所有江南河道总督一缺著即裁撤,其淮扬、淮海道两缺亦即裁撤。淮徐道著改为淮徐扬海兵备道,仍⑦驻徐州。所有淮海、淮徐两道应管地方河工各事,宜统归该道管辖。”至此,清政府裁撤南河河道总督,河务交由漕运总督兼管。从此以后,江南河道总督退出历史舞台。光绪二十八年(1902),议定“所有河东河道总督一缺著即裁撤,一切事宜改归河南巡⑧抚兼办”。至此,清政府裁撤河东河道总督,河务交由地方巡抚分别兼理,清代的河督制度就此结束。由上述河道总督从设置、一分为三再到逐渐裁撤的过程中可以得知,清代的河督体①按,涉及河道总督的职掌的文章,还有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中国水利》1986年第5期;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其他提及河务官职掌的文章还有姚树民:《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王娟:《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曹金娜:《清代河务官初探》,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②(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河官建置》,第6920-6922页。③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琼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93页。④《清世宗实录》卷18,雍正二年夏四月丙午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296-297页。⑤(清)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3《吏部·官制·各省督抚》,《续修四库全书》第7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第405页。⑥(清)刘锦棠编纂:《清朝文献通考》卷132,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913页。⑦(清)刘锦棠编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15,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736页。⑧《清德宗实录》卷494,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丁丑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524页。2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基本格局。顺康年间,河道总督仅设置一人,雍正至咸丰朝间,河道总督包括副总河之内,少则两人,多则六人。咸丰十年之后,仅设河东河道总督一人。频繁的制度变革,说明清政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河道总督①的设置面临着统筹全河与分区治理的两难。(二)杨方兴出任河督杨方兴(?-1665),字浡然,明辽东广宁人(今辽宁省北镇市)。天命七年(1623),太祖高皇帝征伐明朝,攻克广宁,时为诸生身份的杨方兴随众归附。天聪六年(1632)十一月二十八日,时为书房秀才的杨方兴,向太宗文皇帝上陈时政数款:“一、书房中当用贝勒。一、编修国史。一、纳粮赎罪。一、清查田地。一、许种丹白圭。”其中,“书房中当用贝勒”,杨方兴说到:书房实六部之咽喉也。一切往来国书暨官生奏章,俱在于斯,若无总理之人,未免互相推诿。臣遍观金、汉中,无人当此大任,亦不敢当此大任,皆恐日久生嫌。臣想六部皆有贝勒,而书房独无,乞皇上择一老成练达政事的贝勒,在书房中总理。不必每日劳动他,恐亵贝勒之尊;或三五日来一次,或则查点书房本稿,外则代伸六部事务,凡大小奏章,先与贝勒说过,该进上者进上,该发部者发部,庶书房官生有头领,好用心做事,再各分执掌,总听贝勒约束,方成个大规矩。这实际上是后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早期形态。“编修国史”,杨方兴说到:从古即今,换了多少个朝廷,身虽往,而名尚在,以其有实录故也。书之当代谓之实录,传之后世谓之国史,此最紧要之事。我金国虽有榜什在书房中,日记皆系金字而无汉字;皇上即为金汉之主,岂所行之事,止可令金人知,不可令汉人知耶?辽、金、元三史,见在书房中,俱是汉字汉文,皇上何不仿而行之?乞选实学博览之儒公,同榜什将金字翻成汉字,使金、汉书共传,使金汉人共知,千万后世,知先汉创业之艰辛,知皇上继统之劳苦,凡仁心善政□②开卷朗然,谁敢埋没也。后来,皇太极命杨方兴入值内院,编修《太祖实录》。①按,对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的文章有张珂风:《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历史教学》2008年第18期;曹金娜、陈厉辞:《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②(清)罗振玉编印:《天聪朝臣工奏议》,辽宁:辽宁大学历史系,1980年,第37页。2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天聪九年(1635)十二月,诸贝勒大臣以远臣归附,国势日隆,孔耿尚诸人率众来降,察哈尔之众又全归附,边外诸国俱奉声教,定议令文馆儒臣向皇太极上书请奏“所当仰承天意,早正大号,以慰舆情”。皇太极推辞到:今虽诸国来附,兼得玺瑞,然大业尚未底定也。大业未定,豫建大号,恐非所以奉天意。譬有一贤者于此,我将振拔之,彼则不待朕命而辄自尊大,亦朕所不许也。文馆儒臣多次请奏,皇太极命希福、刚林、罗硕等传谕汉儒臣:诸贝勒皆劝朕早正尊号,朕以土宇尚未统一,未审天意所属,大号不宜轻受,尔等以为何如?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梁正大、齐国儒、杨方兴等回奏:人当顺天而行,天之欲皇上受此尊号也,岂必谆谆然命之乎。玉玺既得,诸国皆附,人心效顺,是即天意所在也。今上宜顺天应人,早正尊号,以承大①统。诸臣工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表明效忠的志向。“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1636)三月末大体就绪。同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②任职掌。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后改元崇德),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朝的战争。六月,皇太极命内三院学士、举人、生员、都察院参政、六部启心郎、赞礼官、③管仓生员、税课生员为四等,赐人口牲畜。杨方兴为二等,赐人五户、牛二、驴一。十④一月,《太祖实录》告成,杨方兴因参与兴修而得到赏赐。后又因试列举人,被擢升⑤为内秘书院学士。七年(1643)八月,皇太极行猎回銮,杨方兴等人因醉酒后乘马冲突,不避御前仪仗,论罪当斩。皇太极念及杨方兴为内院近侍之人,素知典礼,只是一①《清太宗实录》卷26,天聪九年十二月甲辰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342页。②《清太宗实录》卷28,天聪十年三月辛亥日,第355页。③《清太宗实录》卷30,崇德元年六月庚子日,第383-384页。④《清太宗实录》卷32,崇德元年十一月乙卯日,第406页。⑤(清)李洵等点校:《钦定八旗通志》卷201《人物志八十一·大臣传六十七》,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年,第1-2页。3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时犯了错误,“著姑免罪,此后毋得饮酒,致有错误。”八年(1644)三月,杨方兴②同户部启心郎布丹齐,奉敕前往朝鲜申严禁令。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即位。顺治元年(1644),杨方兴随大军入关。七月,摄③政王多尔衮人任命杨方兴为河道总督。据《清实录》记载,在当时,山东地区一片混乱,社会秩序崩坏,官员逃的逃,跑的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杨方兴接到任命后,急赴山东。秋八月,带兵攻陷济宁,占领山东境地。九月,杨方兴带兵驻扎济宁,“传檄山东州县,渐次款服”,并“与济宁道臣朱国柱议取江南,修漕运”。十一月,杨方④兴在宿迁集铁匠打铁条,为扎筏之用。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治河生涯,亦开动了清朝的治河历程。①《清太宗实录》卷62,崇德七年八月甲子日,第851-852页。②(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49《疆臣一·杨方兴》,《周骏福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291页。③《清世祖实录》卷6,顺治元年七月甲辰日,第69页。④(清)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8《南都甲乙纪续·北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3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三、杨方兴与河道治理从顺治元年被任命为河道总督,至顺治十四年因病离职,杨方兴任职河督达十四年之久,成为清朝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河督之一。在这十四年的治河生涯中,杨方兴因地制宜,在具体的治水实践中采取具体的治理方案,率众堵御了小宋口、流通集等多处决口,在河南、江南多处地区修建堤坝,积极疏通运道,保障了漕运的畅通,奠定了清初治河的基础。对于治河,杨方兴“疏筑如法,无误漕运,所有兴工缓急,役夫多寡,①并经请旨施行,未敢稍有迟缓”。正是杨方兴的尽职尽责,经过十余年的治理,清初严重的河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使治河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堵御决口前文有述,明末清初,黄淮运河多处决口,对地方社会、运河的航运等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杨方兴走马上任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设法堵御决口。这十余年间,杨②方兴率众堵御了小宋口、刘家口、流通集、兰阳、朱源寨、张秋、荆隆口、大王庙等多处决口。其中,对小宋口、流通集、荆隆口、大王庙决口的堵塞过程最艰辛,也最具代表性。小宋口,位于今河南仪封县内,流通集,位于今河南考城县内。元世祖至元中,黄河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河徙,河水出阳武县南,新乡之流断绝。二十六年(1289),“会通河告成,北派渐微”。至明洪治中,筑断黄陵岗支渠,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自③此以后,古兖青徐扬四州之域皆为纵横糜烂之区。自明至清,黄河自曹单趋丰沛,几乎达百年,小宋口、流通集向来为河决之地。另一方面,明朝末年以来,统治黑暗,以至荒废河政,不重视治河事务,贻误治理时机,为后世治河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如黄河决沛县,水口逾年不塞,及塞决将完之时,河水忽然旁溃,堵筑工程一直未竣工。当时明政府担心的是河流北徙会冲毁运道,而大加修筑太行堤,又筑缕堤,以防河水会入会通河,却对河徙之事置若度外。丰县、萧县连年大水漫溢,冲没田庐,明政府只是降处④河官以泄事,并未有其他作为,以致水不归东,雍注于北。清政府虽然非常重视治河问题,但国家财政窘迫,能支付的治河钱粮很少。顺治元年(1644)冬,大军在济宁置办粮草,治河既没有河银,又缺少河员。虽奉有旨意,乘水势稍涸,鸠工亟筑,还是错①(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49《疆臣一·杨方兴》,周骏福辑《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296页。②(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记载:“五年(1648),流通、午沟决口俱塞,黄河北徙稍定,而南来之道日久生淤,徐邳下行不疾,导致上流溃决,河水溢决兰阳,决水下注簿萧县城下。因当时工料备,并且人力齐,及时举事,决口尚未冲刷深涧,河水初决之时,费力少,故旋决旋塞。”(卷65《淮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5-116页。)③(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河南通志》卷12《河防一·河五大徙》,《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26页。④(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5-6页。3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失了良机。到二年(1645)夏天,方议兴工。六月,小宋口决口。河水由西北直射东南,旧堤坍塌至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当时并非修工之时,苦于地方荒残,要夫无夫,要料无料。