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流亡者的窘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流亡者的窘境 摘要: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关键词:奈保尔;文化流亡;《半生》;《魔种》;世界性 Abstract:BasedtheoreticallyonSaid'sRepres
2、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The1993ReithLectures,theMagicSeedsasNaipaul'slatesthisoentuponNaipaul'sliterarycreationisthussetout,onproblemmostpost-colonialismmaofculturalexilesandfailtobreakthroughtherestrictionontheiruniqueculturalidentities.Thepapertriestogiveareasonableexpl
3、anationforthereasonmaaofArrival,1987)不谋而合。在这部自传体的小说中,奈保尔通过意大利画家一幅名为《抵达之谜》的画作,以“一种间接的、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体验中的某种东西”[4]。这种“永远无法完全抵达”的状态,正是文化流亡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贯穿于奈保尔的整个文学创作之中,在《半生》和《魔种》中也是如此。 对于流亡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并不缺乏物质上的享受,最大的困惑来自于精神文化生活,他们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于何方”的问题。萨义德曾撰文写道:“多数人主要知道一种文化、一种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
4、少知道两种”,他把这种感觉比喻为“寒冬心灵”,并借用音乐的术语“对位的”来形容。流亡就是“过着习以为常的秩序以外的生活”,是“游牧的、去中心的、对位的;但每当一习惯了这种生活,它撼动的力量就再度爆发出来”[5]。文化流亡者往往缅怀某种已经失去了的联系,在创建某种新的文化联系时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对于他们来说,新的文化身份永远处于产生过程之中,双重文化身份造就了他们的双重视角,而后者又令他们更加难以完成文化身份的认同。对此,萨义德这样说:“因为流亡者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来看事物,所以有着双重视角,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新
5、国度的一情一景必然引起他联想到旧国度的一情一景”[3]54。任何真正的流亡者,“一旦离开自己的家园,不管最后落脚何方,都无法只是简单地接受人生,只是成为新地方的另一个公民。或者即使如此,在这种努力中也很局促不安,觉得几乎不值得这么做”[3]55。关于文化身份,他更是有着精辟的论述:“身份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于何方,我们是什么对于流亡者来说难以维持,……我们是‘他者’,是个对立面,是再次定居的几何图上的瑕疵,是个流放者。沉默和谨慎遮掩着伤痕,身体缓慢地摸索前行,慰藉着失落的叮痛”[6]。文化流亡者的窘境,就在于他们文化身份的危机,在于他们文化上的无根和流
6、亡状态。萨义德认为,流亡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文化局外人”的角色,打破政治和立场的局限,对处于中心地位的权势讲真话,在边缘地带形成自己的话语。 二、《半生》:无奈的“寻根” 在《知识分子论》中,萨义德对奈保尔进行了具有很强个人色彩的评价,“就某个程度而言,早期的奈保尔也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流亡者。这位散文家和旅游作家偶尔住在英国,但一直漂泊不定,重赴加勒比海和印度寻根,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瓦砾堆中筛选,无休止地评断独立国家和新的真信者的幻想与残暴”[3]49。同时萨义德也中肯地对奈保尔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小结。《半生》出版于奈保尔获奖
7、当年,加上与上部小说相隔七年之久,所以引起了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包括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J.M.库切(J.M.Coetzee)。 《半生》是奈保尔的又一部自传性小说,分为“来自萨默塞特·毛姆的访问”、“第一章”、“第二次转移”三部分,分别由三个叙述者来讲述三个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下发生在印度、伦敦、葡萄牙海外省的故事。全书由威利对父亲的发问“为什么我中间的名字是萨默塞特”开始[7]3,揭开了威利“寻根”之旅的序幕。在这本书中,印度的种姓制度再次成为了奈保尔抨击的对象。在父亲的自叙中,奈保尔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婆罗门的自我牺牲与宿命论思想进行了阐释
8、,这种思想蔑视个人奋斗与努力,却在印度迅速流传开来。父亲为了追随圣雄甘地,企图破除种姓制度,选择了与地位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