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颈源性眩晕的综合治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颈源性眩晕的综合治疗体会:颈源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动脉血流量不足出现一时性大脑供血障碍,因而出现眩晕。在临床治疗上采用理疗、牵引、热疗、推拿与中药分型辩证施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以直接缓解局部的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能够迅速缓解症状,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 综合治疗 中医辩证论治 R653 B 1008-1879(2010)10-0022-02 椎动脉型颈椎
2、病是颈椎病的一个分型,颈源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由椎动脉供血不全所造成。颈部双侧椎动脉从颈6(或颈5)横突孔上升,有两根伴行静脉,其周围有交感神经X。供给大脑血流量的10%-15%,供脊髓、脊神经根等组织的血流量约占总量的90%。颈椎屈伸时对椎动脉的影响不大,不会引起供血障碍,但在向一侧旋转或侧届时,因增加了该侧椎动脉的张力,以致于供给大脑的血流减少。此时正常人往往可由另一侧椎动脉代偿以保证大脑脊髓神经根等的正常供应,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动、静脉周围的软组织可因炎性改变、粘连而被固定,若同时有椎间隙狭窄,横突间距离亦即减小,
3、可使椎动脉屈曲而致血管腔狭窄。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及间盘侧方突出,可压迫椎动脉。颈椎后伸或侧弯时更明显,使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颈椎病椎动脉症状,椎动脉硬化,管腔逐渐变窄,也可有类似症状。当头颈位置变化使血管腔变小,即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由于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可受到直接的挤压而使管腔变小,从而影响该动脉的血流量,特别是第5颈椎横突孔距椎体较近更易造成椎动脉的压迫,还可因为刺激了该处的交感神经而造成了反射性痉挛,则更加影响了椎动脉的供血量。此外颈椎病的发病年龄与动脉硬化同期,如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就容易加速一时性大脑供血障碍,因而出现眩晕。 颈源性眩晕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眩
4、晕,症状每与头部过伸位或转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当头部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并伴有复视、眼颤,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等症状。在临床上,笔者体会以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通过理疗、牵引、按摩与辩证论治相组合,即配合理疗牵引及按摩手法直接采用物理方法以缓解局部的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并通过辩证施治给予药物调阴阳气血的失衡,以取表里内外兼治,其方法如下: 1 理疗 1.1首先采用中频治疗仪对患者的华佗夹脊穴颈段施以离子导入30分钟(离子导入液自配或用成品药麝香舒活灵),通过药物离子导入,使颈部肌肉放松,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5、解局部肌肉的痉挛。 1.2再用颈椎牵引器以8-14KG的力量予以间隙性颈椎牵引30分钟,以增宽椎间隙,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剥离、松解粘连组织,消除炎症及水肿,牵开迂曲的椎动脉,恢复颈椎与椎动脉长度的比例关系,保持椎动脉通畅,维持正常脑血流供应,恢复正常脑组织功能。 1.3同时用TDP(神灯)对颈部的大椎至哑门穴区域照射30分钟,通过温热效应,以影响局部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功能,使颈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肌肉温度升高,刺激γ神经纤维,并降低其兴奋性,从而减弱了它对肌肉的牵张反射,使肌张力下降,缓解肌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
6、谢,增强细胞吞噬能力,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对浅组织的慢性感染有消炎作用。 1.4通过按摩推拿手法对颈部实施局部松解,以分离粘连、纠正关节错位,促进突出物回纳或修复移位,促进水肿、血肿吸收。即先用滚法、揉法松解头长肌、颈长肌、斜方肌等颈肩肌群,以解除肌肉痉挛,用拿法对华佗加脊穴颈段各穴实施提拿,再用一指禅依次按压风池、哑门、天柱、大椎、肩井、曲池、手三里、尺泽、外关、合谷等穴,有颈椎小关节错缝的再实施扳法复位,颈椎曲度变直并兼后突的采用颈椎前推法予以手法纠正。 2 辩证分型治疗 临床常见的证型主要分为痰湿阻络型和风阳上亢型两类。 2.1痰湿阻络,清阳不
7、升型。此证型多见于体型偏胖、脾虚湿盛之人,由于脾虚湿盛,阳气不足,痰湿内生,蒙闭清窍,清阳不升而出现眩晕欲倒,转头时眩晕明显加重,经络受阻,阳气不通则枕部昏闷,头重如蒙、项肩酸胀,清空失养则记忆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湿遏中焦故胸闷恶心,脾气不足、气血化生不足则神情倦怠,食少多寐,舌质偏淡,苔白腻,脉濡滑或缓滑。治以健脾祛痰,通络熄风,通阳醒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12g陈皮12g枳壳12g桂枝6g白术12g天麻12g郁金12g菖蒲12g代赭石30g川芎12g白芷12g甘草3g生姜三片葱白三根。 本方以二陈燥湿祛痰,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