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350837
大小:59.8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09-16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1、《新雷》赏析《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②。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③。注释: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
2、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作者介绍:张维屏,字子树,号南山,别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进士,官至南康知府。他四任县令,于地方民情有所了解。早年创作即关注民间疾苦,有较强的现实性。鸦片战争后,目睹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写出了一些歌颂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诗篇,具有昂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他的诗"出入汉魏唐宋诸大家,取材富而酝酿深,气体则伉爽高华,味致则沉郁顿挫"。著有《听松庐诗钞》、《松心诗集》等。赏析: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②。此二句言:“造物
3、”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2、《己亥杂诗》赏析《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作者介绍: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已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
5、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译文: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赏析: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笼
6、,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也恰到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感人肺腑。龚自珍这首诗中虽然没有“元旦”,但写的却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
7、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3、《正宫]叨叨令》赏析《正宫]叨叨令》无名氏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8、。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