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28954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0
《初中数学优秀生的培养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优秀生培养的具体措施与策略探究新晃一中李平建在影响数学优秀生成才的因素中,主要有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四个的方面。其中智力因素仅仅提供了成才的可能性,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品质以及学习环境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相得益彰,才能将成才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由于数学优秀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心理差异,因而在实际培养中要因情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具体说来,我个人培养的具体措施与策略如下,望大家批评指正。培养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一、让课堂成为数学资
2、优生培养的前线(1)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能力的水平差异,在数学学习中,这种差距更是十分明显。以审题(信息搜索阶段)为例,资优生能一眼就看出问题的结构,清楚地区分出问题结构中的类型特征、数量关系和无关信息,有时甚至看到题目就能有答案;而数学能力差的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一些孤立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没有感知到隐藏在题目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通常采用折中的方案,针对数学能力中等的学生设计教学,尽量让数学能力差的学生也动手尝试。这样很容易造成资优生“吃不饱”,特别是进入复习阶段,有时上完一节课后,他们觉得一无所获。若长久如此,将会“浇灭”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
3、,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明显的层次,安排一些资优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问题。(2)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从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来看,机械的模仿和依赖性学习,是违背数学的特点及学习规律的,这样难以有效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又谈何真正掌握数学的真谛。要想充分锻炼资优生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就要让我们的教学充分体现个人体验和逐级探究的实践过程,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与习惯,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是大有益处的。比如:在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情景:不用测量怎么把一条线段五等分?(3)给予适当的展示机会4如何在保证其他学生
4、充分的思考时间,不影响班级总体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地给资优生展示能力的机会?方法有很多,比如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让资优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解法,即使有时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而无法在课上充分展开,也一定在课后与他们一一交流与点评。这无形之中鼓励他们从多角度考虑,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某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求学校旗杆的高度。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的平面几何问题,
5、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里可以请资优生展示他们的解法与思路,借此让全班学生仔细学习比较不同的方法,加深理解。(4)注重与高中内容的衔接绝大多数的资优生都会升入重点高中,而其中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在高一阶段遇到困难,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初高中对部分内容的要求不一致,高中阶段学生的一些易错点可以在初中阶段找到原因。比如,为何总是有学生忘记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在最初接触函数的初中阶段,我们并不强调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更不必说将这个范围看作是函数的一部分了。再如,为何学生常忘记韦达定理的前提:△≥0?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初中阶段韦达定理的学
6、习中,虽然告诉了学生韦达定理与△之间的关系,但是大部分练习直接代公式不考虑△也能得满分,这显然会给学生一个误导,无形之中为他们之后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果初中教师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在教学中得以修正,那么这两个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资优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另外,有些高中知识在初中阶段早已接触过,教师可以为资优生指明继续探究的方向,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例如,初中阶段的“因式分解”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都与高中阶段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关。二、使课后成为数学资优生培养的主阵地4发现和保护一个天才很难,忽略一个天才却很容易。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没有澳大
7、利亚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他在五岁刚上小学就去读中学课程,八岁半去附近的大学学习数学分析和物理学,那么他也许仅仅在中学时得到奥数金奖,为学校和国家争光,而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数学资优生的特点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1)精心设计思考题,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课后思考题的重要特征是延展性,要么是对旧知识的深入探究,要么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往往有一定难度。在目前的教育现实中,全班性常规布置课后思考题,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会使不少学生缺乏成就感,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