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硕士学位论文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合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出版为标志,隐喻研究完成了“认知转向”2。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莱考夫作为这项研究方法的先行者,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学说并系统阐述了它的工作机制。随后,莱考夫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美国政治话语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然而,我们注意到上述对政治隐喻的研究仅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尚缺乏对英语以外文本的系统研究。根据认知隐喻理论,人的身体经验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汉语政治话语中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喻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该假设的基础上去研究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特点并揭示蕴含在其背后的认知特点。理论上,本文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政治话语分析的有力工具——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以求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哲学基础。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包括哪些概念隐喻;第二,这些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和实现方式;第三,概念隐1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Steen,G.UnderstandingMetaphorinLiterature.Anempiricalapproach.London,Longman,1994.VI 硕士学位论文喻所蕴含的认知基础及其使用特点。本文以《人民日报》为语料来源,从中选取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一年时间内所刊登的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49篇演讲与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并把对比方法贯穿其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表明,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存在十种概念隐喻模式,其中“旅程”隐喻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其次为“有机体”隐喻、“亲邻”隐喻、“水流”隐喻和“军事”隐喻。随后作者对前五种实现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解释概念隐喻是如何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借助SPSS3分析出该类隐喻与哪种隐喻实现形式最为相关。同时,本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还探讨了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及功能,揭示了汉民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更大的范围内认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而且也印证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内的隐喻系统所存在的差别。同时,通过汉语隐喻所体现出来的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必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期待该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汉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映射过程,实现方式,认知特点,功能作用3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的简称,是一种集成化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软件。VII 硕士学位论文AStudyofConceptualMetaphorsin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AbstractInthe1980's,Lakoff&Johnsoncompletedwhatbecalledthe“cognitiveturn”4withthelandmarkpublicationofTheMetaphorWeLiveBy.5Accordingtothistheory,Metaphorisnotonlyametaphoricaltoolbutalsoanimportantcognitivemechanism.Astheforerunnerofthistheory,LakoffelaboratedtheworkingofconceptualmetaphorandthenappliedittothestudyofAmericanpoliticaldiscourse,elucidatingtheunderlyingideologyandvalueofAmericansociety.However,thestudymentionedaboveisonlylimitedintheAmericanpoliticaldiscourse,wehavenotdonesystematicresearchbesideswesternculture.Accordingtothecognitivetheory,wecaninferthat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entailsitsownmetaphoricalsystembecausebodyexperiencesdifferduetothecultureandsocialcondition.Thisthesisisaimedatexploringtheconceptualmetaphoricalsystemin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Thetheoreticalframeworkofthisthesisis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andthelanguagetheoryi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nordertorevealthepoliticalideologyandChineseculturalvalues.Asfarasthecontentisconcerned,theauthoraimsatansweringthreequestions:1)Whatarethetypicalconceptualmetaphorsin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2)Howdothismetaphorsrealizetheirmappingprocessfromsourcedomaintotargetdomain?3)Whatisthecognitivebasisandfunctionoftheconceptualmetaphor?Thethesisselects49politicallecturesofgovernmentleaderswhichpublishedinPeople'sDailyasthecorpus,andadoptsmethodsofcombiningquantitativeanalysis4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Steen,G.UnderstandingMetaphorinLiterature.Anempiricalapproach.London,Longman,1994.VIII 硕士学位论文andqualitativeanalysistorevealtheconceptualmetaphorsinthecorpus.Theresultsofmystudyshowthatin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therearetentypicalconceptualmetaphors.Amongthem,journeymetaphoristhemostfrequentoneinoccurrences,followedbyconceptualmetaphorspatternsofasjourneyorganismmetaphor,familymetaphor,currentmetaphorandwarmetaphor.ThentheauthorillustratesthemappingprocessoftheaboveconceptualprocessanduseSPSStoseewhichmetaphoricalexpressionismostrelatedtotheconceptualmetaphor.Finally,thethesisrevealsthecognitivemechanismofconceptualmetaphorsin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Thestudyconfirmsthevalidityof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andmayofferhelpforthelearningofChineseasasecondlanguage,providingsomehintsforthecontrastivelinguisticsandcommunicationacrossculture.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s;Chinesepoliticaldiscourse;mappingprocess;metaphoricalexpressions;cognitivemechanism;functionIX 硕士学位论文II 硕士学位论文III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1.1选题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违反与背离。1980年,以著名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为标志,人们开始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即认知的角度来审视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的导入极大地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莱考夫又首先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政治话语的分析中,他从哲学的高度对政治隐喻所展现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西方政治中的政治伦理观的特点并概括出美国民主和自由两党各自的伦理政治模型,深刻揭示了自由政治和保守政治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深入研究当代美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相对而言,国内对政治隐喻的研究还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政治隐喻全面系统的分析。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政治语篇为语料,总结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并探寻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具体而言,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表层隐喻现象的分析,归纳出汉语政治话语中隐喻实现形式的特点,并由此总结出典型的概念隐喻模式,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汉语政治隐喻的使用情况。第二,政治隐喻是政治思维的体现,我们通过对汉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政治话语传播者的价值观、政治观念和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哲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语篇的内涵。通过汉语隐喻研究所体现出来的汉民族认知特点,必然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期望该研究可以为第二语言教学、汉外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1 硕士学位论文1.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不包括空间隐喻)。毫无疑问,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语料是保证研究信度的必要条件之一。