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596723
大小:3.40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3
《动感课堂2016春九年级语文下册_第七单元_26《庄子》二则课件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26《庄子》二则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体会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转折时期,是各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
2、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①倏:转眼之间。②忽:转眼之间。③时:时常。④相与:彼此交往。⑤善:友好。南海之帝为倏①,北海之帝为忽②,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③相与④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⑤。重点词语混沌之死①谋:谋划,出主意。②德:恩,恩情。译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七个窍孔,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窃,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倏与忽谋①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③视
3、、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④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③以:用来。④日:每天。重点词语结构分析: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办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答案: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
4、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其次,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斗鸡)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①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②方:正。③恃
5、:凭借,依靠。④犹:仍然。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①乎?”曰:“未也,方②虚骄而恃③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④应响影。”重点词语呆若木鸡重点词语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无变:没有反应了。译文: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斗鸡)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①而盛
6、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②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③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④矣。③德:指精神。④反走:转身逃跑。1.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答案: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2.如何理解《呆若木鸡》的内涵?答案: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
7、进行的批判,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呆若木鸡开端→为王养斗鸡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发展→疾视而盛气鸡虽有鸣,已无变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精神内敛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