“虽蒙皇上重发帑金,而夫料惟艰十倍往昔,且部银虽已差官,尚未领至。”在小宋决口将要堵塞完工之际,不料水势直走,又报有别处堤岸屡被冲刷,将要坍塌。在这种情况下,“若不修,听其冲决,亿万田土、亿万生灵将委之泥沙。若修理,既苦钱粮不继,修筑又非其时。一旦水侵土松,则旋筑旋决,徒费金钱。”面对两难的处境,杨方兴先“檄行管河、兖西二道设法急防”,他本人则第一时间奔赴河工现场,昼夜指挥抢修工作,“督令厅印河官设法堵御”。经过百般挪借,杨方兴前后三次亲往小宋口,①②大小二堤得以告竣。七月,流通集河水涨,□西新筑月堤三处俱决。三年(1646),流通集又决口,黄河北徙。杨方兴会同豫抚吴景道,用导水东行之法疏筑,并敕道府州③县协理河务。顺治四年(1647),河复溢,寻筑塞,随及消退。十一月,黄河流通集④工成,加河道总督杨方兴一级,仍赏银有差。当时,黄河北流的趋势已很久,渠深溜涌,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很难舍故道而就,而小宋口、流通集却能旋决旋塞,其原因在清朝水利专家康基田的《河渠纪闻》里有所记载,即:“外有太行堤为拥护,二堤重门叠障碍,水有拦蓄,不能急走汛下,故功易成。溢者捍之,溃者塞之,堵筑之常事也。而乘堤未全溃,水未成槽之时急起,图功料备、夫齐无拘牵稽待之□,则尤利在于速转败而为功。大河泥沙逐水而下,河身日高,徐邳□宿间,往往水平于堤。下流不疾,壅生溃,溃生湮,及时治之,水势迂回散漫,异于荆隆之直抵张秋。又得豫抚协力,不歧视河工,地方有司兼理河务,所以速底于成⑤而论功请叙也。”荆隆口,位于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内,大王庙也在封丘县内,距离荆隆口不远,这两处地方是历史上决口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七年(1650),荆隆口决口,“南岸出单家寨,北岸出朱源寨,南岸先合,河水全注北岸,张秋以下堤尽溃,自大清河入海。”⑥当时,张秋工部分司阎廷谟率领捕河通判方圣时,催督官夫修治,次年渐有成效。顺治九年(1652),荆隆口再决,“朱源寨决口,全河北徙,又决大王庙口,又决邳州”。由于“大王庙逼近荆隆口,自荆隆决后,下流河身淤澱,及大王庙又决,下流益淤,虽⑦河身尚深数丈,然逐渐澱高向后,下流易决实由于此。”当时,杨方兴会同豫抚亢得时,起大名、东昌、兖州及河南丁夫数万,进行治理,当时他结茅庐于堤上,盛暑隆冬,寝食其中,结果却是旋筑旋决。十年(1651)、十一年(1652),河水大溢,不能施工,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3-13,B1043。②《清世祖实录》卷19,顺治二年秋七月戊辰日,第172页。③(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5页。④《清世祖实录》卷35,顺治四年十一月癸未日,第287页。⑤(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5-6页。⑥汪胡桢、吴慰祖辑:《清代河臣传》,周骏福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15-16页。⑦(清)卫哲治等修:(乾隆)《淮安府志》卷6《河防·淮水》,《续修四库全书》第6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第511页。3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工役被迫暂停。十二年(1655),大王庙决口塞。十三年(1656),荆隆决口堵塞完工,同时张秋决口并塞。塞河全工告竣,黄河复归故道,堤岸两旁皆种植榆柳,群固如磐石。(清)叶方恒《全河备考》评价张秋塞决工程时说:“张秋为黄河下流,其决于明世者正统十三年,徐有贞治之,弘治五年,刘大夏治之,皆费极浩繁,功极艰难。至是①三岁再见,卒用□宁尽多于前功矣。”从中可以看出,张秋决口,兴工之艰难,取得成果之大。大王庙、荆隆口之决,“工六七年而始竣,费帑八十万”。(清)康基田《河渠纪闻》评价:“自七年至十二年,六经伏秋,下流之淤日漫而日高,北出之河愈淘而愈深,迥建瓴之势于涸竭既久之时,欲以一坝遏之使东,诚知其难也。其疏导有法,宣泄多方,塞治无异于前。惟使河复由其道,而绝不外洩,徐刘二公均未治及此矣。武功南北分疏,引黄灌漕,不数年遂溃。忠宣虽分流归正,而南派未绝,病根犹在大王庙。②塞决后,正河依然如故,历久无弊,贤者所为正自不同,斯为得策也。”所以,历来治河专家都认为“河决之害,北岸为大,而北岸之害,莫大于开封及宿桃清一带,而曹③单次之,徐邳又次之”。而杨方兴能够及时治理河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失,这对沿河两岸的百姓来说,是一种福祉。(二)修筑堤坝明朝末年以来,河务废弛,河堤常年失修,各处堤岸单薄。洪水一到,瞬间坍塌不止,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杨方兴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修筑堤坝,保障河道的安稳。淮扬一带,原系水乡,堤岸“素称危险”,而苏嘴、马罗、建义、淤工、新沟五堤,沙多土少,老堤单薄,地势低下,当黄河直射之冲,乃明朝旧决口,尤险中之险。淮安一带河道,新建、苏淤、马罗等堤在淮郡东北,去清口数十里,是淮河、黄河入海之区,曾在崇祯四五年间决口,“抢筑日久,埽多腐烂”。顺治三年(1646)春,流通集决口未塞,上源水漫,下流稍缓。当时奉有俞旨,地方各官因办军需而无暇办料,即有办者又因船送大兵,虽欲运料而无船可运。当时,方兴考虑到钱粮匮詘,办料维艰,只是“量加补筑”。四年(1647),入春以来,风飓异常,河水陡发。清明前后,又是阴雨连绵,累月不开,以前堤埽渐至剥落。若下源冲决,则上源运水必洩,万一此堤失守,不但淮扬七邑百姓遭受损失,运道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时,埽料百无一备,杨方兴请奏修筑苏淤、马罗等堤,据“估计四年岁修料银四千二百九十余两”,先已“批准动用河银二千两”,“上紧办料。”同时,“严饬山清河务同知李肇源专驻工所,并董率官夫星夜④并工修筑”。①(清)钱仪吉撰:《碑传集》卷76《河臣下·杨方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②(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34页。③(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河南通志》卷16《河防五·河防事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37-438页。④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5-149,B2623。3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意,十一月,河患异常,江都、邵伯、高邮等处,湖水冲决石堤数十余丈。凤抚目睹情形后,上疏请兴大工修筑,请求“敕下臣部转行河臣,严檄司道等官,亲诣彼处踏勘估计,多集人夫,动用河银,应修应砌,刻期兴工。”二十四日,朝廷下旨,着“杨方兴亲堪应修处所,并应用钱粮,确议具奏”。因汛情紧急,杨方兴在未奉旨之先,已经屡行司道厅印河官,“应抢救者作速抢救,应大修者估计大修”。当时杨方兴身在济宁,距离淮扬千有余里。山东境内土寇猖獗,回空盛行,为保漕运安全,刻刻惊心,杨方兴严督官兵往来防护。正值奉旨大挑,挑河之处正是贼寇经常出没之处,杨方兴则亲身督率。况且,济宁道臣未补,城内空虚,河帑军需之外,还有寄贮在淮浙的盐课二十七万有余。杨方兴担心当时若是远行,地方会有不测之事,等大挑完日,山东稍宁,始敢南下。但苏建等工亦刻不容缓,所以,他先已行司道估计办料。后来奉有明旨,复行①司道,“一面估计候题,一面动银办料,新春刻期兴工”。清初,河事瞬息万变,杨方兴能够把握水势的发展而采取最合适的的做法,修筑淮安东北之苏淤、马罗等堤及江②都、高邮、姚港口诸石堤,这对减轻河患造成的灾难无疑是有益处的。另外,河南境内成为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而杨方兴在河南多处地方修筑堤坝。如顺治七年(1650),荆隆口决口时,杨方兴用管河道方大猷的建议,“先从上流筑长③缕堤,遏其来势,然后筑小长堤”,“决口期以春月鸠工,半年蒇事”。本文依据《河南通志》、《行水金鉴》等史料,将顺治八年(1651)至十四年(1657),杨方兴在河南多处地方修筑堤坝情况,现制表如下:表3-1:顺治年间河南地区修筑堤坝情况一览表时间具体情况顺治八年筑祥符单家堤、封丘李七寨堤、陈桥堤、郑家庄堤。顺治九年祥符时和驿筑堤,又筑常家寨堤、商丘王家坝堤、考城王家道口堤。顺治十年筑祥符黑岗堤、回龙庙堤、李七寨堤、原武赵家庄堤、兰阳板厂堤及月堤、考城芝麻庄堤。顺治十一年筑阳武穆家楼堤、商丘夏家楼堤、虞城土楼堤、考城王家道口堤。筑祥符守公寨堤、回龙庙月堤、陈桥堤、兰阳板厂堤、阳武潭口寺顺治十二年堤、包家厂堤及封丘中泺城堤。又筑考城王家道口堤、武陟沁河傅村堤。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57,B3587。②(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记载:“顺治八年(1651),总河杨方兴筑姚港口石堤。”(卷134《运河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2册,第181页。)③(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149《疆臣一·杨方兴》,第293页。3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顺治十三年筑祥符黑岗堤、清河集堤、兰阳艾家楼堤、阳武月堤,又筑堤坝,商丘王家坝、虞城黄堌坝,又筑土楼堤。筑祥符槐疙瘩堤、清河集堤、魁星楼堤、陈留孟家阜遥堤、月堤。顺治十四年兰阳刘家楼堤、仪封三家庄堤、阳武堤、封丘大王庙楼堤、荥泽南岸堤、商丘王家坝堤。资料来源:(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河南通志》卷15《河防四·河防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8-389页。(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134《运河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0页。由上表可知,顺治年间,杨方兴在河南阳武、祥符、兰阳、商丘、虞城、考城等多处筑堤,而这些地方正是黄河经常泛滥之地。在这几年中杨方兴一共在祥符筑堤5次,封丘2次,商丘3次,考城4次,兰阳3次,阳武3次。其中很多地方是多年修筑,如顺治七、八年,筑封丘李七寨堤;顺治九、十、十一年,筑考城王家道口堤。有的地方连年筑堤,如祥符筑单家堤、槐疙瘩堤等;商丘筑王家坝堤、夏家楼堤;兰阳筑板厂堤及月堤、艾家口堤、刘家楼堤等;考城筑王家道口堤、芝麻庄堤等。在十余年的治河过程中,杨方兴修筑的堤坝有缕堤、遥堤、老堤、石堤、临河堤、月堤、闸坝等。其中,缕堤,起到使河水流速较缓作用。遥堤,又称太行堤,恐缕堤不足以抵御洪水而筑,起双重屏障作用。临河堤,原为拦水坝,视河工险要处添筑,以护缕水堤。“凡有卑薄之处,岁估加帮高厚,遇险倍工抢筑”。月堤,傍临河堤险处添筑,“恐其冲决,故预于裹面筑此,以备不虞”。格堤,“格者横也。险要之处,恐拦水堤、缕堤一时溃决,有格堤以横截于下流,则水遇格而止,可免泛滥。”钱堤,“黄水涨发①出漕,势险,恐老堤单薄,又于背面加帮筑堤一道,曰钱堤。”总而言之,修堤筑坝,是为了更好地预防水灾、减轻水患,保障百姓生活河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三)疏通河道清朝定鼎北京,每年四百多万石的漕粮,其运输的线路是由江苏经淮河入黄河,进②董口,由徐塘口经泇河、会通河、卫河,溯大通河,最后到达京师。可见,漕粮转输主要依赖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中,清口(今江苏淮阴市西)是泗水入淮水之口,既是黄河与淮河交汇之处,又是黄河、运河、淮河、洪泽湖之枢纽,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顺治年间,黄河自复故道,“由开封经兰、仪、商、虞,迄曹、单、砀山、农、沛、萧、①(清)岳濬等监修:《山东通志》卷18《河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96页。②(清)卫哲治等修:(乾隆)《淮安府志》卷6《河防·运水》,第537页。3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徐州、灵壁、雎宁、邳、宿迁、桃源,东经清河与淮合,历云梯关入海。”而运河自徐州一带南流,接连泗水借以通航。这样以来,黄、淮、运在清口一带交汇,使得三条②河流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见图1:黄淮运交于清口形势图)图1:黄淮运交于清口形势图资料来源: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淮泗之水在洪泽湖汇聚,出清河口。淮黄之水在清河口交汇,东注入海。因此,清口洪泽湖的出口,也是淮黄汇流的出口,成为当时治河防洪和航运的重要地点。《清史稿·河渠志》载:“黄河南行,淮病而运亦病。由是治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其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盖清口一隅,意在蓄清敌黄。然淮强固可刷黄,而过盛则运堤莫保,淮弱未由济运,黄流又有倒③灌之虞。”(见图2:清代清口形势图)由于“黄强淮弱,势不相敌,淮泗逼而南趋,直走四百余里,出瓜州、仪真,方能达江。一线运河收束甚紧,即有大小闸河沿途宣泄④而海口不开,下流壅塞,来水无穷,去水无路,所以河堤溃决,岁费金钱。”①(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6《河渠一·黄河》,第3716页。