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

ID:20213634

大小: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1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_第1页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_第2页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_第3页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_第4页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之辨析作者:骆梅芬在国内研究英美法系刑事法律中的严格责任制度的论著中,大都把严格责任与绝对责任等同,(注:这种等同包括名称的等同或内容的混同。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刘生荣:《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法学研究》1991年第1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所见的资料来看,它们是存在较大差别的,而明确这种差别,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一、严格责任(strictliability)在严格责任

2、出现之前,犯意(mensrea)一直是刑事责任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一个人之所以被认定构成犯罪并需承担刑事责任,除了因为他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外,还因为他在实施这些行为时具有故意、轻率、明知或疏忽等犯意。正如英国鲁班特·克罗斯指出的那样,“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这样一个格言中,‘没有犯意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一个行为,如果没有在法律上应受责备的意图,就不能使一个人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罪犯。”(注:〔英〕鲁班特·克罗斯等:《英国刑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在英美法系国家,经常被引用来证明这种观点的是汤森重婚案(thequeenvtolson

3、)。(注:(1889)23q.b.d.168,citedinprofessorbernardbrown,professorgferguson:criminallaw,1997,p118.)汤森的丈夫是一个水手,在一次出海后没有回来。在当时恶劣的航海条件下,汤森确信她丈夫已死,因此在6年后与他人结婚。但婚后几个月,她的水手丈夫却奇迹般地出现。于是她被控重婚罪。最后她被判无罪,原因是她虽然有重婚的行为,但她是在合理的背景下确认她丈夫已经死亡,因而不存在重婚的犯意。法官在作出判决时指出,犯意和行为两者必须同时具备而且相互结合,才能构成一个犯罪;作为一般规则,如果犯罪

4、行为的发生没有相应的犯意的存在作为支持,则不能认为是犯罪。(注:professorbernardbrown,professorgferguson:criminallaw,1997,p119.)但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民众健康和公共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有关劳资、福利、教育、经济等社会立法相继出现,侵犯公共福利的犯罪(publicwelfareregulatoryoffences)也被创制出来。这样,在这些国家里,犯罪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有的由刑事法典(criminalcode或crimeact)规定的基本的和真正的(注:professorber

5、nardbrown,professorgferguson:criminallaw,1997,p186.)犯罪,另一类就是以条例(regulation)形式规定的侵犯公共福利犯罪。于是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普通法假定犯意是构成每一个基本的和真正的犯罪的必要要素,那么这一假定是否也适用于由条例规定的“并非真正的”犯罪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的根据又是什么呢?在这些讨论中,一些侵犯公共福利犯罪的案件,如尼科尔斯诉霍尔案(nicholsvhall1873)、坎迪诉勒考科案(cundyvlecocq1884),首先被引入这样一种观念:对于某些犯罪,犯意不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

6、件。(注:professorbernardbrown,professorgferguson:criminallaw,1997,p173.)在之后的谢拉斯诉德·鲁曾(sherrasvderutzen)(注:(1895)1q.b.918,citedinprofessorbernardbrown,professorgferguson:criminallaw,1997,p172.)一案中,法官进一步确立了在普通法中犯意作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规则存在例外情况。这是严格责任早期运用的含义。严格责任的这一内涵随着另一相关问题,即被告犯意证明的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的讨论而不断丰

7、富。虽然戴j.法官在上述的谢拉斯诉德·鲁曾一案中已提出被告犯意证明的责任应改由被告承担,但并未被采纳。直到1905年伊沃特案(r.vewart)审理前,关于与案件相关的证明仍停留于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由控方证明被告的行为是出于故意或明知;二是控方只需证明被告存在被指控的犯罪行为就足够了。伊沃特一案的审理开拓了第三种,也是介乎于上述两种之间的证明方式: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爱德华兹j.法官在判决中指出,尽管在起诉时控方不需证明被告的行为是出于“明知”或“故意”,或受某种犯罪心态(aguiltymind)支配,但被告仍可通过向法院证明他事实上不存在犯罪心态而免除责任。

8、(注:professorbernar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