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886344
大小:676.7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08
《贵州威宁县吴家大坪商周遗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考古2006年第8期。本刊专稿贵州威宁县吴家大坪商周遗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威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关键词:威宁县吴家大坪居住遗址商周时期KEYWORDS:WeiningCountyWujiadapingdwellingsiteShang—ZhouperiodABSTRACT:In0ctober2004toJanuary2005,theGuizhouProvincialInstituteofCuhuralRelicsandArchaeology.theArchaeologyDepartmentofSichuan
2、UniversityandotherinstitutionscarriedOUtexcavationontheWujiadapingbyrevealinganareaofabout600sq.m.Amongthediscoveredvestigesareash—pits,ditches,house—foundationsandpits,andtheunearthedobjectsincludepottery,stoneim—plementsandboneartifacts.Thesiteistheremainsofasettleme
3、ntoftheZhang—Zhouperiod,withthedateandculturalfeaturesbasicallythesameasthoseoftheJigongshansite.吴家大坪遗址是贵州省威宁县境内一床约40多米,地势平缓,地理条件十分优处重要的古代遗址。1960年,贵州省博物馆越。在该遗址东侧陡坡下的中河大河湾冲沟采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822,北纬集到锛、斧等石器①。1972年和1981年的调27。1325,基点海拔1869米。本次发掘采用查分别在大河湾和吴家大坪遗址采集到一象限法布方,根据钻探在
4、遗迹较丰富的地区批陶片和磨制石器②,初步断定这是一处新布方(图一),先后在工区开探方10个,实际石器时代遗址③。1995年和2002年,贵州省发掘面积175平方米(图二);1I区开探方4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并试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图三);Ⅲ区开探掘了3个稻谷坑,同时采集到一批陶器、石方12个,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图四,图器和骨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贵五),总发掘面积575平方米。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发二、地层堆积掘。本简报以2004-2005年的发掘资料为主,同时也包括遗址历年调查
5、和试掘中发现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和土地改造,遗址破的重要资料。坏严重,多数地方已无文化层。遗址现存地层堆积十分简单,现分区简述如下。一一、遗址概况叽(一)工区遗址位于威宁县中水盆地中心地区、中地层关系较简单,仅T1604及相邻探河与后河之间一条坡势平缓的土梁——水方有文化层。现以工T1604东壁剖面为例果梁子的东侧,中河从遗址东侧由东北向西说明地层如下(图六)。南流过。遗址在中河西侧的坡地上,高出河第1层:耕土层,黄褐土,土质较紧密,·28(总700)·考古第8期图六IT1604东壁剖面图1.耕土层2.浅红褐色沙土3.深红褐色粘土4黑色
6、土图七ⅡT1204西壁剖面图1.耕土层2.灰褐色土图三Ⅱ区遗迹平面分布图北▲l●●●图八ⅢT0514西壁剖面图1.耕土层第1层:耕土层,黄褐土,土质较疏松,粘度大,夹杂少量料礓石颗粒、石渣等。厚20~30厘米。分布于整个探方。出土少量夹图四Ⅲ区遗迹平面分布图砂灰褐陶片。第2层:灰褐色土层,土质紧密,较粘湿,夹杂大量料礓石颗粒、石渣及卵石等。最厚70厘米。分布于探方西南部,其中西南角堆积最厚。出土极少量夹砂灰褐陶片。第2层下为生土层。(三)Ⅲ区地层堆积简单,耕土层下即为生土,或05米L...I...I...JL...JL.-.J耕土层
7、以下有一层文化层,文化层下即为生图五Ⅲ区遗迹平面分布图土。现以IIIT0514西壁剖面为例说明地层有折沿罐、高领罐和带流盆等。(图八)。第4层下为生土层。第1层:耕土层,黄褐色土,较松软,夹(二)Ⅱ区杂大量料礓石颗粒等。厚10-20厘米。分布地层堆积较简单,部分遗迹开口在耕土于整个探方。出土少量夹粗砂红褐陶片与灰层下,又直接打破生土,或耕土层下有一层褐陶片。G1开口于第1层下。文化层。现以ⅡT1204西壁剖面为例说明第1层下为生土层。地层如下(图七)。·30(总702)·考古三、遗迹遗迹有灰坑、沟、坑和房址等。1.灰坑10座。根据坑
8、口形状可分为椭圆形、近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H1位于IIT1104西部,开口于第1层下,打破生土,同时被现代坑和树坑打破。坑口平面近椭圆形,底呈斜坡状,自北向南倾斜,坑壁略内收。口长3.2、宽1.8、深0.42米。坑内填土以灰褐色花土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