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139834
大小:17.3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9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 1.引言 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它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学习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反对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自其诞生以来备受青睐,1998年特拉华大学在皮友慈善信托公司的资助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信息交流中心,推动全国高等学校“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学习方法的改变,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迅速在世界范围扩展,并于
2、80年代进入我国。 我国对研究性学习高度重视,教育部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阐述了对“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和实施要求所做的明确规定。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开始进入高等教育之中,并且得到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沈振煜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陈伟鸿指出“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回归”。教育部[教高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视,也成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的一项重
3、大课题。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智慧结晶,是各国教育发展的硕果。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主张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和组织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作为个体的人,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能够达
4、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极其高度的发展。说得简单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境界。”换言之,教育的目标绝非只是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发展,还要涵盖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抑或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人本主义主张在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以人为中心。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罗杰斯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即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个体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我相信唯一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已有的知识”。此外,在教学中要强调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5、和自我价值观,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人格充分展现的人。 研究性学习汲取了人本主义中的精髓,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倡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倡导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3.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认知心理特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提出:以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合作性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策略为指导,构建了研究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
6、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环境下,教师可将不同能力、经验与情感的学习者分配于同一小组内学习。 合作小组的构成至关重要,合理地分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和人文素养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学生的能力、成绩、和性格等因素,我们把30名学生分为6组,每组5名同学。1名综合素质全面的同学担当组长,2名综合素质较全面的担任记录员和观察员,其余2名素质发展一般的同学为参与者,既保证各个组别之间公平竞争,又保证组
7、内同学优势互补,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小组分工后,就要具体地设计学习方案,包括所学的课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的安排。向学习小组介绍具体探究方式,因为知识的构建是个在自我意识和完善基础上同化—顺应的过程,即“利用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来促进新的学习”,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也是循序渐进的,由知识型到准学术型再到创新型。知识型是初步的、准学术型是中级的、而创新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最高级的研究。 在具体的文学学习中:实施开放性、多视角的微观文学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而是
8、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的设计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对选定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对每一次授课都要做精心的组织和运筹,使学生真正处于情景之中:具体包括兴趣选段、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研讨答疑,以及思维拓展和主题延宕,课后答疑。营造全方位、多层面的宏观文学教学环境。将文学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形成“文学与历史并重、阅读理解与语言教学互赢、中西文化异同相互比较、话剧模仿与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