②丁强:《清雍正朝稽曾筠治河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3页。③(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7《河渠二·运河》,第3770页。④(清)赵弘恩等撰修:《江南通志》卷60《河渠志·运河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8页。3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图2:清代清口形势图1-新庄口;2-万历口;3-嘉靖运口;4-武家墩资料来源: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第128页。顺治九年(1652),荆隆口工竟,杨方兴上疏:“清口为淮黄交汇之处,伏秋淮弱黄强遂内灌,前人置闸筑坝原以防浊沙淤澱之患,自闸禁废弛,岁需挑浚,为费不赀。今请于清江、同济二闸适中处寻福兴闸旧址,先行修复,启一闭二,以时蓄洩,岁可省①无限挑浚之费。”后来,清政府规定定期挑浚河道,避免运道淤塞。十年(1653),以“运河每年小浚、三年大浚为例”,令“南旺、临清,岁一小浚,间岁一大浚”。十②三年(1656),“申严闸座之令”。大浚漕河。大浚,为河工用语,清除泥沙,深通河道湖泊等为浚。疏浚工程,按规③定的年限间隔长短、工程量大小,分为大浚、中浚和小浚。顺治六年(1649),黄淮并涨,坏高邮堤数百丈,其后停沙垫运,又多次决流通集、武沟。当时海运已经停止,数百万石漕粮仅依赖大运河这一南北交通手段。淮河下游堵塞出海口,北上河湖牐禁不严,河水倒灌无时,分流进入运河。由于泥沙淤积过多,河水亦随以俱入高邮运河。八年(1651),杨方兴大浚高邮漕河。(清)康基田《河渠纪闻》评价:“为承受黄淮之冲要,浚治首事于此通运之柜,而济宁以南,北徙之水,兴运为难。运不能避黄而夺于①《清世祖实录》卷70,顺治九年十二月癸卯日,第553页。②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下),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7页。③刘子扬、陈鹏年编著:《清代六部成语词典·工部成语》,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3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黄水,皆自上铺下浚,治稍不如式,立见消涸,亦必有事也。南北并治,其保安流,承①明季漕规久废之后象一新,漕政之大安也。”挑挖引河。“塞决之方必先杀其势,平其怒,而后人力得施焉,则莫如引河之善也。”引河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曰分流以缓冲也。河一决,则全流尽趋,决口奔腾激荡,椿埽无所施。应于对岸上流别开一河以引之,则决口缓矣。一曰预浚以迎溜也。河身既淤为平陆,即异日黄河归故,必涨溢而他溃,故必预开一渠以迎之,务使水至归渠,遂其湍迅之势,则刷沙有力而后无旁出之患。一曰挽险以保堤也。河性猛烈,方其顺流而下也,则藉其猛以刷沙。当其横突而至也,则恣其烈以崩岸。故当其倐忽激射之时,宜酌左右之间,急开一渠以挽所冲之溜头,引入中流以夺其势而后危堤可保,故曰其用有②三也。”(清)康基田《河渠纪闻》论述了挑挖引河的必要性:“河工抢险惟开引河、筑挑坝为善法。而河长至五十里之遥涨水坐湾而来,逼注堤跟……日久不治。引溜入垣,推之不去,治之无术。不但为一时之害,且为方来无穷之隐忧。盖堤长工巨,用土则一撮之土,不能加数目万丈之堤;用柴在接壤之柴,不能待数十里之载;用人则往来百里,不能策应于呼吸危急之时,东冲西突,顾此失彼。是时虽善不能为功,而惟挑引河得势,③吸川建瓴,引溜分杀,为速效而且大也。”前文所述,大王庙自荆隆决口后,下游泥④沙淤垫,对大王庙决口的治理,杨方兴“在丁家寨鉴渠引河杀其势”,并“自西岸河⑤边起,至八里庙河边止,开引河一道,长五百丈”,最终大王庙决口得以堵塞。顺治十年(1653),开新河。杨方兴疏言:“黄河旧绕邳城,因患其淹灌,始徙于羊山之南,不意土中伏有虎山,复激水北流。今董家堂堤岸冲决,势难捍御。议于虎山、象山以南⑥改挑新河四千一百七十余丈。旧河筑坝截流,使水尽归新河,以利运道。”(四)治河的成效总河总理河务,事关重大,“必得其人,方能胜任。”而清初,朝廷选中杨方兴为⑦河道总督,是十分慎重的。清代河官的选拔,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熟悉河务,这可以从摄政王多尔衮与大臣对话中看出来:六月二十九日,大学士刚读杨方兴本。摄政王问曰:“此官做得何如?”⑧大学士等对极好。摄政王又曰:“他是从内院出去的,予也知道他。”①(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16页。②(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河南通志》卷16《河防事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出版社,1986年,第426页。③(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8,第95页。④(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46《河水》,第628页。⑤(清)贺长龄等辑:《皇朝经世文编》卷96《工政二·河防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⑥《清世祖实录》卷79,顺治十年十一月戊申日,第622-623页。⑦具体标准请参考金诗灿:《清代河官选任问题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⑧(清)陈具庆等辑:《多尔衮摄政日记》(不分卷),北京: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第9页。3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是年闰六月十八日,大学士等启事读总督军门杨方兴奏本。摄政王问曰:“总督杨军门,自受事以来,兵马、钱粮事事干办,可谓恪共乃职矣。”大学①士等对曰:“诚如王谕,杨方兴不会迟误一事,不会差错一事。”由此推断,杨方兴自任职以来,处事练达,不会迟误一事。自顺治元年(1644)以来,河患异常泛滥,他都疏筑如法。六年(1649)四月,河工告竣,杨方兴加兵②③部右侍郎衔。七年(1650)三月,加为太子太保。杨方兴治河,并非一帆风顺。对于治河事宜,朝廷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顺治九年(1652),给事中徐作梅、御史杨世学等请查勘九河故道,上奏:大禹疏河为九道以入海,朱子谓其专就低处下手,下流既通则上流自治,故贾让曰善治川者无贵塞之。又韩牧曰河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必当有益。许有贞曰湮之则溃者益溃,淤者益淤泥,不如疏之使平,多建闸壩,以时启闭,④无溢无涸,乃得安。可以看出,徐作梅、杨世学等人,主张治河从疏通河流下游着手,下流通则上流自治。疏通河道,多建闸坝,以时启闭,使河流不溢出不干涸,并提议寻禹旧迹,使河北流入海。杨方兴反驳:欲寻禹旧迹,重加疏导,势须别筑数千里长堤,较之增卑培薄,难易晓然。且河流挟沙俱行,束之为一,则水急沙流;播之为九,则水缓沙积。数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济运?他力排众议,主张黄河南流入海,指出: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必不可以北。欲挽北流而趋南,自不得不逆其性而曲为堤防,故贾让下策正今之上策也。前人畿许经书,成此数千里长堤,束水通漕。若废此不治,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⑤可收拾。”此外,朝廷中有很多人主张开海口,认为河经修筑,即当永远无虞。杨方兴反①(清)陈具庆等辑:《多尔衮摄政日记》(不分卷),北京: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年,第23-24页。②《清世祖实录》卷44,顺治六年五月已巳日,第349-350页。③《清世祖实录》卷48,顺治七年三月已卯日,第385页。④《清世祖实录》卷66,顺治九年秋七月辛巳日,第515页。⑤(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279《杨方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111页。4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驳:黄河自积石入中国后,源远支繁,每遇伏秋汛发,漫衍横行,有非堤岸所能御者,自殷周至今,事已可考。河不能无决,决而不筑,司河者之罪也。河不能无淤,淤而不浚,亦司河者之罪也。他遵循明朝潘季驯的治河思想,认为“治河必无一劳永逸之功,止有补弊救偏之策,不可有喜新炫奇之智,惟当收安常处顺之休”,提议皇上“敕下廷议,定画一之规,屏①二三之说,俾河臣知所遵守”。此外,水患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负担。(清)谈迁《北游录》记载:“我舟昨岁胶于宿迁,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广宁杨方兴,以宋口、徐州北河决,溃及诸县,役数万人治之。十一月,自清江浦南至淮安杨家庙,解冻趋役,寅作酉息。稍不力,岸兵即矢贯耳目,簿尉等被扶杖而立。……河工邮使,徭役络绎,迫则流亡,不顾庐墓,②故土旷而人僿。”河工夫役负担沉重,农民承受不住压力,而被迫流亡,影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给沿河两岸的社会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总的来说,杨方兴治河还是有成效的。(清)康基田《河渠纪闻》记载:“杨司保治河一十三年,河不改治,人无异行。受任于还居初集之时,漕艘北上,防御皆有方略。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联络汛守,安集流亡,粮运得以通达。有事庐居堤上,冲寒□③暑,为国宣力,可为后法矣。”杨方兴治河,奠定了清初河政的基础,为后世治河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历史学家岑仲勉曾说:“清人治河的技术无疑比明人较为考究,较为周密,但从大体上来讲,依然墨守着明人的成就—治河必须顾运,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掘。”④杨方兴遵循明朝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在治河保漕的前提下,虽然并未有新的突破,但还是取得了一时的成就。此外,杨方兴作为河官,勤勉、廉洁的品质,可为后世河官的榜样。(清)朱之锡曾说:“独治河之事,非淡泊无以耐风雨之劳,非精细无以察防护之理,非慈断兼行无⑤以尽群夫之力,非勇往直前无以应仓猝之机”。杨方兴正是这样官员。在十余年的治河生涯中,每每大的河患,则亲身奔赴河工现场,指挥抢险修筑工程。在缺乏治河经费和河员的情况下,百般挪借,事先计划河工修筑事宜。孟森《清史讲义》提到:“河患恒在大乱之后,兵事正殷,无能顾及此事也。清兴,治河有名者,世祖时即用杨方兴、朱之锡二人,先后为总河。其时无所谓科学,方法皆得工人之经验。其为治河名臣者,①(清)李洵等点校:《钦定八旗通志》卷201《人物志八十一·大臣传六十七》,第3-5页。②(清)谈迁著:《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页。③(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34页。④岑仲勉著:《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4页。⑤(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46《河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34页。4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第一系廉洁,第二即勤恳。廉洁则所费国帑,悉数到工;勤恳则视工事为身事,可以弭河患者无不留心,除力所不及外,不至以玩忽肇祸。有此二者,其收效恒在徒讲科学者之上,盖虽精科学,仍当以廉洁、勤恳为运用科学之根本也。方兴、之锡皆足当之。”①这段话表明,杨方兴具备治河名臣所需要的条件即廉洁、勤恳。①孟森著:《清史讲义》,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4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杨方兴与河工制度建设明清鼎革之际,由于战争的破坏,河务系统全盘崩溃。河道乏人,河防力量薄弱。杨方兴上任后,亟待肃清河政,重建河防体系。清政府设置管河分司,与管河道并行,补用了大量的河官。河标随着河道总督的设立而设置,为河政建设的一部分。为提高治河效率,杨方兴明确河官的职责。河官在实际的治河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掣肘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杨方兴在协调河官与沿河地方官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清初河官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河官体系的重建清军入关后,十分重视河政建设,但当时河官体系却全盘崩溃,河道乏人,河防失守。杨方兴上任后,亟待肃清河政,重建河防体系。下设管河道,管河道下设管河同知、通判、州同、县丞、主簿等。