《人民日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其报道能够代表作为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在广大人民中间具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以《人民日报》为语料来源,分析研究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一年时间由新华社授权发布的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和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49篇演讲与报告,共计189,448字。1.2.2研究方法1.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从事语言研究,一方面要对语言现象进行恰当的描写,另一方面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描写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是描写的目的。本文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汉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实现形式进行定量统计,然后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汉语概念隐喻进行定性研究,找出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规律。2.对比分析。对比研究法是探寻语言本质特征的基本方法,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该方法探讨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并对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对隐喻这一人类的基本认知规律的研究有所补充。1.3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二章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回顾了中西方隐喻发展的历史并对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第三章政治话语分析研究。该章主要阐述了隐喻与政治话语的关系及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在分析政治语篇中的作用。第四章概念隐喻的认定与分析。该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共分为三大节。第一节阐述了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隐喻认定的具体原则,第二节将对所选语料2 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定量统计,找出其中主要的概念隐喻模式。第三节将在前一节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主要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和功能作用。第五章结论。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价值意义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3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章是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回顾。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历史都是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研究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把隐喻纳入了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中国虽然没有像西方一样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给出精确的定义,但其研究也可追述到先秦时代,不论是《诗经》中“比”、“兴”等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还是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对“譬喻”的论述,均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这一语言现象独特的视角。在其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东西方隐喻研究呈现了不同的发展轨迹。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时三大阶段,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对隐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范围内。90年代后,随着一批语言学家对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我国的隐喻学研究也进入了认知阶段。全章共分两大节:第一节对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当前主要的理论流派进行了介绍;第二节主要阐述了从古至今我国隐喻研究的脉络。2.1西方隐喻研究略说西方隐喻研究流派众多,观点繁杂,各种学说从自己的角度对隐喻的本质和运作机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但从总体上看,西方的隐喻研究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6:1、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从公元前300年到20世纪30年代,时间跨度为2000多年;2、隐喻的语义学研究。约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初,包括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3、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4 硕士学位论文2.1.1.西方隐喻研究的修辞阶段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学者中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他对隐喻下的定义是“metaphoristheapplicationtoonethingofanamebelongingtoanother(隐喻就是为一事物而借用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亚氏从修辞学的角度对隐喻的构成方式和功能等作了形象的论述,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本人也被看作是西方隐喻学研究的鼻祖。正如束定芳所说,“亚氏的隐喻观,或更确切地说他的语言修辞观,统治了西方修辞学界二十多个世纪。”7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它采用想象的方式将某一事物等同于另一事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8简单地说,隐喻就是两个事物相似性之间的比较。亚氏认为,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要与本体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又不是很明显的,如同在哲学中敏锐的思维可以从相距甚远的事物中洞察其相似点”9。在此基础上,亚氏把隐喻类型分为以下四种,以下是前三种:(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用上位词代下位词。[1]Thereliesmyship.(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atanchor”是种,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位词代上位词。[2]TrulytenthousandnobledeedshathOdysseus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在本例中,“tenthousand”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largenumber”,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数千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以一个分类学上同一层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3]Withbladeofbronzedrewawaythelife.[4]Cuttingoffthewaterwithunweariedbronze.7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外国语》,1996年第二期。8Holman,H.AHandbooktoLiterature[M](rev.).NewYork:TheOdysseyPress,Inc.1960.281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5 硕士学位论文“todrawaw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cleave”(裂开);而“cuttingoff”用来指“todrawaway”,两者都是“takingaway”(取走)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亚氏定义中的前三种隐喻都是以词语之间的替换或借用为中心的。这些词语之间的替代在今天看来并不一定是严格的隐喻,但其中种属概念的应用却体现了作者对类型层级的把握,反映出亚氏隐喻定义中形式和意义是相统一的。亚氏的第四种隐喻与前三种隐喻有所不同,是通过类推得到的,在程度上比前三种复杂。这种隐喻也被称作是比例性隐喻(proportionalmetaphor)例如:[5]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容在云里。舒婷《致橡树》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作者通过隐喻使无生命的事物成了有生命物,具有积极主动的效果。诗中把一对爱人(假定为A和B)的关系与橡树(假定为C)和木棉(假定为D)的关系做对比,其形式化的表达即为A:B:C:D。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前三种隐喻类型来说,类推模式显得更有生命力,在亚氏的隐喻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隐喻和明喻的关系,以他为代表的“比较论”学派认为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差别只是隐喻并不使用诸如“像”之类的连接词,即明喻去掉10[6]Achillesleaptonthefoeasalion.[7]Thelionleapt.例[6]是明喻,例[7]是隐喻。在例[7]中,由于英雄Achilles和狮子(lion)都拥有勇敢的品质,因此采用thelion指称Achilles,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有关隐喻的功能也是亚里士多德隐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氏对隐喻的功能做了形象地描述:“隐喻使风格清新,充满魅力和特色”11,而同时“不流于平10116Aristotle,RetoricandPoetics.NewYork:LondonLibrary,1954:104.同上,第1405页。说明即成为隐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三卷中举了以下例子: 硕士学位论文凡”12。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隐喻功能的描述是局限在修辞学的范围内的,隐喻相对于基本的表达方法居于次要的地位,起到修饰和补充性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注意到隐喻的创新功能,他指出只有在隐喻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新事物。当今的学者往往只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对隐喻修辞功能的论述,而忽视了他已经意识到了隐喻的认知功用。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从隐喻的本质和功能看,它是一种修辞手段,运用它可以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从隐喻的运作机制看,它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是一种附加物,其作用仅仅是“佳肴中的调料”13;从隐喻和明喻中的关系看,隐喻是明喻的减缩形式。“比较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着眼点局限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未能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对隐喻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还应注意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相似性也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概念。