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672653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04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伴随着校本选修课程的大量开发,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选修课教学上缺少选择性与个性化。以省精品课程海宁名人文化选讲为例,从分析该课程特点入手提出了以研究性教学构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观点,并把研究性教学过程归纳为诵读激趣、商定课题、指导研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自评互评等几个环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此阐明要丰富选修课教学,必须首先改变学习方式,并总结出了语文选修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价值:丰富选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管理模式
2、。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海宁名人文化;研究性教学 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以来,各校掀起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热潮。随着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开发,如何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随之也成为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由于对选修课程本质和课程标准理解得不到位,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同质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又由于缺少对选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使大部分老师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对选修课充满了担忧。 在价值意义上,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有着明显的不同:必修课的文化功能大于实用功能,选修课的实用功能则大于文化功能;必修课主要处理好学生与知识、能力的关系,选修课主要处理好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
3、的关系。在课程内容上,由于各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开设开发,内容不拘一格,精彩纷呈,但往往选修比必修专题意识更强,容量更大,选择余地也就更大。所以,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应在教学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 本文将结合实践,就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海宁名人文化选讲”校本选修课程教学作一定的探索与思考。 一、课程和学习方式分析 “海宁名人文化选讲”为“高中语文拓展性选修课程”,遵循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4、的原则,着眼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夯实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该课程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精品选修课程,2013年被列为省第三批网络选修课程。 本课程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名人治世治学的精神滋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现故土海宁对名人成长的根源性影响及名人创作中的海宁乡土元素,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所选择的名人均为文学、国学等领域大家,课程内容按徐志摩的诗、金庸的武侠小说、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吴世昌的词学理论、红学研究这样由具体的文学作品到文学理论,由浅入深的顺序。该课程兼具研究性和选择性。研
5、究性,即学习名人相关文艺理论,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课程所涉及的“三美”理论(徐志摩)、“境界理论”(王国维)、“词体结构理论”(吴世昌)涵盖了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合理地补充了国家课程中语文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所有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宋词的风格流派一直为“豪放派”“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而吴世昌先生却提出了质疑,像这种学术争鸣可以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选择性,即课程内容顾及学生原有基础、自我发展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课程内容有难有易,易的如名人的生平,难的如名人相关文艺理论,既有阅读又有实践,既有文本理解又有探究式学习,让不同基础
6、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余地,也让课程实施者有创新、变革的余地。 从学习方式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是学习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和课堂教学之中。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求索、勇于实践、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而海宁名人文化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底蕴、提高母语素养、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和引领学生专业发展而开设的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设置理念都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赏析探究、自主创新的精神。因此,传统的以单纯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课程,而以自主探究、勇于实践为特征
7、的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种精神。 二、实践 研究性学习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在构建教学模式中,首先找好三个结合点: 第一,学生自主研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第二,课内探讨交流与课外自主研究相结合。 第三,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与全班探讨相结合。 以课程第二章“海宁名人徐志摩”为例。徐志摩是海宁名人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曾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11月19日因机坠身亡。他的诗音韵和谐、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