此外,还有闸官,未入流,是治河的基层人员。其中,同知、通判的官署为厅,州同以下的官署为汛,统称为厅汛官员,统称管河厅汛官,隶属于管河道,又总听命于河道总督。另外,为提高治河效率,又因时设置了七个管河分司。河道总督下属绿营兵称为河标,在清初作为军事力量参与河防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文职设官情况顺治初,沿袭明制,设置了两个管河道:河南管河道和济宁管河道。其中“河南管河道一员,驻扎开封府。济宁管河道一员,驻扎济宁州。”管河道下增设管河厅汛官员。其中,黄河系统内,“开封府南河同知一员,驻扎本府,专管南岸河务;开封府北河同知一员,驻扎祥符县陈桥镇,专管北岸河务”。“归德府河捕通判一员,驻扎考城县,专管归属南北岸河务;怀庆府粮河通判一员,驻扎本府”。“商丘、虞城、考城三县管河主簿各一员;河内、武陟二县管河县丞各一员”。运河系统内,“徐属河务同知一员,①驻扎徐州。邳宿同知一员,驻扎邳州。山清同知一员,驻扎宿迁县。”由于管河道多为守、巡道官员专职或兼职河务之道员,辖有地方刑名事务,难以兼摄河务。顺治初年,在河工重要地段设立了七个管河分司,汛期来临时,管河分司直接将汛情报告给总河,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清)朱之锡《河防疏略》记载了管河分司设置的具体原因:北河河道南北千有余里,中经闸座三十余处;中河所辖黄运两河,而董口尤运道咽喉,黄淮交接,浊源易灌;南河处于淮黄江湖间,东西南北相距笃远,①(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工部九·河官建置》,第6918-6920页。4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天妃闸口每多沙淤为患;南旺泉源三百余处,虽在兖济郡属近者,或出道隅远者,幽居僻壤;夏镇地属两省凿石通漕,形势陡决,节宣闸座,尤资经营;通惠浮沙易浅,峻水易冲,塞决之役,历岁时有;惟卫河旧系卫辉通判专司工程,①缘地方盗泄水利。由此可知,管河分司依大运河而设,其设置多在河流险要之处,疏通淤塞,确保河道的畅通。管河分司自北向南经过畿辅、山东、河南、江南等省,其中通惠河分司,驻扎通州。北河分司,驻扎张秋。南旺分司,驻扎济宁州。夏镇分司,驻扎夏镇。中河分司,旧驻吕梁洪,后移驻宿迁县。南河分司,驻扎高邮州。卫河分司,驻扎卫辉县。管河分司的长官为主事,其选任方式在《明清档案》中具体的记载:都水清吏司案呈。先该臣部题定内外差规,各差不论繁简高下,悉以书一之法行之。本司差尽,然后轮及别司未差用尽,然轮及差回等因。奉圣旨是□部裹。查该差官员拟注具奏。钦遵在案。今都水分司主事宁之凤,于顺治五年十月十八日中河到任,至八年八月十七日差满,查司差尽。屯田司主事李成□为未差第一。都水司主事张安茂,于顺治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清江到任,至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差满,查未差用尽。管营缮司主事李允祯为差回第一。相应遵旨。拟注李本□前往,与宁之凤交代管理中河事务,李允祯前往与张安茂交代管理清江厅事务。所有应请敕书勘合火牌,恭候命下臣部移文各该衙门,照例②给发施行。臣等擅便,谨题请旨。由上文可知,管河分司的选任,先由所属部门题定,内外差规各差,不论繁简高下,都以一种方法为准则。本司差尽,然后轮及别司。未差用尽,然后轮及差回,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余部里查该差官员,拟注具题,备案在册。除卫河分司外,其余六个分司,③均“差汉司官一员,三年更代”。顺治年间,管河分司与管河道两个衙门并行,各机构职掌重叠繁杂,相互掣肘。分司无地方管辖权,在治理河务时,对沿河州县印官往往呼应不灵,以致贻误治河时机。④因此,管河分司逐渐被裁撤。康熙四年(1665),裁卫河分司,“归分守河北道及卫辉府通判管理”。十五年(1676),裁南旺分司,“归并济宁道管理”。裁夏镇分司,“其原管滕峄二县河道闸座,归东兖道管理,沛县河道闸座,归徐淮道管理”。十七年(1678),裁北河分司,“归并济宁、天津二道管理”。裁中河分司,“分归淮扬、徐①(清)朱之锡撰:《河防疏略》卷19《题留河差各分司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年,第846页。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3-78,B7181。③(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工部九·河官建置》,第6914-6917页。④曹金娜:《清代河务机构中管河都水分司探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4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淮二道管理”。裁南河分司,“分归淮扬、徐淮二道管理”。四十年(1701),通惠河分司,“归并通永道管理”。①由此可知,顺治年间,管河分司治理险要地段河工,工作多为抢护修防,治理河患,属于因时因势而设。到康熙年间,管河分司不再满足治河需要而逐渐被裁撤。2.河标的建置河道总督所属的绿营兵称为河标,专掌管疏浚及堤防工程之催护。各沿河省份设有守护河道之河营,掌河工调遣及守汛、防险之事。清初,河标随着河道总督的设立而设置。顺治元年(1644),设“河道总督标旗鼓守备一人(寻裁);分中、左、右三营,中营设副将以下等官,左、右各营各设游击以下等官。”四年(1647),杨方兴上疏议定临镇官兵经制,“分中前左右四营,每营设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战兵五百,守兵五百。中营不另设游击,即以该镇中军游击管事中军守备。”②③五年(1648),设“济宁城守营都司以下等官”。(如表4-1所示)④表4-1:清初河标中左右城守四营建置情况表营地副总兵都司中军守备游击千总把总中营1124左营1124右营1124济宁城守1112济宁城守营设置后,河标从最初的中、左、右三营变为四营。济宁城守营的设立,说明河道总督以及其他河标三营有了长期的驻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河标中左右营集中驻扎,专备河道总督调遣,济宁城守营则主要负责河道总督驻地济宁的守备任务。河标此时分为四营,兵额2500人左右,职责明确,驻地固定,至此,河标设置基本完⑤成。河标的建置不是一时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清初,统治初建,地方行政建置滞后,造成地方民变纷呈,所以,总河的工作重心多“偏移”于恢复沿河社①(清)伊桑阿等纂修:康熙《钦定大清会典》卷139《工部九·河官建置》,第6914-6917页。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58,B3589。③(清)拖津等奉敕撰: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32《兵部·官制》,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年,第266-267页。④(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169《官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11-613页。⑤戴龙辉:《清代河标、河营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10页。4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会秩序,在这一过程中,河标则作为军事力量参与河防建设,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杨方兴补用大量将领,以充实河防建设。顺治元年(1644)九月,杨方兴上疏:“河道往来不绝,人心叵测,实为可虞。宿迁,左连清桃,右连徐邳,地居要冲,宜设道员驻扎,以备非常。更设重兵,以旧总兵官统之,庶要地得人,众心安辑而一统指日①可俟。”后摄政和硕睿亲王“以兵部启心郎赵福星为宿迁兵备道”。杨方兴委用副将②③胡其志为沂州镇营将,题补茨沟营参将范垹为河标中军,申请调补营兵缺额。因“山东之兵,宜调不宜募,但势不能全调,而要害之处又不容不调也。目今新运方来,河防④紧急,缺额多而不及募,亦贼党众而不敢募,必酌调别处之兵方为稳着。”杨方兴以为“应调别处兵四百名,其余一百名,“查东兖道有随兵丁并逃散归伍之兵,共足五百⑤名,并将寿张防兵月饷、月米就近拨给。”并以“季玉爵移驻梁山,统领梁山丁壮官,⑥不另设兵,不另增,而防御有资。”通过任用大量的营将、守备等官员,充实了河防建设,壮大了防河的力量。3.补用河官黄运两河,一切河工,虽有河道总督总理,各处河道有司道厅分辖,率夫力作,各董其工。然而汛地延长,司道不能分驻一隅,依赖各州县河官朝夕料理。缺官自然费事,即使越俎代庖,亦未必肯尽心河务,必至误事。另外,还有管河的基层官员如闸官,专司启闭,蓄洩水利,以资粮运,其官职虽微,责任却甚大,均时刻不能缺人。据《明清档案》记载,顺治八年(1651)、十一年(1654),杨方兴先后两次上奏河闸缺员情况,制表如下:①《清世祖实录》卷8,顺治元年九月辛卯日,第85页。②《明清档案》记载:“沂镇孙桂甲倡众南遁,所有员缺尚悬。查得副将胡其志老诚谨慎,堪为前缺,料理事务,以御马五之窥犯等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2-239,B987)③《明清档案》记载:“由于济宁为粮运要地,三营各有分汛,而中营汛地在开河一带,此地空旷无人,正贼寇出没之所。新运经临,兵弱马少,河防有虞。查茨沟营参将范垹,原系职标左营游击升去。亦有随任健丁,自备状马。在济三年,河防事宜,轻车熟路。合无将范垹补职标中军,若部选有人,不妨彼此更调,以少丁少马之将,任简僻之茈沟,以多兵多马之将,任冲险之河道,极为人地相宜。况查各处督抚中军旗旧例,得题补亲信旧人,理合遵例。”(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133,B3821)④《明清档案》记载:“土贼之起减,全视官兵之强弱,兵强则贼鼠窜,兵弱则贼□张。但外来之贼,土著之兵可以御之。而内起之贼,非土著之兵所能御者,以本处之兵而剿本处之贼,不惟贼不畏兵,即兵以不能制贼之死命,倘误招匪类,则贻害更大。若别处调来之兵,携带家眷,客处他乡,各为身家性命,官长再以恩义抚之,自然结为一心,与贼势不两立。”(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187,B3965)⑤《明清档案》记载:“因寿张县,夙为盗薮,自寇乱之后,城郭空虚,并无粒粮寸草。前已奉旨拨营兵五百名赴防,调去防兵带有家眷,各兵月饷、月米,或坐派东昌府属,或坐派兖州府署。蒙总河部院拨道标五百名,山东已无可调之兵。后又招募,土著之民自贼寇倡乱之后,真伪叵测,不便招募。”(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188,B3967)⑥《明清档案》记载:“因满家硐守备季玉爵,先因硐内久为贼薮,满汉官兵围困经年,始得净尽。故设守备一员,领乡民兵二百名,以防其复入。”自顺治三年至顺治五年,已有两年有余,“民在硐上结庐而居,硐旁垦荒而食,贼已不得入硐,虽此后不敢长保无事,目今暂且宁谧。”(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195,B3983)4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2:河闸缺员情况一览表管河姓名原任官职原因机构王应斗寿张县管河主簿因顺治四年,丁□劫陷本县城池,蒙按院题参,革职去任。王成远兴济县管河典史因庸□旷职,于顺治五年十一月内,蒙罹按院行文斥逐,离任。包国尔堂邑县管河主簿因失城,于顺治六年十月三日,蒙抚按两院,行文革职去任。徐懋鸾清平县管河主簿因失城,于顺治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蒙抚按两院,行文革职去任。沈昌国吴桥县管河典史于顺治七年七月,内因中□症,具文告病,蒙直省张部院,详委连窝驿驿丞周稷代管,至顺治八年缺官。周文恩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丁忧。呈详本部院批,候新官交代,至九年冬季,选出管河主簿姚舜臣,至今未到任。仇扳蟾东平州戴家庙闸于顺治九年六月初一日,督夫修筑沙湾决口,落水淹死。北河闸官分司黎应选青县管河道典史于顺治十年二月内,计处。沈国斌□平县管河典史于顺治十年二月内,计处。徐光祖堂邑县梁家乡闸于顺治十年二月内,计处。闸官腾元鼎清河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七月初二日,丁忧。覃占科阳毂县荆门上下于顺治十年八月内,升山西临汾县典史。闸闸官周家翰交河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十月内,升河南阳武县县丞。陈朝钟夏津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十月内,升山东利津县丞。何起鳌聊城县周家店闸于顺治十年十月内,升山东堂邑县典史。闸官安山闸闸官自清朝定鼎至今,未蒙部选。刘匡稷曹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六年六月,内丁父忧,离任。王师哲济宁州天井闸闸于顺治八年七月二十二日,丁忧。官白含章汶上县开河闸闸于顺治十年八月内,升山东郓城县典史。南旺官分司张国纪鱼台县南阳闸闸于顺治十年八月内,升山东汶上县典史。官蔚明远在城闸闸官于顺治十年九月内,升山东即墨县典史。张汝芳寺前铺闸闸官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湖广应山县典史。孙延龄赵村闸闸官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陕西阳泉县典史。程希宗新店闸闸官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顺天府良乡县典史。