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515031
大小:7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8
《广义修辞学简纲 多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多选题(共13道试题,共26分。)V1.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A)和(B)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A.写什么B.怎样写C.写给谁D.何时写满分:2分2.修辞接受特征是(ABCD)A.社会性B.开放性C.选择性D.个体性满分:2分3.通过《诗经》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形态的统计和分析,发现“我”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ABCD)A.使用最少的为主格B.使用最多的为属格C.作为“我的”解D.使用较多的是为宾格满分:2分4.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是(AC)A.一语说B.认
2、同C.炼字D.预设满分:2分5.从男性自喻为女性,到女性装扮成男性,作为角色他性置换的两种形式,是出自同一深度模式的两个表层结构,二者在互补中体现着同一的文化涵义(ABCD)A.当男人的价值尚未实现、而又期待实现时,男性自喻为求宠的女性B.当女子挣脱男外女内的文化限定,冲破"女不言外"的文化禁忌,希望为社会所接纳时,女性便装扮成男性C.后者显示女性的文化升格D.前者显示男性的文化贬值满分:2分6.修辞接受是接受者阐释力的一种证明。阐释包括两层含义(CD)A.理解表层意义B.理解深层意义C.阐发话语意义D.理解话语意义满分:2分7.国外的修辞学研究经历了
3、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ABD)A.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B.古典主义修辞学C.现代主义修辞学D.新修辞学满分:2分8.莫言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重建,这至少表现在(ABCD)A.对战争的想象性叙述,提供了战争文学的另一种艺术设计样式B.对强悍生命的出色表达,烘托了反侵略战争的不屈精魂C.时间修辞参与了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奠定了“莫言的方式”D.超感觉的表达策略,丰富了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也给读者提供了新颖的审美经验满分:2分9.对梦的解释权实际上体现为(AB)A.解梦人的显形权威B.解梦话语的隐形权威C.解梦人的隐形权威
4、D.解梦话语的显形权威满分:2分10.'从柳的文化功能,衍化出折柳赠别礼俗行为的双重含义___AB_A.友人对送别对象不择生存环境的强盛生命力的祝福B.友人对送别对象一路平安的祈愿C.可义印证因柳的再生功能所引发的相关联想D.由“柳”的“聚集”义,使友人对送别对象的祝福和祈愿,又加入了“与君再相会”的情愫满分:2分11.修辞话语建构包括(AB)A.自觉行为B.不自觉的行为C.积极行为D.消极行为满分:2分12.中国古人解梦的线路是(AB)A.面向过去B.面向将来C.面向现在D.面向世界满分:2分13.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ACD)A.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
5、式(修辞技巧)B.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C.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D.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满分:2分二、多选题(共13道试题,共26分。)V1.隐喻和隐喻义生成重要原则之一的相似性,作用于修辞交流活动中的双向认知。包括(ABC)A.对相似性的双向认同B.对相似性的双向限定C.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认定D.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限定满分:2分2.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决定了认知的两面性,进而决定了支持认知的预设可能同时包含(CD)A.负题B.错题C.正题D.反题满分:2分3.“众人拾柴火焰高”多重预设的正题和反题,体现的是两种价值
6、本位:(BC)A.国家本位B.群体本位C.个人本位D.家庭本位满分:2分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B.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C.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D.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的满分:2分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修辞接受是一次性完成的,同时又是无数次接受的积累和综合B.修辞接受的结果是必然的C.一些偶然的因素,往往影响甚至改变接受结果D.修辞接受遵循言
7、语交际规范,但一些超越规范的言语形式,往往能唤醒接受者新的潜能满分:2分6.修辞接受,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看接受者能否从话语材料中发现美。而美的发现,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差异性明显的过程。这种差异包括(BCD)A.审美注意的差异B.审美心境的差异C.审美联想的差异D.审美知识的差异满分:2分7.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ABC)视野进入对象。A.语言学B.文学C.美学-哲学D.印象学满分:2分8.(A)和(D)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A.隐喻B.
8、比喻C.话语D.隐喻义E.满分:2分9.被建构的义项和作为语义建构参照的义项之间,原本是两个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