相似性既可以指物理方面客观的相似性,也可以指由人的心理建构的相似性,同时还应考虑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公元1世纪,古罗马著名修辞学家昆提兰(Quintilia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研究的“替换理论”(substitutiontheory)。替换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的现象。如:[8]他是一头狮子。无论是“比较论”还是“替代论”,都会认为例[8]中的表述是失常的。根据格莱斯(Grice)的会话原则理论,我们需要为这一命题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替代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把这个表述看成是“非自由的”,即在它背后还有一个“自由”的表述,即“他很勇敢”。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替代式,而且用“缩短了的比喻”来解释隐喻,就预设隐喻只能是一个语言形式上的问题,一个修辞格。替代论的代表人物除了昆提兰之外,还有西赛欧(Cicero)等。2.1.2西方隐喻研究的过渡阶段以亚里士多德和昆提兰为代表的“比较论”和“替代论”统治了西方学术界12137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台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年第1406页。“ 硕士学位论文二十多个世纪,这种现象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被打破,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新批评派创始者理查兹(Richards)的《修辞哲学》14的出版。至此,隐喻研究突破了修辞学研究的桎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逻辑语义研究阶段。六十年代以后,以布莱克(Black)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理查兹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互动论”。在《修辞哲学》一书中,里查兹对隐喻的定义突破了仅仅把隐喻当成是一种修辞格的局限,针对“替代论”的观点,他指出:“一个词通常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表达的替代物,而是普遍观点的组合。”15。因此,我们如果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雕饰,就不可能深入探寻到隐藏在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思维和推理的方式。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16理查兹认为,所谓隐喻,是一个包含部分的整体,所谈论的事物是本体(tensor),被用来谈论的相似事物是喻体(vehicle)。本体和喻体互相作用,他们之间的部分特性融会贯通,形成一个不同于本体和喻体的全新的表象。“要判断一个词是否用作隐喻,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同时提供了本体和喻体并产生了包容性的意义17。接下来,里查兹又对主体和喻源能够互动的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两者之间互动的原因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喻底(ground)。如:[9]thelegofatable在例[9]中,桌腿和马腿的共同特征是起到支撑的作用,从而使“隐喻的两18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共同点“表现了对两个事物的某种同样的态度,它往往是基于偶然的、外部的理据。”19六十年代以后,一些语言学家在理查兹的成果上进一步研究,其中最具代表14151617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etoric.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同上,第34页。同上,第98页。同上,第119页。18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198同上。个成分——主体和喻源具有共同点。”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共同点”的寻找并 硕士学位论文性的是布莱克(Black),他于1962年发表了《隐喻与模型》20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互动论”学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新论”时期。布莱克指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并不是单独的词汇,而是两个系统,是“相关的知识”,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中相互作用,喻体的某些特征被投射到本体上,结果本体的原有特征被“选择、掩盖或突显”21,本体和喻体共享相似的结构特征,实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此外,布莱克对隐喻成分进行了命名,并对具体的“语义互动过程”进行了说明:如:[10]Thechairmanplowedthoughthediscussion.(主席艰难地主持着讨论。)在例[10]中,隐喻词plow(犁地)是焦点(focus),整个句子是它的框架(frame),焦点和框架产生“语义互动”从而实现隐喻转义。一方面,焦点plow概括了这一动作的共同特征,起到了命名功能;框架起着一种述谓作用(predication),即通过焦点一词来对thechairman(主席)进行描述。两者相互作用导致了plow这一动作获得新的特征,扩大了述谓对象的范围,由此实现了隐喻的认知意义。布莱克的研究重点是在相似点的创新上,他认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点并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他说:我们经常说“X是M”并且由此在X和一个臆测的L之间任意建立起一种假象的联系,而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从隐喻的结构上在M和L之间找不到任何字面意义的相似性,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我们与其说隐喻形容了一种业已存在的相似性,不如说隐喻创造了这种相似性。22同时,布莱克提到了语境意义在隐喻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语境意义的建构必然包括认知主体的作用,因此对认知主体的关注也表明作者对隐喻本质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总之,以理查兹和布莱克为代表的“互动论”和“创新论”在隐喻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呈前启后的作用,为隐喻的认知研究拉开了序幕。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点;一是对隐喻本质的研究有所提升,把语言看成是思想的产物;二是突破20Black,M.ModelsandMetaphor:StudiesinLanguageandPhilosophy,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1936.21同上,第320页。22同上,第68页。9 硕士学位论文了原有的只在词汇层次研究隐喻的局限,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述谓现象,因而扩展到在句子层面上研究隐喻;三是注意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境中把握认知主体的作用;四是指出相似性是通过“语义互动”创建的。但这种理论也并非没有缺憾,其问题在于:“互动论”预设隐喻产生于本义字句之中,但事实上有些隐喻义并非来自句中各成分间的互动。2.1.3西方隐喻研究的新阶段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哲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甚至心理分析学家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一语言现象、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23。到了70年代后期,隐喻研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著名语言学家约翰逊称之为“隐喻狂热”(metaphormania)时代。同时,隐喻学也有了专门的期刊《隐喻与符号行为》(metaphorandsymbolicactivity)。在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利科和哲学家塞尔(J.Searl)等。其中,利科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分析;塞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运作机制作了说明,他认为“隐喻是具有本义表述的语句及其真值条件以不同的隐喻特有的方式使人想到另一意义和相应的真值条件”24;隐喻的理解要建立在语用推理的基础上,隐喻转义是在言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除此之外,雷迪(Reddy,M)也是隐喻学研究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许多学者把它看成是上承理查兹而下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纽带。雷迪的隐喻学说被称为“传导隐喻”。传导隐喻主要包括三个观点:(1)意义是物体。(Ideasormeaningsareobjects.)(2)语言表述是容器。(Linguisticexpressionsarecontainers.)(3)交际是传递。(Communicationissending.)这三个观点可以分别用下列话语表达:[11]Youhavetoputeachconceptintowordscarefully.[12]Trytogetyourthoughtsacrossbetter.[13]NoneofMary'sfeelingscamethroughtomewithclarity.2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页。24Searl,J.Expressionand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10 硕士学位论文所以雷迪的理论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将思想(物体)置于词语中,将他们通过管道传递给听话人,然后听话人将思想(物体)从词语(容器)中取出。雷迪认为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这对隐喻研究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莱考夫本人也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在管道隐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该书从认知角度全面、系统地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这标志着隐喻学说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研究的束缚,实现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认知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随后,两人又分别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于1999年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思想及其对西方哲学的挑战》25,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新概念。198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方达尼尔(Fauconnier,G)从空间整合的角度研究隐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日渐成熟,对新奇隐喻的在线意义建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除此以外,兰盖克提出了“侧面”、“基部”、“射体”、“目标”等概念,为隐喻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总之,这一阶段的隐喻研究视野开阔,多学科交叉,从传统的静态研究转为动态的观察和思考,且发展迅速。束定芳高度概括其整体特点:(1)隐喻从传统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医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心理分析、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以及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不同角度的隐喻研究说明人们也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2)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注意力集中在词语层次上的局限,把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在更为广阔的言语环境中寻找隐喻意义的支点。