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57196
大小:1.21 MB
页数:72页
时间:2018-09-19
《药物的分布—医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药物的分布第一节概述分布(distribu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这种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研究意义:通过对体内分布特点和各种影响分布的因素的研究,可以设计新型具有良好分布特征的药物和制剂。使各种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到欲发挥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或更理想的靶点,能在作用部位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保证高度的有效性。并且尽量少向其他不必要的组织器官分布,使毒副作用限制在最低程度,保证高度的安全性。一、组织分布与药效药物的体内分布和药效密切相关,药物分布达到作用部位的速度越
2、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持久。通常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都进行得很快,可迅速地在血液和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可逆的平衡,但也有一些药物分布到作用部位并不是瞬间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滞留时间和浓度,主要和药物透入作用部位和离开作用部位的相对速度有关,决定了药效持续的长短。起效快慢:药物理化性质;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组织器官部位的血管通透性。药效持续长短:药物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肝脏代谢速度;肾、胆汁的排泄速度。在靶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主要与受体的结合有关。通常呈现药理作用的药量只是组织内药物含量中很
3、有限的一部分,这部分药物通过与特殊受体结合而产生药理效应。由于可逆平衡的结果,多数药物分子将存在于受体周围的水相中,并且周围水相中药量将随时间变化。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由于某些功能基团略有改变,可能导致脂溶性的变化、空间立体构型的变化以及和受体亲和力的变化,最终使得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包括组织间的扩散和跨膜转运的速度、作用靶点的结合力等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不少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除了与靶组织结合外,还能与一些药理作用基本无关的细胞内高分子物质、细胞内颗粒、脂肪成分等产生非特异性结合,使之潴留于局
4、部。蓄积(accumulation):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药物从组织中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慢。1.蓄积的种类(1)可逆性细胞内存在的蛋白质、脂肪和酶等,能与药物产生非特异性结合,结合物不能透过细胞膜。(2)不可逆性在某些情况下,药物能够不可逆地与特殊组织结合,例如某些代谢中间产物可与组织蛋白以共价键不可逆结合。2.蓄积的结果(1)形成药物贮库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2)药物中毒反复
5、用药时,由于体内解毒或排泄功能的改变,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产生中毒。对于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四、表观分布容积1.概念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单位为L或L/kg,通常用下式表示:X:体内药量;C:血药浓度。2.人真实体液的组成人的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细胞间液,细胞间液处于细胞内液与血浆之间。体重60kg的成人约有总体液36L,其中血浆约3L,细胞间液约8L,
6、细胞内液约25L。3.体液容积的估算伊文思蓝或吲哚花青绿等高分子物质静注给药后基本上仅分布在血浆中,故可用它们来估算血浆容积。溴或氯等离子能很快分布到细胞外液但很难通过细胞膜,故可用它们来估算细胞外液。重水或安替比林等物质能很快分布到整个体液,可估算总体液容积。4.研究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表观分布容积不是指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也没有生理学意义;但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质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密切相关,可以用来描述药物体内分布的情况,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如药物和蛋白结合的程度、药物在体液中的分布量和组织摄取程度。5.药物体内分布情况
7、①C组织=C血液,则V=实际分布容积。该类药物在各组织内均匀分布,可用于测定体液容积,如安替比林。②C组织C血液,则V>实际分布容积。脂溶性的药物易被细胞或组织摄取,血药浓度较低,V值常超过体液总量,如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600L。V值越大,表明药物在组织中分布越多;V值越小,药物在血浆中分布越多,而在组织中分布少。不同的药物,其V差别很大,下限为0.041L/kg(
8、相当于血浆容积),而其上限可以超过20L/kg,可远远大于总体液的体积。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三、药物理化性质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五、药物相互作用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