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

ID:17729999

大小:47.38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9-05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_第1页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_第2页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_第3页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_第4页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  篇一:科举制度  前言  ●相当重要  ?独立创造。中华民族独立创造的,是中国人的专利。  ?历时长久。公元605年—1905年,历时1300年,几乎占据了中国XX多年封建  社会3/5和5000年文明史的近1/3的时间。  ?影响深广。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了解科举制度,就不能说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文化。  ●众说纷纭顾立雅  ?第五大发明?(Greel)  最早从事儒家研究的美国学者,1945年出版《孔子与中国之道》,  “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  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

2、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  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人间炼狱?有人形容科举是“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间炼狱”,将其与缠足、鸦片、  纳妾一样视  为腐朽落后的东西,中国近代落后于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首推是“中国有长期的科举制度,而日本没有”。  (一)童试(小试、小考)  县试:知县主考,分四场。  府试:知府主考。通过者为童生。  院试:学政主考(学政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通过者为生员(秀才、相公),取得参加大比乡试的资格。  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  岁试:学政到任第一年举行  科试:学政到任第二年举行  秀才

3、的荣耀  ?政治地位:见了知县不必下跪(以前的知县权利很大,等于一国的皇帝,有谚语:  “杀人的知州,灭门的知县”),官府不能随便对他们用刑,一般人见了要称先生,地  方有事如丧葬、婚嫁等,多要请秀才。  ?经济地位:可免除部分地丁钱粮,甚至差赋徭役。  ?外表:穿青衫,头戴方巾(身份的标志)。其房门也总比一般人家高出三寸。  ?《儒林外史》里的胡屠夫教训范进。  (二)乡试(大比、乡闱)  三年一考(宋朝形成制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在省城(唐宋时期在州治,  称州试、发解试),通过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三  场考试,八月进行(秋闱)。  举人的地位 

4、 ?举人已是一种正式的科名,有资格做官,一般担任地位较低的地方官和地方官学的  教官。  ?社会地位:在地方上可以称老爷。可以随便见知县,随便说话,与知县可以平起平  坐  ?经济地位:《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狂。  (三)会试(省试、礼部试)  ?中央礼部主持,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  ?考三场,通过者为贡士(一般也称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进士的地位:进士都是官员,必加老爷相称,“有空筒的举人,没有空筒的进士”。  在与知县的交往中,若进士家有婚丧等事,知县多要送礼,如进士住在城内,则知县往往亲到。  (四)殿试(廷试)  ?在会试的第二个月  

5、举行,由皇帝主持  ?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  ?第一名为状元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进士科为主)  传统经典(经义)文学功底(诗赋、论):现实政治(时务策)  一)唐诗:科举考诗赋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二)八股文:明清士人的“敲门砖”  ●称谓: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五经文  ●来源与形成:主要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古文发展演变而来,定型于明朝中期。●结构: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的要点  ?一是破题  重要性:“未作破题,文章由我;已作破题,我由文章。”(《清代八股文》)  方法:清代崔学古《少学》讲破题之

6、法:“初学破题,以多为主,只此一题,正破反破,顺破逆破,明破暗破。始则为师者做一破,即讲一格,继则为弟者,领一格,再做一破。……一作未是,再作;再作未是,三作,然后出名篇印证。”  ?二是对偶  有关教材:《声律启蒙》、《笠翁渔对》  属对之法:有蒙学教材介绍一“增字法”:“假如一虎字,对以龙;虎字上增一猛字,对亦增一字曰神龙;猛字上再增一降字,对亦增一字曰豢神龙;降字上再增一威字,对亦增一字曰术豢神龙;威字上再增有奇字,对亦增一字曰异术豢神龙。以此类推,自一字可增至数字。”  八股文与人的思维训练  消极作用:读书少、空话连篇、束缚人的思想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7、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日知录》)  ?积极作用:以命题作文和严格的结构规定为特色,从而有助于:  强化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等。  ?八股文与政治得失  ?八股误国论  清朝初年,吕留良记明亡时有人在朝堂上写有一帖: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  清朝末年,甲午战败,  康有为“公车上书”:今群臣济济,然无以应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  故。故台湾、辽东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