(3)从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偏离现象”、“寄生现象”过渡到将其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进行多层次的考察和阐释。26由于研究目的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对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方达尼尔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25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society.NewYork:BasicBooks,1999.26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硕士学位论文2.1.3.1概念隐喻理论简介在早年的研究中,莱考夫是与乔姆斯基分道扬镳的生成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成语义学派与以乔氏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派的主要分歧在于什么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对乔姆斯基倡导的以深层句法结构为核心的语言学观提出质疑,认为深层的语义结构才在语言的理解中居于首要地位,语义不能服从于语法。就隐喻研究而言,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发表以来,莱考夫不断在认知语言学的道路上前进,成功地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分类和哲学基础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说明,他本人也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2.1.3.1.1认知隐喻的界定莱考夫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他把隐喻看成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已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互相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82.1.3.1.2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哲学是语言学的基础,语言学学派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哲学基础的不同。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主观主义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客观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却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理念两部分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即物质的世界和理性的心智。经验主义哲学观(experientialism)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但是否认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与外在实体的直接对应,而是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经验,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了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认知者能动思维的作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就是以经验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999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再次合作,因为在书中他们正式使用了“体验”27281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06页。“27 硕士学位论文(embodiment)一词,我们就把他们的哲学思想称之为“体验哲学”。体验哲学的诞生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解决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体验哲学”有三项主要思想,即心智的体验性、认识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所谓心智的体验性,指的是“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9。换句话说,“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理解。概念是通过感知,尤其是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30莱考夫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认知和推理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思维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无意识的认知架构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它们是无法通过先于经验的反思得到的。人类的范畴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每一个原型就是一个神经结构,它能使我们以此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想象。思维的隐喻性主要是阐述了隐喻机制在人类概念系统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隐喻使大部分的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语言和文化中。甚至最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也需要通过隐喻思维来构建。正如莱考夫所说:“没有隐喻就没有哲学。”312.1.3.1.3认知隐喻的特征2.1.3.1.3.1认知隐喻的普遍性莱考夫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32。在莱考夫看来,隐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语言表达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语言的普通状态。并且,透过语言隐喻表达式,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语言隐喻背后的隐喻思维,从而把握住最本质的东西。Ungerer曾指出: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2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30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society.NewYork:BasicBooks,1999:497.31同上,第543页。3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4.13“ 硕士学位论文重要的隐喻。”33我们通常把这种隐喻称之为常规隐喻(conventionalmetaphor)。常规隐喻由于经过日久天长的使用已成为词汇的部分含义,我们往往很难察觉到这些表达式中隐喻的使用。比如,英语中的“head”一词,通常可以有“headof(state,department,abed,aflower)”等多种说法。所以,隐喻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同时也使语言的表达更为经济实用。隐喻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词汇方面,而且对语言结构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英语中存在“Wordsareweapons”(话语是武器)这样的隐喻思维,以此为基础,可以派生出以下语言隐喻:[11]Tomusedsomesharpwords.[12]Itwasabarrageofinsults.[13]Hehurledinsultsather.[14]Thatwasprettycuttinglanguage.[15]Hewasbombardedbyinsults.所以,通过始源概念域(words)向目标概念域(weapons)的投射,形成了大量具有形象性和说服力的表达结构,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发展。2.1.3.1.3.2认知隐喻的概念性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特征。莱考夫等人的研究也是以概念层次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这种研究思路就与传统的隐喻研究观有本质的区别,它不再把隐喻看成是语言表象或具体的语言表达式,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究深藏在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系统。比如说:[16]他是一台机器。在形容一个人没有思想或不灵活时,我们常常把一个人看成是机器。按照传统语言学的观点,选择什么样的说法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显然,这种观点很难自圆其说,因为他们没有去探寻语言表象所蕴含的认知思维。事实上,我们使用这一表达法的原因受到认知系统中已有概念的控制,即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已存在“人是物体”这一概念隐喻。类似“人是物体”这样的隐喻是高于语言层次33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ngnitiveLinguistics.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14 硕士学位论文上的上位隐喻,即莱考夫所说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概念隐喻不仅在已有事物的认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新概念的产生的重要途径。在莱考夫看来,概念隐喻是建立概念体系的最主要的方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因此,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并不是出于同一平面上的概念,概念隐喻才是认知学者真正关心的内容。2.1.3.1.3.3认知隐喻的系统性隐喻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象,许多表面上看似联系不大的语言表达式其实是由同一个隐喻概念派生出来的。换句话说,通过从始源概念域系统向目标概念域系统的投射,可以形成内部结构一致的隐喻群落,这些隐喻群的外在形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隐藏在这些语言隐喻背后的概念隐喻。Lakoff曾举例说“人生如旅程”这个概念隐喻能够产生14个语言表征式。比如34:[17]Hemadehiswayinlife.(他发达了。)[18]Thereweretwopathsopentohim.(有两条路由他选择。)[19]Heknowswhereisgoinginlife.(他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又如“爱情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Lakoff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隐喻场景(metaphoricalscenario):旅程中的旅行者是一对爱人,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就是旅程的目的地。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旅行工具,这种关系使他们能够共同去追求他们的生活目标。只要这种关系有助于实现共有的目标,我们就说这种关系是能够满足旅行的需要。当然,履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到处都有阻碍和交叉路口,需要随时做出决定:要往那个方向前行还是结束旅程。35比较上面的“人生是旅程”和“爱情是旅程”两个隐喻,我们发现二者并不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前一个概念隐喻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后一个概念隐喻蕴含前一个概念隐喻。这也反映出概念隐喻是一个层级系统。