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

ID:2014428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_第1页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_第2页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_第3页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_第4页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中医学术的流派散论,以及明万历年间以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和清末绍兴人氏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正文: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称学派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

2、》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

3、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

4、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西医为何容不下中医,希望在被民族情感、传统文化重重符号所束缚、很难有所争议的中医界内

5、部引起一些讨论,构成对中医现状的反思。今年这场激烈的争辩,其实是何裕民引发的。作为一本医学专业杂志《医学与哲学》编审之一的何裕民在上百篇来稿中看到一名哲学教师的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和杂志主编赵明杰讨论后,他打算原文发表,希望在被民族情感、传统文化重重符号所束缚、很难有所争议的中医界内部引起一些讨论,构成对中医现状的反思。慎重起见,何裕民配发了另外几篇意见相反的文章明确刊物立场,自己写了一篇《跳过中西医之争看医学》作为这组文章的开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过于醒目的标题终于还是引发了专业范围外又一场社会层面关于中医生死问题的争辩。这是一百年来多次争辩的持续,只是中西医的力量对比已经有了根

6、本的变化。最近一次,27年前,改革开放伊始,在1979年卫生部的广州会议上,当时力量看上去仍然均衡的中西医就曾有过一场谁是主导的激烈争论。争辩的起因,是在五六十年代对抗传染性疾病的斗争里,抗生素和西医力量居功至伟,自然科学的工具理性动摇了中医信仰深厚的民间基础,卫生系统内的官员也明显出现中西两派。时任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平衡了双方意见,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重方针,从表面上结束了这次纷争。当时何裕民是上海中医学院一名刚刚留校的年轻教师,他对这场争论记忆深刻,因为上海中医学院的师生当年对这场上层论争高度关注。中医存废首当其冲者,是他们这一批青年中医的前途。五六十年代,西医技术推广的同

7、时,国家医疗政策是开展低成本、广覆盖的合作医疗,这种近似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中西医结合式方针的重点是以投资少成本低的中医深入到这个国家基层防疫的方方面面,来应对迫在眉睫的流行病问题。那个年代,中医被鼓励,中医学院广泛设立,中医人才井喷式出现。1958年,国内的中医专业人士超过50万,到1978年人数大为减少,但仍有近30万之多。何裕民是他们中的一员。大家每天都在讨论上面又有什么新精神传达下来。何裕民说。中医失势,何裕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