黄应元滕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七月初二日,病故。沈时徐州沛县杨庄闸于顺治十年九月初一日,病故。夏镇闸官分司董文朴峄县韩庄闸闸官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湖广南漳县典史。夏登瀛万年闸闸官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湖广上津县典史。中河李钰淮安府邳州判官久病庸懦,蒙本部院具题,部复奉旨革职,至今未补。4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分司成名兴商丘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六年六月十九日,病故。王大文武陵县管河县丞于顺治七年三月,内奉文大察贪,离任。□□龙孟县管河主簿于顺治七年三月,内奉文大察不谨离任。斳弘谟虞城县管河主簿于顺治七年四月十一日,丁母忧回藉。河南陈世盛原武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六月内,升江南淮安府经历。管河华继芳祥符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湖广江陵县县丞。道朱朝祚阳武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直隶南宫县县丞。贺世德荣泽县管河主簿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陕西省澄城县县丞。赵光旭河内县管河县丞于顺治十年十一月内,升河南南阳府经历。张应登考城县管河主簿久病不能供职。资料来源: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湾联经事业出版社,1986年,A14-5,B7491;A18-137,B10231。由上表可知,北河分司缺员16人、南旺分司缺员8人、夏镇分司缺员4人、中河分司缺员1人、河南管河道缺员10人,共计缺员39人。在修筑正殷,重运指日齐至之时,河闸官员,有升任者、有计处者、有病故者、有淹死者、有丁艰者、有告病者、有缘事斥逐者、有久缺未补者、有补而未到者。缺员如此之多,若不能及时补充河闸官员,则将会贻误河漕大事。河工旧例规定:“河官各有该管工程、经手钱粮,凡动工之时,河官不得升转,即有升转亦必题留,侯工完方准离任。”这样,保证了河臣任期的完整,对于河工完成的质量亦是一种保障。如顺治三年(1646),“运河同知杨茂魁报升袁州知府,邳宿同知魏□中报升南康知府。缘二官钱粮未算,工程未完,该职有河银未经销算等事一疏。奉圣旨杨茂魁、魏□中俱准留。”“南旺分司任有□报升营缮司郎中,兖州府黄河同知高元美报升宝庆知府。缘二官泉闸曹单工程未完,该职有黄运两河浚筑正急等事一疏。奉圣旨任有□、高元美准留竣事。南北大小河官,通侯工完升转。”八年(1651),“管河道方大猷报升江南按察使,缘朱源寨决工未完,该职有黄河之水患未息等事一疏。奉圣旨方大猷以按察使留管河务。”兖州府张秋通判方圣时已升陕西延安府同知,“查圣时于九年正月内,估计张秋、沙湾决口,工程钱粮由司道转详,经职具题在案。”“将方圣时或照杨茂魁等之例,暂停升转,或照管河道方大猷之例,以同知职衔,仍管张秋①河道。侯沙湾工程告竣,钱粮等明之日,再行别转。”(二)慎重河官职责河官的主要职责是治河。为慎重河工职责,杨方兴于河督之任时,即奏请河工专司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7-16,B9279。4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事,避免身兼二职。如顺治二年(1645),杨方兴即奏请辞鼓铸,专理河工,以利运务事。其全文记载如下:据分巡东昌道李棲凤呈前事,内称案照顺治元年十一月初四日,蒙本部院批,据□□临清工部主事于连躍呈,为请明委官,代管砖厂事等因。蒙批。仰将印务移送东昌道暂署。蒙批。遵依。于顺治元年十一月初八日任署矣,迄今七月有余。前因本道兵马、钱粮、河道等项,一身难以兼理,具呈户工二部。随蒙工部示批。鼓铸系户部掌管,砖务亦议暂停矣。此缴,其户部一呈,至今未蒙批示。后因开铸之初,又经具呈请辞,户部亦未批下。但今南京已得,两京皆通粮运,目今将动御道为急,见蒙本部院檄行修浚本道所辖河道沿长二百余里,旧多古浅。非亲督挑濬,恐难济急。铸务又干系钱粮,其收钱发铜万难委人。一官二政,实难兼顾。伏乞俯候具题专官督铸。庶钱粮得有专责,河工亦无误矣。等因到职。该职看得,河道与鼓铸均属重务,挑河日用数千夫,日费数百金,若无人照管,夫役无功而金钱徒费,此不可不严加督率者也。鼓铸一事,查核铸觔防闲,出入不一,疏玩奸弊丛生,所获利息不勾侵欺,此尤不可不严加稽查者也。二者不可得而兼,各自需人料理。前临清鼓铸,因部差乏人,暂令该道代管。今重运降至,挑浚刻不容缓,该道所辖河工二百余里,即手口俱疲,昼夜兼营,尚虞无及,岂暇分身复司鼓铸。异日倘有所误,咎将谁归?毋惑乎,该道之激切控辞也。恳敕部速差庶干司官一员,前来任事。庶职掌攸赖,河工、钱法两①无病矣。由上述史料可知,河道与鼓铸均属重务,治河需费人力、物力、金钱,时刻不可乏人,不得不严加督率。鼓铸一事,查核铸觔防闲,也不可不严加稽查。二者不可得兼,各自需人料理。作为治河官员,所辖河道事务责任重大,重运将至,所辖河道狭长,必亲督挑浚,昼夜兼营,尚无闲暇。而铸务事干钱粮,责任亦重大,一官二政,实难兼顾。由此,杨方兴请求河官专督河道,避免一身二职。河官专司其事。顺治四年(1647),杨方兴上奏请敕严饬,不许河官别委,以专修防事。其内容如下:窃照黄运两河,延长数千余里,国计民生两有攸关,事綦重矣。凡一切惟攒粮运,督率夫役修浚工程,全赖管河各官为之料理。即专驻河干昼夜经营,犹恐误事,非此别员可以一身而兼二事者。职查照河防禁例,屡檄申饬,不许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3-5,B1019。4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别委河官。但管河各官因治河艰难,巧计营差,而道府各衙门不顾漕河成败,动则别委,以致料理乏人、修防失时,贻误国计民生匪浅鲜也。伏乞敕部行文各省抚按,严加申饬,以后河官专事修防催攒,不许道府擅委别差。如有仍前①故违,即将该管河道交付于差委衙门,迟误河工,责有所归矣。但一二河官,远者所辖不下千里,州县佐贰亦不下百里。刻刻往来,不免顾此失彼。如果还有其他营生,岂能无误?而且事情久了容易松弛,况且上司差遣必是急事,河官自己害怕获罪,势必不敢强行推辞,甚至有宁误本职工作以免生事的。因河漕关系重大,故清朝第二任河督朱之锡再次上疏,申明河官专责,并提出:“若河官奉委,即自行具报到臣,庶万一因之贻误,责有所归。河官不报,即坐以营求差委之罪。又照按臣考察,事关大典,岂容苟免?但恐值河道多故,时郡城相距河干道路必远,若河官不在,竟以修防付之老人、夫役,临流顿足,何济于事?合无容令该辖同事道府,代为申明,俟河②事稍定,准赴补考,庶责成专而河防得以有恃矣。”这样做是为了让河官专心治河,不再被委以他差。河官专驻河干衙舍,以便责成。河官治河,无日无应做之事,比如冬月办料,春月兴工,夏防伏水,秋防秋水,兴举大工,必当竭尽全力。即使在平时无事之时,带领人夫往来查阅,有缺即修,有漏即填,一旦遭遇洪水,则昼夜抢救,力行回防。二守之法,原当以河为家,明朝总河潘季驯提请河官移住河干衙舍,以便朝夕从事,极为得策。自明末以来,河政废弛,河干衙舍倾圮,河官多有仍往州县衙署偷安自便的情况。顺治四年(1647)四月,杨方兴奏请严令河官尽住河干衙舍,其内容如下:请修复旧制,除沿河各府州县,不必另设衙舍外。其有离河稍远,凡管河同知、通判、州判、主簿等官,俱令尽住河干,于所管河道适中之处原有衙门者,不待言矣。其有基址现存者,着落该管河印官,查境内无碍房屋,拆卸移造。其搬运夫匠之费,或该府州县自行设处,或量动河银,并不扰派小民。仍严谕各河官,常川驻扎应管堤堰,不时巡视守,庶河道各有责成,而官夫皆得③实用矣。由此可见,河官只有住在河干衙舍,距离河工现场近,便于朝夕从事河工,不时巡守,沿河各道州县印官俱有河道之责,河官住在河工衙舍,得以各有责成,官夫皆能得实用,便于齐心协力,无误修防。至十二年(1655)正月,清政府下令: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5-151,B2627。②(清)朱之锡撰:《河防疏略》卷4《申明河官专责疏》,第650-651页。③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7-189,B3969。5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濒河郡县,田土尽湮,各地方协济河工,束之□赔银数,钱粮征调繁与侵挪万状河夫工食,不能时给,物力已竭,续用未成,中原重地,人民苦累半由于此。自今以后,该管各官宜亲驻河干,解到人夫物料,严核数目,乘时修筑。工食价值,毋得短减。有仍前作弊者,官则题参,吏即拿究,期在早竣,以苏①民困。由上述史料可知,清政府明确规定各河官必须亲驻河干,解到人夫、物料,严核数目,乘时修筑,工食价格不得短减。这样以来,对于肃清河弊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河工早日竣工,减轻百姓负担。(三)河工经费的管理清代河工主要有岁修、抢修、另案、大工四种类型。“凡旧有埽工处所,或系迎溜顶冲,或因年久旧埽腐坏,每岁酌加镶筑,曰岁修;河流间有迁徙,及汛经临,迎溜生险,多备料物,昼夜巡防抢护,曰抢修;凡新生埽工,接添埽段,不在岁修、抢修常例②者,曰另案;其堵筑漫口,启闭闸坝,事非恒有者,曰大工。”《豫河志》进一步指出了岁修、抢修、另案三种类型与大工的区别,“河工经费属于平时者曰岁修、曰抢修、曰另案,属于临时者曰大工。岁、抢修有定额,其有不敷而专请者则为另案。另案虽无定额而仍为岁款,故必列三年比较之数。……又有津贴、帮价、专案、提拔、节省诸名目……惟河夫银两为专款,余则皆拔自蓄库,大工则常属于部拨。故其为目往往不同,或随事而为之名。而综其大要则岁修、抢修、另案、大工四者而已。”总之,河工主要有岁修、抢修、另案、大工四种类型,其中岁修、抢修、另案经费属于经常性开支,每③年作固定预算;大工属于临时性专项开支,数量不定。河工是国家的重大工程,经费是其中关键的一项。治河经费开支庞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除了河工经费支出外,还有物料经费、河夫工食银支出,这也是河工经费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物料开支包括埽料土方银、秸料草束银、石料银。如顺治六年,清河县岁修尹家口、三官庙二工,“原估埽料银三百四十二两八钱四分四厘八毫”,经题准在案。工完后,“除土工四段共长一百零一丈,俱乡夫筑做不计钱粮外,下过桩笆埽工二段,计长五十七丈,用过物料值银二百零五两七钱二分九厘,节省银一百三十七两一钱一分五厘八毫。”清河县天妃坝岁修,“原估工料银八百六十八两二钱九分七厘六毫”,经题准在案。工完后,“修砌过加高石工一段,长十二丈,加高①《清世祖实录》卷88,顺治十二年正月壬子日,第698页。②(嘉庆)《大清会典》卷47《工部》;(光绪)《大清会典》卷60《工部》。③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159页。5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五层;拆砌到底石工二段,共长十丈,俱砌高十三层。又埽工二段,共长五十丈。除用过旧石不计钱粮外,致用过桩木、石灰、埽料等项并官匠口粮等银六百七十八两三钱七分四厘,节省银一百八十九两九钱二分三厘六毫。”河内县沁河岁修,“原估工料银一千零七十七两九钱二分”,经题准在案。工完后,“除夫采野草、签桩、留橛不计钱粮外,实用过工料银八百三十八两九分,节省银二百三十九两八钱三分。”顺治七年,中牟县黄练集岁修,“原议创筑里堤一道,斜长六百二十七丈,估计土方工银三千一百三十五两”,经题准在案。工完后,“实用过夫工银三千零六十七两,省存银六十八两”。睢宁县黄河岁修武官营堤岸,“原估工料银六百九十九两一钱七分一厘”,经题准在案。工完后,“下埽塞过格堤旧河形长六十丈,并遥堤水口长六十丈,又旧堤加高帮厚长二百八十丈,如式做完。除厂存浅夫采草并浅夫筑做土工俱不计钱粮外,用过新、旧料银共一百三十一两三分九厘六毫,节省银五百六十八两一钱三分一厘四毫。”徐州黄河岁修城堤、长樊、黄铺、韩坝、小店五工,“共估工料银六千八百四十七两八钱三分二厘四毫”,经题准在案。其中,“内有黄铺一工,原估银四百一十二两三钱九分二厘,埽工见今攒做,侯完日另疏。其城堤、长樊、韩坝、小店四工,共原估银六千四百三十五两五钱三分九厘二毫五丝,节省银三千二百一十九两九钱一厘一毫五丝。”顺治八年,封丘县岁修工程钱粮,“荆隆朱源寨决口,下流封丘县地方器李七寨起至祥符县陈桥迤西大堤止,内堤被水冲淤,卑矮不堪,恐上源决工塞完,水势漫溢,关系非小。议加筑拦堤一道,共长二千六百二十八丈,共估土方工银一万九百九十二两九钱六分。其做过①工程,用过钱粮,俟工完核实奏销。”由此可知,清初,国家财政困难,河工岁修帑银常常捉襟见肘。而“治河之役夫、工料物,动以千百计”非常繁琐,不易管理,难免有河员趁机侵贪,因而极易出现河工腐败现象。清前期,河工贪冒现象初现,并不明显。顺治六年三月,河督杨方兴揭报:淮安府胥吏侵渔河银一案,共侵分河银三千余两,郑宏道、张知伦等收监②候审,原知府索荣衮、现知府牟延选,隐匿不报,并行议处。贪冒三千余两河银即被河道总督揭参,与嘉道以后动辄贪污百万河银的巨贪比起来,可知顺治时期河工贪冒现象并不严重。但河工贪冒案件的发案数量和涉案金额不断增加。以致河道总督杨方兴称:“河工之弊,太矣。料物虚浮,徒饰粉饰。制作潦草,③不堪适用,估计河工,剋减工食、物料等项,交收掯索。”面对这些不法行为,朝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企图制止侵欺物料的行为。顺治十一年,谕: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治八年黄河及其支流河工题本》,《历史档案》1987年第4期,第3-11页。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0-60,B5335。③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33-120,B18805。5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频年治河,旋塞旋决。