34Lakoff&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35Lakoff,G1993.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Ortony,Aetal(ed.),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202-251.15 硕士学位论文中西方由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差异,隐喻概念也有所差异。面对相同的源域系统“人生”,汉语有“人生是戏剧”这一概念隐喻,即用戏剧系统的概念来映射生命生活系统的概念,产生了一系列表达式。如:[20]生活中有戏剧也有悲剧。[21]他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22]2001年7月31日,全世界的华人为北京申奥成功而齐声喝彩。2.1.3.1.3.4认知隐喻的不对称性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表现为从始源概念域向目标概念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只能是由源概念系统向目标概念系统的单向投射,反之则不成立。比如,在“人生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只能把“旅程”概念系统中的相关要素投射到“人生”概念系统中去,因此,概念隐喻的投射过程是不对称的。在具体的映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并不是源域概念系统中的所有特征都会投射到目标概念系统中去,我们只会选择源域中部分凸现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因为如果源域中的所有语义特征完全映射到目标域中,两个概念域就合并为同一个义域,隐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比如,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我们是突出了“金钱”的宝贵性,把这一语义特征映射到“时间”域中,表明“时间”的珍贵性。2.1.3.1.4认知隐喻的分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雷迪(Reddy)的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ial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本文将分别对三种概念隐喻进行介绍。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结构去建构另一个概念,两个概念分别具有抽象和具体的特征。这种隐喻投射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比如在“时间是金钱”这个概念隐喻中,谈论金钱的诸多词语都可以用来谈论时间,比如:[23]Idonothavetimetogiveyou.[24]Youarerunningoutoftime.16 硕士学位论文[25]Ihaveinvestedalotoftimeinhim.[26]Youarewastingmytime.[27]Doyouhavemuchtimeleft.方位隐喻又被称为定向隐喻或空间隐喻(spatializationmetaphor),是指参照方位(如上下、前后、深浅、里外、中心——边缘等空间概念)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人们把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情绪状态、心理状况、身体健康、数量质量及社会经济地位等较为抽象的概念上。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体与大自然的互相作用,空间概念的获得也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以典型的方位词“up”和“down”为例,我们通常有下列概念隐喻:[28]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29]Moreisup;Lessisdown.[30]Rationalisup;Emotionalisdown.[31]Consciousisup;Unconciousisdown.上述概念隐喻中,方位概念被分别用来隐喻精神状态、数量多少、理性思维能力和睡眠姿势,不同方向的方位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意义。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物质文化基础,并且我们很难找出替代物来表达相同的概念。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因此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描述实体提供了基础,并产生了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类将抽象的思想感情、时间状态等难以摹状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使他们能够被指称、归类和量化。在实体隐喻中,最为典型的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把任何有边界的物理空间都看成是容器,约翰逊曾进行过精彩的描述:36[32]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y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of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thecovers,climbintoyourrobe,strechoutyou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the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tingoutatyou.Youreachintothemedicinecabinet,tookoutthetoothpaste,squeezeoutsometoothpaste,putthetoothpasteintoyourmouth,brushyourteethinahurry,andrinseoutyourmouth.36Johnson,ReasoningandDiscourseProcess.London:AcademicPressINC,23.17 硕士学位论文例[32]使用诸如使用“in,out,into”等词把人体、房屋和浴室等具体的事物和睡眠等抽象的状态看成是有边界线的容器,从而使我们通过人的体验去理解一个人清晨起来的一系列活动。2.1.3.2概念整合理论简介在莱考夫的大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不久,美国加州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方达尼尔于1985年出版(1994年再版)了同样引起语言学界轰动的巨著《心智空间》,力求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随后,方达尼尔和其合作对象特纳(Turner.M)对该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并于1998年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the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概念整合理论综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认知语言学诸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建构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语言形式纷繁复杂,方达尼尔等认知学家抛开语言的外在表征形式,关注心理空间的概念化。所谓的“心理空间”,指的是进行思考和谈话时为获得局部理解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packet),心理空间可以建构的概念内容十分广泛,如空间、时间、愿望和虚拟事件等。但是,心理空间的构建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它受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概念整合理论就是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简而言之,概念整合就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mentalspace)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匹配起来,并加以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复合空间(blendedmentalspace),并由此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需要指出的是,在跨空间映射的过程中,两个心理空间共有的图式结构包含在第四个空间(genericspace)中,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地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如图1:18 硕士学位论文类属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合成空间图1:概念整合过程概念整合有三种操作方式: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发展(elaboration)。组合是指在概念整合过程中组合输入空间的成分,突显出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成分。完善是指组合而成的结构与潜意识里的结构相结合,得到最大化的完善模式。发展是指在组合和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整合空间。概念整合必须遵守一系列优化原则(optimalityprinciples),该原则可分为五项37:(1)整合(integration):整合空间中的整合结构必须是一个整体,是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scenario)。(2)构造(topology):输入空间里及其内部的子成分在投射到整合空间之前的关系与投射之后的关系保持一致。(3)网络(web):整合空间和复合空间保持紧密的联系。(4)解包(unpacking):单纯从整合空间出发,理解者就能重新建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及整合网络之间的关系。(5)理据(goodreason):整合空间内部成分的出现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必须与其它空间能建立相关的连接,在运行复合空间时必须要执行相关的功能。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的异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以方3719Fauconnier,G&Turner,M.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CognitiveScience,1998. 硕士学位论文达尼尔的经典名句为例:[33]Thesurgeonisabutcher.按照概念隐喻理论,始源概念域为“屠夫”,目标概念域为“外科医生”。在两个概念域中存在着一系列固定的单向映射:屠夫”对应“外科医生”、“动物”对应“病人”、“切肉刀”对应“手术刀”等。但这种定向投射并不能反映出医生的医术拙劣。因为屠夫与外科医生虽然职业分工不同,但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不能完成本职工作这个概念并不能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中,概念隐喻理论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一现象却能给出较为合理的答案。在整合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结构分别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外科手术空间中的与手术相关的某些结构(如手术活动中的参与者和手术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屠夫空间中与屠宰活动相关的角色及屠宰的部分细节。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结构,即一个人使用锋利的金属工具对另一有生命的物体采取某种行动。整合空间在吸收两个输入空间部分结构的基础上,会产生输入空间中所不具有的层创结构。原因在于屠夫进行屠宰的目的是把动物的肉体和骨架相分离,而医生手术的目的是治愈病人的创伤,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推理出医生不称职的主要原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两者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着差异。相同点在于他们对隐喻的认识都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层面,把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次,两者的运作机制都涉及到跨域的映射。