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

ID:18780437

大小:807.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09-23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_第1页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_第2页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_第3页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_第4页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huang》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病毒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由于黄病毒属的大多数病毒可以通过吸血昆虫为媒介引起人类的多种疾病,曾经被称为虫媒病毒(arbovirus)或节肢动物媒介病毒(arthropodbornevirus),分属于14个病毒科,其中主要的有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雅病毒科。这类病毒结构相似,大多数是20面体立体对称的有包膜的RNA病毒。由于节肢动物既是储存宿主又是传播媒介,其分布受地理与气候的影响,故虫媒病毒所致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大多数的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黄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方式及形态发生学等方面的特点,现已

2、将其独立命名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主要包括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第一节登革病毒(Denguevirus)登革病毒是登革热(Denguefever,DENV)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登革热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曾经有过地方性的爆发流行。根据包膜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1~4个血清型。各型病毒之间抗原性有交叉。生物学性状病毒颗粒直径约55nm,呈哑铃形、棒形或球形。核心是+ssRNA和蛋白质组成的2

3、0面体的核衣壳,外被糖蛋白包膜。可在多种昆虫和哺乳动物的细胞培养中增殖,引起培养细胞折光性增强、细胞变圆或细胞融合等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常因RNA突变或外来毒株的侵入而形成新的毒株,从而引起登革热的爆发流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人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时,病毒在蚊→人→蚊间循环传播。登革病毒感染多为隐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有:普通登革热:主要表现有发热、肌肉痛和关节酸痛、伴有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轻度减少。登革出血热(DHF):病情较重,伴有明显的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显著。登

4、革热-休克综合征(DSS):循环衰竭、血压降低和休克等症状。死亡率较高。致病性与免疫性对DENV的ADE研究表明,预先存在的抗体是一种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体外它的作用可使病毒感染性提高10~1000倍,在体内则与登革出血热(DHF)/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有密切关系。登革热-休克综合征与病毒感染中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Enhancement,ADE)密切相关。ADE作用:特异性抗体对病毒感染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病毒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效价增高和(或)病毒感染的动物

5、症状加重或出现早死现象。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的包膜蛋白(E蛋白)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能明显促进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即病毒进入单核细胞后,病毒不仅不被杀灭,反而大量增殖,并通过体内细胞因子致敏T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病理损伤。此外,大量登革病毒抗原与抗体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造成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休克。该类型多见从母体获得了抗体的婴儿或再次受到感染的儿童或成人。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分离采患者发病初期血清接种白纹伊蚊C6/36细胞分离病毒。亦可经胸内接种巨蚊的成蚊,或脑内接种巨蚊的幼虫进行分离。血清学诊断采集患者早期与恢复

6、期血清测定HI抗体或CF抗体,如抗体滴度≥4倍则有诊断意义。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gM抗体,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病毒核酸检测RT-PCR、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微生物学诊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预防原则第二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Bencephalitisvirus1934年在日本首先分离出此病毒。为了和甲型(昏睡型)脑炎相区别,故命名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Bencephalitisvirus)。我国将其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type

7、Bencephalitisvirus)。病毒通过蚊子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国内除西藏、青海、新疆3省(区)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均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毒呈球形,20面体对称,直径40nm。核酸为+ssRNA,衣壳外有脂蛋白包膜。已知其结构蛋白有3种,即M、C和E。M位于病毒包膜的内面,C在衣壳中,E是锚在病毒包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其相应抗体能抑制血凝并有中和病毒的作用。生物学性状病毒在动物、鸡胚及组织细胞内均能增殖:最敏感动物是小鼠、乳鼠。鼠龄越小,易感性越高。幼鼠脑内

8、接种病毒后,经3~5d潜伏期,出现耸毛、蜷伏、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肢体痉挛等症状,不久转入麻痹期而死亡。受感染的鼠脑组织含有大量病毒。病毒在鸡胚卵黄囊中接种,常于48h后增殖达高峰。在C6/36、BHK21、Vero等细胞系或地鼠及猪肾原代细胞中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