夫役埽料,民累不堪。或地方有司,借端加派。或滥用委官,侵冒诈索。该督抚监司,严加清厘禁戢。仍须讲求长策,刻期竣工。①勿得延缓滋害。顺治时期,采取的这些零散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指导思想还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案件的令甲、令乙,不成系统。这一时期整个朝廷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再于此。可以看出,顺治时期的措施还是因人、因事而随时处置,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没有形成一种整体的制度性导向。所以,这一阶段的河工工程管理尚处于从明代承袭过来后的②恢复阶段,制度化的特征并不明显,只是一些零散的措施。(四)协调河官与地方官的关系清代的治河机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系统。从河道总督到管河道、厅、汛等,专门负责防洪抢险、河道维护等工作了,地方官一般无权干涉,而河官按照规定也不能干涉地方事务,二者分工是明确的。河官与地方官在处理各自事务上既分工又合作,概言之,河官与地方官的关系主要有以下集中表现:一是以河官为主处理河务,州县官只在必要时积极协助;二是河官与州县官互不干涉,也互不合作;三是河官不愿长期在河道、厅、汛工作,积极向州县官靠拢,两者甚至有不正当的合作关系;四是河官把一些实际③上应由河道系统负责的事务推卸给州县官,州县官处于不利的地位。遇有重大工程及堤防抢险之时,需要调动地方大量的民夫协助,平时河工物料也要靠地方征收运送。对于国家来说,为保证河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希望河官与地方官积极配合。顺治时期,河患瞬息万变,为提高治河效率,及时治理水患,清政府在重要河段设置管河分司,在汛情紧急时,能够及时治理河患。但长期以来,河官与分司、判簿职权上有交叉重叠,在实际的治河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相互掣肘、推诿的现象。杨方兴在任期间,积极协调关系,严饬河官与分司、判簿共理河务,勿误河工;复河差三年旧例;为治河起见,暂留河工,待完工后方可离任等等,使治河机构有效的运转,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使治河工作收到了成效。严饬河官与分司、判簿共同协理河务。顺治四年(1647),杨方兴揭请严饬河官与分司、判簿共同协理河务,务误河工。其具体内容为:东南四百万军储,全凭河道转输。虽有工部分司为之提调,而河厅及州县①《清世祖实录》卷84,顺治十一年六月庚辰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663页。②刘志松:《清代河工贪冒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3期,第107-108页。③郑林华:《雍正朝河政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丁强:《清雍正朝稽曾筠治河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33页。5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判簿为之佐理,不过估计工程修防攒运而已。沿河各道州县印官俱有河道之责,而办料集夫法令易行,若肯一心协理,何事不济也?无奈道印各官,原系局内之人,转为膜外之。视一切河务全不照管,是道官力能整饬而不肯整饬,竟卸担于权轻之分司印官。力能措办而不肯措办,竟卸担于职微之判簿。河漕废弛,皆由于此。职屡檄严敕舌敝款秃其如,道印各官积习未改,疾呼不应。何伏乞皇上俯念河工重大,严敕沿河管河道印各官,一切修筑工程、鸠办夫料,务与分司判簿一心协理,功则同功,罪则同罪,庶各官知警而修防无误,则粮运亦①大有赖矣。由上述可知,沿河各道州县印官有协助管河之责,却视河务全不照管,河官与分司、判簿之间相互推诿,造成河漕废弛。针对这样的情况,杨方兴上疏严敕沿河管河道印官员,修工办料务与分司、判簿一心协理,有功则一起奖赏,有过则一起惩罚,如此以来,各官得以警惕而不误修防,都能竭力确保粮运的畅通。五月,工部复总河杨方兴:分司权轻判簿,职征仰祈皇上,严饬道印各官,毋误河工事。看得,河道修浚工程,责任料理在分司佐贰,其地方夫役治办物料,皆赖于道府州县正官。故前朝议定,凡有关河务者,年终列名考成,如有误,一礼题参,移咨吏部,按以降调黜革戴罪之例。今总河臣具题道印等官视河务非己任,而整饬措办之责全不料理,卸担于分司佐贰,以致漕河废弛。已亟请敕前来,伏乞敕下臣部,咨行山东、河南督抚按衙门,严行申饬各道府州县印官,照依往例,务要同心协理,无误河务。如有仍前故违,许该督抚按即指名题参,请旨治罪。庶人心②知警而河道有赖矣。奉旨依议行。由于管河分司与管河道之间相互掣肘,虽然清政府严敕道印各官毋误河工,并下有谕旨,但是这种矛盾还是没有得到调和,这是造成后来管河分司逐渐被裁撤的原因之一顺治七年(1650),工部上陈河道掣肘事宜:通惠河道系神京咽喉,若有冲决淤塞,数百万漕储何由上大天庾?但浚筑全藉夫役,而夫食例有额征。先经臣题请,夫食照额全征,按季解给。奉有俞旨,屡行申飭。不料北直州县难臣,□远鞭长不及,而分司催提视若故纸,夫不到工,包揽卖放,种种业弊。间或有夫,又苦无食,或称部拨未到,或称尚未起征,甚有从未起征者。各夫无食,必致逃散,有误河工,即误粮运,关系非小。但州县疲玩之极,若非严加责成,究竟悠忽如故。但该司详内止开州县,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5-150,B2625。②(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166《官司》,第571页。5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闻职名。通州知州吴兴宗、前任知州胡宗□、香河知县刘一□、前任知□刘栋、宝坻县知县万全,以上各官,或以新任或□经别案革职,或经制未定,俱应免议。至若□县知县朱天相、安东知县涂应□征解凭期,有误河工,似应如河臣议,住俸戴罪,工完准其开复。武清县知县佟希尧额征河银多年,不解溺职殊甚。查前任知县□钦、刘迁佐俱经革职,今本官亦以别案降调。其有误河工,所当另议。再如永清县知县程鼎勋,河工未开,夫役星散,纵委官□尚贤□支包揽本官,非一住俸足以蔽□。合请敕下吏部,将知县朱天相、涂应□、①佟希尧、程鼎勋分别议处。从维护河道、防洪抗险来说,要求河务官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因河道狭长,河兵缺少,让沿河匪得以有机会患焚烧河工埽料,总河防运势不能兼防各处匪患,兵部下令:“敕河南、江南二抚,察河工汛地原属某道将所管地方即专督责成,凡有失事罪难他委。至于管河一道,往来料理量调偏僻处兵一百五十名,以备巡防之用,即令本道中军领可②也。”复河差旧例。顺治十三年(1656),杨方兴上奏:河差以三年为度,事相习然,后功不劳,非久任不能专责成。河事变迁无常,地方有司耳目最近,呼应亦不灵便。于任事山泉喷沙、长河填泥,疏修宜③勤,至是皆备于法中,河差改复三年。④后来,工部题复:“准照各河差例改为三年,运道河帑不无裨益”。顺治十年(1653),由于河患严重,工部复总河杨方兴:河患日亟,夫料日艰,请复旧规,责成印官募夫办料,以济急工,毋误河漕事。看得治河要务,全在责成得人。今据河臣杨疏称,欲以修筑责之河官,募办责之印官。且照新增之数,夫给现银,料给现价,于治河各官功罪相同,鼓舞有法,河工喫紧无出于此。合应复请敕下总河臣会同督抚按,严行司道府县印官,嗣后凡系河务,俱要印河等官相劝为理,不得推诿,永著为令,如有故违,听河臣指名参处。奉旨以后,著各司道府州县官同河官协力料理,有推⑤诿的,河道总督指名参处。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1-92,B6019。②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11-142,B6181。③(清)康基田撰:《河渠纪闻》卷13,第26页。④(清)朱之锡:《河防疏略》卷4《慎重河工职守疏》,第647-648页。⑤(清)傅泽洪撰:《行水金鉴》卷166《官司》,第571-572页。5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河势瞬息万变,河工紧急,塞决全赖夫役,而夫役最难调剂。为河道安危起见,河官只能暂留河工。大名府河捕通判冯再京专管河口东坝,顺治十一年(1654),再京之母卒于工,次例当守制。但“大工未竣,实难诿卸”,河工正当紧急之时,东坝夫役,①全凭料理。”杨方兴相应题请“俯允暂留,以襄大工,俟工完回籍。”总之,清初政府通过重建河官体系,补充大量的官缺,来充实河防建设。在治河的过程中,明确河官的职责,协调河官间的关系,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河官能够认真负责河工事务,齐心协力,提高工作效率。杨方兴提出的许多建议,如申明河官的职责、河官尽住河干衙舍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A21-49,B11697。5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清朝的河工史贯穿于清王朝的始终。清政府入关后,即设置河道总督,专门负责治河黄运河事务。作为内秘书院学士,杨方兴被任命为第一任河道总督。在十余年的治河生涯中,杨方兴亲身实践,多次莅临河工现场,尽心尽力地治理河患,疏通河道,加强了南北的交通,有力保障漕粮运输的安全,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全国的掌控,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杨方兴是清初著名的治河名臣,也是中国古代治河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杨方兴治河对清初的河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治河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通过探讨杨方兴的治河活动及对河官体系的重建经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治河需要稳定的大时代环境。明清之际,常年的战争,人民被迫逃亡,造成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倒退。加上,河患异常严重,给沿河两岸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国家财政大多用于战争军费的开支,清政府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顺治初年,杨方兴一上任,就开始打击贼匪,维护一方治安,为治河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及时治河河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河患带来的灾害。第二,河道总督的任命非常重要,选中一个清正廉洁、品德优良的治河人才,尤其是在清初动荡不安的时期,这对于治河有积极的影响。杨方兴深得顺治皇帝的信任,在治河的过程中,亲临河工现场,与河工人员同甘共苦,因地制宜采取治河措施,能够及时、有效的治河河患。第三,治河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有一丝懈怠。治河需要专业的人才,需要能够长期驻扎在河工现场,亲身实践。在清初动荡的环境下,杨方兴主持治河十四年,正是他在位时间长久,亲临河工实践,能够发现治河过程中存在不问题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他提出的很多措施,虽然还不成系统,但为后世治河专家接受并有所改进,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大有裨益。第四,治河官员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顺治年间,由于河患紧急、治理需人,清政府在重要河段设置了管河分司,与管河道并行,大大提高了治河效率。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治河官员之间渐渐出现了相互推诿、相互攻讦的问题,以致于延误治河时机,酿成更严重的灾害。清初治河部门不完善,河势瞬息万变,河患难以预测,只有处理好各部门官员之间的协作问题,才能治理河务,应对各种状况。57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参考文献档案类[1]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第1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6本)[Z].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3]张伟仁.明清档案[Z].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八年黄河及其支流河工题本[Z].历史档案,1987(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六年江北水灾题本[Z].历史档案,1988(04).正史、实录类[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4](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5](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6](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1.