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46706
大小:7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曹杨二屮附属学校赵旻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乂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可以说,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精祌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一些学者指出: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反观如今的社会现状: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重化;语文教学逐渐
2、蜕化为获取分数的“工具”……种种状况导致传统文化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精神生活。作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一一语文教师,内心的忧虑一H甚于一H。学生们天天唱着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却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学生们捧着卡通漫画看得津津有味,却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传统节日,不知意义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朝代事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社会道德的缺失,精神底蕴的淡薄无一不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失落有关。耍重振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是语文教师现阶段应该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一)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
3、以定在“审美”上。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我们用眼睛,用感官,去感觉美,享受美。每个人都有来自于“美”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诗意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屮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笔者曾经尝试过以下儿种手段:(1)配乐诵读法。古诗词
4、所特有的音韵美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充分彰显出来。教师或利用朗读音频资料,或运用本身的朗读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诵,一起沉浸在诗歌“美”的意境屮。(2)吟唱法有些传世佳篇已经被谱成曲,成为现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苏轼的《水调歌尖》,李煜的《虞美人》等,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一起聆听吟唱的方法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借助优美的旋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多角度审美。(3)古诗配両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又一大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直观的画面表现诗的内容。很多学生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把对美术的喜爱迁移到语文学>』中,他们自发地挖掘诗歌意境,带着自己
5、审美特点的精采纷呈的作品纷纷涌现。这是几种手段屮做得最成功的一个。借助直观的画而,丰富的色彩和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诗歌的意境被大大地丰富了。欣赏者从粗放式的欣赏(常规欣赏)进入到直抵诗歌深处的深层审美。(4)写“唐诗小品”。“古诗配画法”还停留在直观审美上,适宜在学生整体屮铺开。对于一部分领悟能力强,文字驾驭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写“唐诗小品”。把占人用凝练的文字表现出的意境用今天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多种学习手段的交错运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激发各个学>J层面学生的学>J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提升,优美凝练
6、的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二)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层面应该落实在通过阅读教学“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上。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祌史。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在一篇篇激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屈的民族英魂。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通过课前合作阅读,课堂讨论探究,课后个人写作三个环节,完成学生对于文木材料的初步感知一一整体把握一一深层理解体悟
7、的过程。下面我以《出师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完成这一过程。课前合作阅读: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Y解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历史上对诸葛亮功过是非的评价。这个层面要解决的是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文本人物的基本认知。小组合作的形式既调动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参与度,又使认知面(群体)尽可能地扩大化。为课堂上对文木内容的讨论探究打下了扎实基础。课堂讨论探究:在每个学生都对文木作者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