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ID:20311359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_第1页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_第2页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隐性的职业伤害,给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受高校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科学、人性化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建立有效的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来预防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1.关于“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

2、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关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近年来,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不过,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至今没有一公认的定义,但众多研究者已达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3、方面:(1)心智能力下降。教学中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明显,思维力出现迟钝现象,注意力分散,感知觉能力和想像力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工作有些力不从心。(2)情感体验平淡。教学激情消失,有痛苦与空虚感,自己有被掏空的感觉,有悲观无助而产生的“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3)行为症状。由于自控能力下降,教学工作会变得机械化,教学效率低下,人际关系上逐渐变得疏远,身体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4)生理功能减退。身体活力下降,感觉承担不了繁重的教学任务,疲惫不堪,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肠胃不适感。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

4、析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也致力于探究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以便寻求对策,解决问题。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一样被赋予那么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已经被异化到“教育万能论”与“学校万能论”,无形中,高校已经承担起提供教育服务以外的功能,那就是使学生

5、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而高校中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一旦承担此角色,便油然而生强烈的职业压力感。  2.高等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定,恐慌不安。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担忧着今后的工作变动和生活安稳,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因而极易烦躁、焦虑,寝食不安,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出现倦怠感。  3.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形成的压力  对高校

6、教师来说,其职业活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为了维护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往往会无意识压抑和否定自我的正常欲求。这就可能与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与行为相冲突。  4.高校教师个人因素  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  就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关注他人,富于理想主义,但这部分教师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部分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随之减少了他们获得

7、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其二是胸无大志,不能正确对待名利,金钱,公与私,奉献与索取的考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这部分教师的要求和欲望在当前高等学校改革进程中往往难以获得满足,容易产生挫折感。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是本已紧缺的  [2]BarrvA.Farber.CrisisinEducation:StressandBurnoutintheAmeri

8、canTeachers[M].SanFrancisco:Jossey一Bass1nc.Publishers,1991.  [3]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8.  [4]王斌华,教师评价制度[J].外国教育资料,1995,(1):28-4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