[9](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2](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4]明太宗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15]明孝宗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16](清)陈具庆等.多尔衮摄政日记[M].北京:北平故宫博物院,1933.[17]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8]清世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9]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20]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58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纪事本末体类[1](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5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清)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政书奏议类[1](清)靳治豫.靳文襄公(辅)奏疏[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第143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2](清)李洵.钦定八旗通志[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3](清)纪昀等.钦定历代职官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清)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6](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7](明)申时行等.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2002.[8](清)伊桑阿等.(康熙)钦定大清会典[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9](清)拖津等.(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湾:文海出版社,1991.[10](清)昆冈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续修四库全书”第7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人物传记类[1](清)钱仪吉.碑传集[M].江苏:江苏书局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2](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M].周骏福.“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3]汪胡桢、吴慰祖.清代河臣传[M].周骏福.“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地理类[1](清)谈迁.北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2](清)赵弘恩.江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清)田文镜、王士俊.河南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清)岳濬.山东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59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1986.[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0-5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清)康基田.河渠纪闻[M].四库未收书辑刊编撰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影印本,1997.[7](清)朱之锡.河防疏略[M].“续修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8](清)卫哲治.(乾隆)淮安府志[M].“续修四库全书”第6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2.[9](清)安如泰、张慎为.阳武县志[M].清康熙刻本.[10](清)孙和相、何之琪.洧川县志[M].清内府本.[11](清)萧应植.济源县志[M].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12](清)汤毓倬、孙星衍.偃师县志[M].清乾隆五十三年刊本.[13](清)倪明进、粟郢.泌阳县志[M].清道光四年刊本.[14](清)郭光澍、李旭春.卢氏县志[M].清光绪十八年刊本.[15](清)李淇、席庆云.虞城县志[M].清光绪二十一年刊本.[16](民国)马子宽、王蒲园.重修滑县志[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17](民国)阮藩济、宋立梧.孟县志[M].民国二十一年刊本.[18](民国)朱友廉等.许昌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稿本(存八册).[19](民国)萧德馨、熊绍龙.中牟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20](民国)晏兆平.光山县志约稿[M].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21](乾隆)历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2](乾隆)德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0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3](乾隆)平原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6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4](乾隆)重修恩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8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5](乾隆)武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8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6](乾隆)夏津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7](乾隆)宁津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20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60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乾隆)郯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5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29](乾隆)兖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1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0](乾隆)曹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0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1](乾隆)东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5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2](嘉庆)虞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0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3](道光)临邑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5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4](道光)冠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45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5](道光)长清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5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6](道光)济宁直隶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6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7](道光)城武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2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8](道光)观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1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39](咸丰)金乡县志略[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0](光绪)德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1](光绪)峄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2](光绪)滋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2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3](光绪)泗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4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4](光绪)莘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5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5](宣统)聊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2册,江苏:凤凰61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出版社,2004.[46](民国)德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2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7](民国)重修商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7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8](民国)夏津县志续编[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19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49](民国)朝城县续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4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50](民国)临清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95册,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今人著作[1]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4]顾城.南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5]金诗灿.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6}林修竹、徐振生.历代治黄史[M].山东:山东河务局,1926.[7]刘子扬、陈鹏年.