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

ID:20243682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0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_第1页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_第2页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_第3页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_第4页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古代中国的历史分期与历史观念———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一、引言  传统中国尽管历史著述体例多样,历代史家偏好不同,褒贬不一,但按传统史学思维,不管纪传、编年纪事还是撰录典章制度的写法,大抵能覆盖史家感兴趣的所有历史内容。西学涌入之后,很多新的视角和研究主题对传统的历史思维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人们熟悉的历史研究主题和叙述方式,多是根据舶来的理念,相反,很多中国传统的史学主题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比如秉笔直书、天意、正统、以史制君、六经皆史、经世致用等等。传统史学因此不免被认为缺乏现代西方的学科分类,忽视推理而缺少形而上的思考,以致于对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缺乏政治权力之外的社会自觉等等。不

2、管如此推理是否恰当,传统史学本身的缺陷确实明显,因此现代西方学者怀疑中国古代没有史学观念。当然这不只是中西的不同,更多的是中西都存在的古今不同,这是西式现代化的结果。  启蒙运动开始提倡理性,强调创造历史各个主体背后的统一力量;兴起于德国的历史主义则对启蒙运动以来非历史性的理想主义提出批评,认为历史是多样的,应该放在最初的文本环境中进行解读,而且要看到时间和空间中各种不同因素为历史事件附加的各种意义。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念体系具有同样的思想渊源,不管是启蒙运动提倡的似无差别的理性,还是历史主义所强调的独特性,都相信历史发展有着客观的不受人力左右的脉络。这种思潮同样影响了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日本

3、史学界,日本学者接受历史主义的观念,认为历史学应该是跨越学科的存在。且不管传统的东方思维如何应对历史作为客观实体这一抽象的概念,对历史这一客体的性质的思考,就足以催生更多的史学观察视角。而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框架,更倾向于争论著述体例,明清以来越发重视考据和编撰大型类书。因此,在传统中国史学中,对于历史主义影响下的现代史学所关注的各种主题,比如时间、地域、观念史和因果关系等,只有朦胧的意识,而缺少哲学层面的思考。这些缺陷的根源,与没有将历史当作客观存在,缺乏对过去的感觉(senseofthepast)有关。  那么,中国传统史学是否真的缺乏西方语境中的研究主题呢?以历史分期为例,中国传统史学是否

4、对历史完全不进行定性分期,还是史籍中表述历史分期的某些词语被研究者所忽略了呢?本文欲从探讨中国传统史学有无历史分期这个小问题入手,考察古人对历史分期的看法。在此之前,有必要对西方学者关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独到看法(当然也包括误解)有一定的了解。  二、西方学者在中国发现中世纪  在西方史家看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相对孤立,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其他的参照对象,因此很难意识到本身的问题,进而迟迟发展不出西式现代史学。相较之下,现代西方史学的特点之一正是有自觉的对过去的意识,认识到过去与现在的不同。19世纪初德国的历史主义,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历史学的基础,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学者就已经自觉的认识到现在与过去的不

5、同,因而强烈地感觉到需要区分现在与过去。从旧历史中重生的意识,是在远追古典时代辉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然要强化对中间那段历史的否定,于是中世纪(Medievalism)这个概念便被创造出来,用以描绘甚至否定过去。过去的特征是停滞、落后和愚昧,而现代则意味着进步和文明,正是现代化(Modernization)带领人类走出中世纪的蒙昧,把过去和现在隔开。不管中世纪这个词用得是否合理,能否概括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时代之间一千多年的历史,或者现在受到了怎样的批评,欧洲历史的古典时代、中世纪和现代的三阶段划分,还是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正是以历史分期为基础,通过对中世纪的否定,形成了西方学者所称道的对过去的感

6、觉,即认识到过去与现在不同。  伯克(PeterBurke)认为产生对过去的感觉要具备三个因素,一是要感受到时代错乱,二是重视证据,三是探究因果关系。凯利(DonaldR.Kelly)认为有了历史意识便能扩大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本质的多样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吉尔莫(MyronP.Gilmore)则展示了对过去知识的重视如何推动历史的学习、讨论和运用。事实上,所谓对过去的感觉,这个概念过于抽象,学者们也无法给出明确而统一的定义,都只能从外延来进行解读。上述关于对过去的感觉的解释,见证了文艺复兴以来学者们对历史的逐渐重视,但是过去如何被具体感知,则很少有清楚的说明,学者们更乐意进行简单的工作,总

7、结对过去的感觉这个观念的影响,但也经常夸大其影响。当欧洲学者将学术视野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时,自然以欧洲历史为标准中国未经历文艺复兴似的大变革,于是就被看作还处于中世纪的停滞阶段,缺乏对过去的感觉。但对保持了几千年连续记述传统的中华文明而言,古今不同应该是最基本的认知。西方学者分析中国的理论,解释力度其实很有限。  伯克对中国历史有无对过去的感觉的阐述,充满误解。在他谈及中国史学时,认为只有庄子和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