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36867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1
《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戴震之“生生之仁”[论文关键词]生生之仁 生生 仁 自然生命 德性生命 [论文摘要]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由天道而人道,他着重关注人道之生生:一方面肯定生生,即生命的需要和满足,为此他提出了“生养之道”和“与天下共遂其生则仁”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肯定仁,即伦理规范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为相生养之道”的观点。这两方面的肯定,平衡了人外在的自然生命和人内在的德性生命。这种平衡,既避免了只注重生命的确证而陷入穷欲和动物自然本能追求的泥潭的后果,又避免了高扬道德而对生命漠视乃至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后果。 以生生释仁始于宋儒,他们把原始儒家阐释出
2、来的标志人的伦理性、精神性品格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结合起来,使仁提升为表示天人合一论的本体范畴。他们的致思灵感或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自然界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他们由此而设想其背后有所谓“生理”、“生机”、“天地之心”(张载)、“天地生物之心”(朱熹),这种天之生理具于心乃为人道之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1] 既然自然界发育流行、生生不已,由天道而人道,那么,人的本质也应该是生生不已。人道也应围绕这生生不已而展开。但理学家们却没有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下去,他们忽视了生生而转向了仁的格外关注。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是未有天地之先就已经存在
3、着的所谓神秘“天理”及其它在人伦社会中体现出的道德秩序、道德理性、伦常纲目和体现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先验性:“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2]而在他们的视域,仁乃是表示伦常纲目、道德理性、道德先验性之总目,他们最终确证了仁的形上性、绝对性和普遍性。其生生释仁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仁找到本体依据,后却用仁来规定人道,用仁来压制生生。所以很多学者说理学属于禁欲主义,是专制主义理论,大概就缘于此。 戴震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解构,其论生生之仁就是一个显证。戴震强调
4、了生生,特别是人道之生生,把仁与生生再次结合起来,实现了人性的重建、人道的重建。 戴震从天道与人道两方面论述“生生之仁”。戴震认为天道之生生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①、“一阴一阳,流行不已,生生不息,观于生生,可以言仁矣”[3](《绪言》卷上,94页),此其一:其二,“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3](《原善》卷上,62页)。就是说,自然界首先是一个气化不息的过程。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此生生乃是天之仁德,“仁者,生
5、生之德也”[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另外,自然界也是一个有条理的过程,自然而然的过程。每一具体的事物都根据自然的原则而自在的存在着,从而构成了一个万象纷纭而条理森然的物质世界。所以,戴震还认为生生与条理关系密切,“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 “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3](《仁义礼智》,《疏证》卷下,48页),戴震从天道之生生进而重点论述了人道之生生。“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已,是谓道”[3](《道》,《疏证》卷
6、下,43页)。对应天道之生生的两方面,人道之生生亦如此:在戴震看来,人的生命流行是自然界之发育流行的继续,自然界万物发育流行、生生不已,人类生命何尝不是如此:生命在发展、扩张、繁衍、传承,也是生生不已;另外,自然界的条理森然也在人类社会中体现出来,即伦理纲常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前者体现了人外在的自然生命,后者为人内在的德性生命。下面试分别述之。 人道之生生,首先表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生命流行上。戴震注重追求人的生存与发展。强调生命的完美成长,为此他提出了“生养之道”:“生养之道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也”[3](《原善》卷下,75页),即是说,要生生,必须讲生养之道
7、。戴震本认为,人物之生本乎“阴阳五行”、“天地气化”:“阴阳五行之运而不已,天地之气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3](《性》,《疏证》卷中,28页)以“气”为本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这是中国唯物主义气论所一贯坚持的观点。但戴震更深入了一步,他想到了人物被生之后,应还有个如何使生成长的问题,他归纳为“养”的问题,即“有生则有养”[3](《原善》卷上,65页),所以他提出了“生养之道”,所以他还认为:“天下必无舍生养之道而得存者”[3](《权》,《疏证》卷下,58页)、“去生养之道者,贼道者也”[3](《原善》卷下,75页)。那么生养之道在何处呢?“生养之道,存乎欲
8、者也”[3](《原善》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