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概念隐喻理论把结构关系置于成对的心理表征之间,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在处于多于两个心理表征之间的联系;其二,从投射方向上看,概念隐喻理论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定向映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四个或多于四个空间的多向映射;其三,从直观效果上看,概念整合会产生层创结构,理论解释力较强;其四,从适应范围上看,概念隐喻理论多用于解释固化度(entrenchment)较高的常规隐喻,而概念整合理论则在在线意义的实时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8论是两种有着本质差别的理论,并不存在着可比性。但多数学者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发展了语言的认知研究,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建构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3820Coulson,S&Oakley,T.BlendingBasics.CongnitiveLinguistics(11-34).2000.库森等研究者认为,由于投射的方向性不同,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 硕士学位论文2.2中国隐喻研究略说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等诸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身体体验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上也会表现出差异。具体到隐喻研究上,东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轨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直把隐喻研究限定在修辞格范围内,隐喻始终被看成是比喻的一个下位类型。总体上说,中国隐喻研究大致可分为古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2.2.1中国古代比喻研究我国早期没有隐喻研究的专门概念,没有像西方研究者那样给隐喻下有精确的定义。但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和诸子百家的论述已有大量泛指比喻的论述。比喻最早被称为“譬”,在《诗经》中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的句子。《周易》则对这种现象做了形象的描述:“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为中国古代修辞学和逻辑学的代表人物墨子则对比喻辞格“辟”做出了最早的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明之也。”(《小取》)同一时期的荀子也说过:“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正名》)当时,人们把比喻看成是一种说谈之术,。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礼记・学记》中有“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之句,所谓“博喻”,意即“省身”取譬、推己及人。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关于比喻作用和性质的阐述都是在演说术范围内。两汉时期,人们对比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郑众在给《周礼》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东汉的刘安、刘向和王逸对比喻的性质特征给出了形象的说明:假象取偶,以相譬喻。(刘安《淮南子》)惠子曰:“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以。”(刘向《说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补注》)刘安的观点表明隐喻存在的基础正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相类似的地方,与亚21(“( 硕士学位论文里士多德的“比较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向的“固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说法表明隐喻的作用在于通过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来认识陌生的、未知的事物。王逸则总结出“引类譬喻”的特点,即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和史及诗和论的分离促使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这一时期仍没有明确地提及隐喻,但刘勰对隐喻研究的贡献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在其大作《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里对“比兴”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对比了“比喻”和“起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比显兴隐”,即“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同时,刘勰对隐喻的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观察:“或喻之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刘勰是对比喻进行分类的第一人。他把隐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比义”,即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的义理;另一类是用一具体事物来说明另一具体事物:故金锡以喻明德,圭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睭螗以写呼号,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固志: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在隐喻的评价标准方面,刘勰也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使用比喻的目的在于突出想要表达的义理,同时本体和喻体之间所述的义域应有较远的距离,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文心雕龙》)故比类虽犯,以切至未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也。(《文心雕龙》)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比喻研究的高峰,南宋的陈骙所著的《文则》代表了比39类,并明确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陈骙充分肯定了隐喻在行文中的作用:《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陈骙认为“取喻之法,大概有十”:40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孟子》曰:“犹缘木而求鱼也。”……此类是也。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礼记》曰:“诸侯不下渔色。”……此类39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0陈骙,《文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2喻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修辞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对比喻进行了分 硕士学位论文是也。三曰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书》曰“王者惟岁,卿士惟月,师惟日。”…此类是也。四曰诘喻:虽为喻文,似成洁难。……《左氏传》曰:“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此类是也。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此类是也。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揖,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此类是也。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左氏传》曰:“名,德之典也。”《杨子》曰:“仁,宅也。”此类是也。八曰详喻:须假多辞,然后义显。《荀子》曰:“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此类是也。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左氏传》曰: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者也。……此类是也。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论语》曰:“其言似不足者。”此类是也。冯广义41对陈骙的分类方法与现代修辞学的反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具体见表1:41冯广义,《汉语比喻研究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128页。23《文则》现代修辞学直喻、详喻、类喻明喻对喻明喻(略式)简喻隐喻隐喻借喻诘喻比喻兼反问引喻比喻兼引用博喻博喻虚喻?《:《 硕士学位论文需要说明的是,陈骙分类中所提到的“隐喻”相当于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借喻”,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隐喻”相当于陈骙所说的“简喻”。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陈氏的简喻表达式为“X是Y”,即隐喻是没有喻词的比喻。陈骙之后直至清末,中国比喻研究再无大的突破,直到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才宣告“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开始。”422.2.2中国现代隐喻研究20世纪20年代,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白话文压倒文言文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也摆脱了解经释典的束缚,从语言本位出发研究隐喻成了时代的要求。1932年,陈望道的《现代修辞学》的现代修辞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陈望道把比喻称为“譬喻”,即“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43。“譬喻”有三个下位类型,分别是明喻、隐喻和借喻。同时,陈先生又对隐喻和明喻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他指出:“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明喻是“甲如同乙”是相类的关系;隐喻是“甲就是乙”,是相合的关系44。总之,陈望道先生的隐喻学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比喻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对中国的修辞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另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修辞学大作《比喻》出版。作者袁晖45指出,“比喻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方法。”使用比喻可以“使未知的东西变为己知,使抽象的事理变为具体,使深奥46喻分为完全式隐喻和省略式隐喻。另外,谭永祥47对隐喻的划分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把明喻、隐喻和借喻的隐现情况作为划分比喻的依据。按照这个标准,三个成分都出现的为明喻,本体和喻体出现的为隐喻,只出现喻体的为借喻。4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4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44同上,第78页45袁晖,《比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第2页。46同上,第79页。47谭永祥,“关于比喻的几个理论问题——从《修辞学发凡》谈起”,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4的道理变得浅显,使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同时,袁晖还根据隐喻的结构把隐 硕士学位论文2.2.3中国当代隐喻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入,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并不再停留在语言表面形式的对比和分析上,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关注隐喻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中国的隐喻研究也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局面。