清代六部成语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8]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9]孟森.清史讲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0]沈怡、赵世暹、郑道隆.黄河年表[M].民国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11]水利水电学院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12]武汉水电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上)[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13]武汉水电学院.中国水利史稿(中)[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4]姚汉源.中国水利史刚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5]张念祖.中国历代水利述要[M].郑州:华北水利委员会图书室,1932.[16]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述要[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18]郑肇经.中国之水利[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19]郑天挺.清史(上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20]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62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集论文[1](日本)佐藤文俊.清初土寨秩序的解体——以山东、河南为例[J].赵毅、秦海滢主编.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金诗灿.清代河道总督的群体性结构考察[J].陈锋编.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1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金诗灿.20世纪以来清代河官与河政问题研究综述[J].陈锋编.中国经济与社会史评论·2014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0).硕博论文[1]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2]张良佐.清初河南社会重建研究[D].北京: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9.[3]王刚.清代前期江南军事驻防研究(1645-1853)[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4]张轲风.清代河道总督研究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李光泉.试论清朝初期的黄河治理[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郑林华.雍正朝河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7]马红丽.靳辅治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8]娄占侠.朱之锡治河研究[D].长沙: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9.[9]曹金娜.清代河务官初探[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0.[10]邵博.清康熙朝治理黄河研究[D].大连: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11]姬中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12]丁强.清雍正朝嵇曾筠治河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13]刘旭东.明代河南灾荒与荒政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4]李治.河道总督与清初政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5]戴龙辉.清代河标、河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期刊论文[1]杨国顺.略谈明清两代治河[J].人民黄河,1981(1).[2]宋德宣.陈潢治河简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3]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J].中国水利,1986(5).[4]苑明晨.论陈潢治河[J].人民黄河,1988(6).[4]徐凯、商全.乾隆南巡与治河[J].北京大学学报,1990(6).[5]李云峰.试论靳辅、陈潢治河思想的历史地位[J].人民黄河,1992(12).[6]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63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7]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8]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J].历史档案,1996(2).[9]孙琰.清朝治国重心的转移与靳辅治河[J].社会科学辑刊,1996(6).[10]苏凤阁.功在前代,利在后世——论康熙年间的靳辅治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11]关文发.清代前期河督考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2]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J].安徽史学,2001(1).[13]丁建军.顺康时期的河道总督探讨[J].琼州大学学报,2002(5).[14]陈桦.清代河工与财政[J].清史研究,2005(3).[15]张芳.明清时期治黄治淮简述[J].农业考古,2005(3).[16]王英华、谭徐明.清代江南河道总督与相关官员间的关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17]姚树民.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8]曹松林、郑林华.雍正朝河政述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3).[19]饶明奇.清代河工经费的管理[J].甘肃社会科学,2008(3).[20]吴士勇.略论元明清三代对江淮运河的治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1]娄占侠.朱之锡治河[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08(4).[22]李光泉.论论清初黄河治理的改革[J].求索,2008(5).[23]张珂风.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论[J].历史教学,2008(18).[24]曹金娜.清初管河都水分司浅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25]曹金娜.清初河务机构中管河都水分司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社科版),2009(4).[26]赵晓耕、赵启飞.浅议清代河政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9(5).[27]金诗灿.浅析朱之锡的治河思想及其实践[J].理论月刊,2009(10).[28]金诗灿.嵇曾筠与雍正时期河南河工建设述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9]张荣仁.“总督河道”与“河道总督”[J].济宁学院学报,2010(2).[30]杨文衡.靳辅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2).[31]吴小伦.清代河南黄河水患与基层政府行为[J].许昌学院学报,2011(1).[33]金诗灿.清初河工腐败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11(4).[34]郑民德.略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35]郑民德.清代直隶河道总督建置考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略论[J].清史研究,2011(3).[37]王娟.清代河道总督的职责[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4).[38]孟艳霞.明后期治河官员的设置及职权——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为中心[J].丝绸之路,2011(24).[39]金诗灿.清代河官选任问题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0]郑民德.清代河政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河弊——以江南河道总督为视角的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2012(2).[41]郑民德.明代工部北河郎中建置考[J].许昌学院学报,2012(4).[42]金诗灿.清代河道总督与地方督抚河务职权关系及其演变[J].北方论丛,2014(2).[43]郑林华.雍正朝河政经费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丁强.嵇曾筠河工制度建设及其成功原因探析[J].农业考古,2015(1).[45]江晓成.清前期河工体制变革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5(3).[46]江晓成.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利及其演变[J].求是学刊,2015(5).[47]江晓成.清代协理河务官制度探析[J].农业考古,2015(6).[48]曹金娜、陈厉辞.清代河道总督建置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9]刘志松.清代河工贪冒考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7(3).报纸[1]杨胜.康熙初期的治河专家陈潢[N].民主协商报,2005-9-23(3).[2]贾国静.清代河臣的贪冒[N].光明日报,2005-8(7).[3]贾国静.河堤上的腐败[N].中国经营报,2016-8(E01).65 杨方兴与清初河政研究致谢三年时光,匆匆而逝。回头想起我读研期间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此刻的我,思绪万千,感慨颇多。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张振国老师和王月老师。张老师和王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受益匪浅。在读研期间,我的学术功底有些薄弱。感谢老师们耐心的指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修改论文,大到文章的框架结构,小到每一句的标点符号。我感到很庆幸,同时也很愧疚。能够得到两位老师的指导,我感到非常荣幸。其次,我要特别感谢高志超老师,感谢高老师给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在平时的学习中,高老师能够给我宏观上的启发和思考,使我在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很多错误。再次,我想感谢穆崟臣老师、任仲书老师等,感谢我在渤海大学遇到的每位老师,能够相遇,是我的幸运。在读研的三年时间里,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在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奋进的力量。感谢爸爸、妈妈,容忍我的任性,鼓舞我开心、快乐地学习。感谢哥哥,给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我勇敢闯,无所顾虑。感谢弟弟,永远乐观的心态,与我分享生活里的乐趣,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郭玉美2018年05月18日66 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清代河官与河政研究综述》,《中学生报》(教研周刊),省级期刊,2017年第11期,第3-5页,独撰。6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