林书武48是最早把西方认知隐喻学理论引进到中国的学者,其后赵艳芳49对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蓝纯50借用西方隐喻理论对汉语中的空间隐喻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证明了西方隐喻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价值。进入21世纪,苏晓军和汪少华51引入了方达尼尔的概念整合理论,王勤玲把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个理论实际上是互为补充的,而不是完全不同的、互相竞争的理论。”52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学者也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认知隐喻学理论的专著。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束定芳、赵艳芳、胡壮麟、潘文国、刘大为、彭建武、王寅等。结语胡壮麟认为,对国内的隐喻研究的状况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一是就修辞学而言,我国对隐喻的研究有着自己的发展传统,不可妄自菲薄;二是就隐喻和认知的关系看,我们与国外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赶上的。”53因此,“发扬传统”与“缩小差距”正是当今国内隐喻学研究现状的写照。48495051525325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价》,《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赵艳芳,语言的认知隐喻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从空间合成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6月。王勤龄,《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隐喻与政治语篇研究3.1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Orwell,G曾说过:“当今时代政治无处不在,任何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54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夸张,但却彰显出政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政治诉求的实质是权力的获得,而权力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暴力手段,例如通过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二是通过言论等非暴力手段来实现对受众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使受众对言语传播者所实施的政治行为表示认同。政治话语的发布和传播即属于后一种。琼斯(Johns,J)珀斯(Peccei,J.S)在《语言,社会和权力》一书的序言中对这两种方法做了评价:想方设法说服民众使他们相信你所要的就是他们所需的,这样做是抓住权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使民众对政治行为产生认同感,统治者可以在诸如警察和军队等暴力工具方面节省大量的财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民众中建立一种理念,即你所要传播的是一种常识,从而使他们很难质疑主流的意识形态。55既然政治话语是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之一,政治话语如何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怎样把抽象的政治理念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因为恰当的表述形式可以使政治话语更容易被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受众的抵触情绪。更深一步地说,怎样对民众的政治思维的概念结构按照政治话语传播者的意愿进行建构,是政治家们要考虑的问题。隐喻无处不在,政治话语也不例外。Fairclough,G曾经说过:隐喻建构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并且建构我们知识和信仰的体系。”56更有学者认为,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隐喻甚至被称为政治语言的生命线;离开了隐喻,政54Orwell,G.“PoliticsandtheEnglishLanguage”[A].InsidetheWhaleandOtherEssays.Harmondsworth:Penguin,1962:154.55Peccei,J.S.&Jones.J&Thomas,Language,SocietyandPower.AnIntroduction-20dedition[M].London,Routledge,2004:385626Fairclough,G.DiscourseandSocialPress.Cambridge:PolityPress,1992:194.“ 硕士学位论文治表述将变得寸步难行。Jeffery指出:“隐喻为政治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它们为行动框定了方向,政治家总是希望民众按照这个方向前进。”57米勒对此也有相似的论述,他认为“政治事件本身并不能被直接感知,我们需要借助隐喻来界定相关问题。”58换句话说,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政治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3.2国内外政治隐喻研究概说3.2.1西方政治隐喻研究概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莱考夫是从认知角度来探讨政治隐喻的第一人。他通过对政治新闻、政治演说及政治宣言等政治话语的分析,揭示了政治隐喻背后所隐藏的政治导向、政治理念及价值观念,为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西方政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莱考夫对政治隐喻的价值做了说明:隐喻思维,从自身上讲无所谓好坏;但它是普遍存在和无法避免的。抽象的概念和大量复杂的事件都需要通过隐喻来理解。事实上,我们拥有一个广泛的、并没有意识到的概念隐喻体系去自动地理解抽象事物和复杂场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被用来理解国际关系和战争。59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系统的一部分,在诸如“国际关系和战争”的政治领域的认知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莱考夫(1990,2003)对两次美伊战争中美国总统讲话中所隐藏的“Nationisaperson”(国家是人)这个隐喻概念进行了分析。莱考夫把萨达姆隐喻为独裁者,把科威特和伊拉克人民隐喻为受害者,把美国看成是解救者和英雄人物。在这里,通过始源域到概念域的映射,政治话语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第一,弱化了国际社会的反对声浪。通过“Nationisaperson”,美国把对伊拉克的战争隐喻为对独裁者的战争,表明美军的军事行动的目标并不是伊拉克和伊拉克人民,这样做可以减缓国际社会的压力与不满;第二,增加本国人民对于战争的认同感。57Jeffery,MandAlbert,N.K.Metaphor:ImplicationsandApplications.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sPublishers,1996:131.58Miller,G..A.“ImagesandModels,SimilesandMetaphors”.MetaphorandThought(C)(2nd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59lakoff,G.Metaphor,MoralityandPolitics.GraduateFacultyofthe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Journal,1990.27 硕士学位论文美国把自己塑造成解救世界的英雄,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美伊战争在道义上就变成了伸张正义的必然之战,相反,任何反对战争的声音都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除了对国际关系、外交辞令等方面所蕴含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外,莱考夫还从哲学的高度对政治隐喻所展现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西方政治中的政治伦理观的特点;并概括出美国民主和自由两党各自的伦理政治模型,深刻揭示了自由政治和保守政治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深入研究当代美国政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习惯用健康、财富、幸福、直立等日常生活中与人体紧密相连的可体验的概念来隐喻抽象的伦理概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道德帐户”(moralaccounting)。银行帐户的存取结算被投射到伦理道德中,构成了如下基本隐喻60:(1)行善如社会存款(DoingMoralDeedsIsAccumulatingCredit:PuttingMoneyIntoSociety),比如:IdeservesomethingforallthegooddeedsI’vedone.(2)作恶如对社会负债(DoingImmoralDeedsIsAccumulatingDebts:TakingMoneyFromSociety),比如:Heowesadebttosociety.(3)得益如欠债(BenefitingIsAccumulatingDebt),比如:Heisindebtedtoherforherhelp.(4)道德债务可用道德行为来偿还(MoralDebtCanBePaidOffWithMoralDeeds:PayingBacktheMoney),比如:I'llmakeituptoeveryoneforwhatdone.(5)道德债务可用惩罚来偿还(MoralDebtCanBePaidOffWithPunishment:theSocietyTakingMoneyFromYou),比如::Hereenteredsocietywithacleanslate.(6)道德帐目如交易记录(MoralAccountIsRecordOfTransactions)比如:Hislyingcountsagainsthiminmybook.莱考夫在伦理概念隐喻研究方面取得的最为引人注目的成绩是总结出分别代表保守政治和自由政治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推崇的意识形态模式——严父模60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28 硕士学位论文式(StrictFathermodel)和慈父模式(NuturantParentModel)。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共享一个概念隐喻“NationisaFamily”,即把国家看成是家庭,政府看成是家长,而公民被看作是子女。以下是莱考夫对两个模型的解释:在“严父”模式中,世界被认为是充满竞争的,到处都存在着危险和罪恶。父亲有责任教育、保护子女并教会他们辨别是非的标准,当然这一切都是通过实施严格的制度来实现的;如果子女违反了制度,将会受到惩罚。子女通过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而逐渐能够自律和独立,这时父母将不再干涉子女的生活。严父”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伦理隐喻:(1)道德力量(moralstrength):道德力量在这个模型中占据首要地位,道德力量是通过自省和自律建立起来的,是避免走向邪恶的保证。(2)道德权威(MoralAuthority):当权者的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阻止不道德行为的扩散。(3)符合道德规范的自身利益(MoralSelf-interest):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应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相一致。(4)伦理次序(MoralOrder):与自然秩序相一致,即上帝高于人类,人类高于自然,美国文化高于其它文化。(5)道德健康(MoralHealth):把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看成是健康状态,把不符合伦理的行为看成是疾病。“慈父”模型与“严父”模型有所不同,该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关爱和责任。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竞争并不是最主要的,合作和社会交往才是题中之义。当孩子犯错误时,维持“道德收支平衡”的最主要的方法不是惩罚而是补偿。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伦理隐喻:(1)关爱和养育(EmpathyandNurturance):最高的道德准则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负责。(2)幸福(Happiness):把幸福域投射到伦理道德域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幸福的人通常比不幸福的人更易关爱他人。(3)公平(Fairness):道德行动隐喻为物品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是指分配是没有偏见的,是基于规则和权利的。需要说明的是,莱考夫指出这两个模型是高度概括化的,它们在实际的生活29“ 硕士学位论文中会产生相应的变体。莱考夫以美国的两党对相同政治问题不同的政治态度为例,说明了两党在诸如堕胎、枪支管制和税收等诸方面意见相左的深层次原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3.2.2.国内政治隐喻研究概况与西方相比,中国对从认知的角度对政治隐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但伴随着西方认知隐喻学的引进,我国学者对政治隐喻研究也取得了部分的成果。陈道明(2001)对莱可夫的网上公开信所蕴含的隐喻思维进行了探析,孙厌舒(2004)探讨了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作用;黄敏(2004)对汉语报纸社论中的隐喻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是较早的用西方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分析汉语政治隐喻的研究成果;汪少华对中西方伦理隐喻的不同哲学基础进行了对比,认为“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对隐喻思维进行哲学探讨必将进一步推动隐喻的研究,推动认知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道德哲学”。61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实践,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3.3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语言作为社会研究的切入点开始在社会各领域受到重视。在这个大背景下,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criticaldiscouseanalysis)应运而生。该理论通过对语言文本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现实并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把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联系在一起,能够注意到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洞察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和社会关系”62。简而言之,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就是从语言和社会问题的交叉点入手,通过话语分析而揭示社会问题。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当属Fairclough,,他的大作《语言与权力》(LanguageandPower)堪称是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后Fairclough又对该理论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使该理论日渐成熟,在应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除Fairclough外,Chilton,P、Dijk,T、Wodak,R等人也为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应该指出的是,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产生受到了以韩理德(Halliday)为61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62Fairclough,G.CriticalAnalyticalDiscourse,London:Longman,1995.30 硕士学位论文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社会功用,这与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不谋而合。Fairclough认为行为意义与人际功能相对应并包括语篇功能,表征意义与概念功能相对应,识别意义与人际功能相对应。我们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可以关注行为、表征与识别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就突出了语言的社会性。”63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从语言视角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问题中,最为根本的当属权力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这里所指的“权力”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按照Boll,M的说法,“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发散在我们社会肌体的每个角落,是建构我们社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64同时,权力的诉求往往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进行有关权力分配的分析时,我们不可能不考虑一个具体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的上述特性为分析政治语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知道,政治语篇是一种权力表达的有效手段,其中蕴含了言语传播者的意识形态观念,而单纯的文本分析是无法揭示这些属于社会层面的东西,因此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为政治话语的分析工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63武建国谢洪,《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现代外语》,2004年11月。64Boll,M.Powerandsociety.Cambridge:PolicyPress.1987:12.31“ 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认定与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共包括三大节。第一节将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和隐喻认定的具体原则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对所选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统计,归纳出语料中究竟包括哪些概念隐喻。第三节将在前面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主要概念隐喻的实现形式和映射过程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和功能作用。4.1理论基础及概念隐喻认定的具体原则第二章中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在认知隐喻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两种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经常关心的可能是生命力较短的新颖的概念化”65,常用于阐释短时在线的隐喻。而概念隐喻理论对固化度(entrenchment)较高的隐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政治话语传播者在进行政治宣传时,通常采用受众耳熟能详的隐喻模式来框架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命题,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甚至接受言语传播者的政治理念,从而达到政治话语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本文选取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同时,在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文采用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为政治话语分析的辅助工具,以求更好地揭示概念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基础。具体而言,我们确定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需要采取一种由下而上(bottom-up)的研究方法:即首先通过对政治话语文本的分析找出其中的隐喻表达式,然后通过隐喻实现形式确认隐藏在背后的概念隐喻。如:[34]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例[34]中的隐喻实现形式为“高举…….旗帜”,该实现形式与目标域中的坚持某种政治路线或政治理念形成映射关系,其蕴含的概念隐喻为“政治理念是标65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32 硕士学位论文志”,即把我国政府的所奉行的“和平、发展、合作”的政治路线隐喻为旗帜。4.2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统计结果概念隐喻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单向的映射;在政治话语中,政治话语传播者利用易感知的始源域去概念化各种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就本文而言,作为话语传播者的国家领导人运用隐喻来概念化其所要表达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议题,内容涉及国家建设、国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分别可以形成以国家建设、国际交往等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然而,无论是国家建设还是国际交往,都是政治话语传播者即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议题,这些议题全都可概括为广义上与政治相关的政治活动;根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映射并不是隔绝发生的,它们有时有组织地形成一个等级结构,这个结构中的低等级的映射继承了高等级的映射结构”,形成了一个“隐喻层级”(metaphorhierarchy)。66所以,以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就不会处在“隐喻层级”中的最高层次,它们共同蕴含着一个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议题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如果把始源域定义为S,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关注的政治议题是T,则所蕴含的概念隐喻可以表示为“T是S”。根据这个标准,经过对所选政治语料的定量统计,我们共确认了10种概念隐喻:67(1)T是旅程。若当T为国家发展问题时,概念隐喻即为“国家发展是旅程”。如:[35]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来促进发展、支撑发展。(2)T是有机体。若当T为国家时,概念隐喻即为“国家是有机体。”如:[36]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到各国的国家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3)国家是家庭。在这个概念隐喻中,T只能为“国家”。典型的例子如:[37]我们坚信,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66Lakoff,G1993.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Ortony,Aetal(ed.),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202-251.67上述例子只是选取了概念隐喻中某类具有代表性的实现形式,本章将在下一节对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33“ 硕士学位论文(4)T是水流。若当T为发展趋势时,概念隐喻即为“发展趋势是水流。”如:[38]这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5)T是战争。若当T为应对突发事件时,概念隐喻即为“处理突发事件是战争。”如:[39]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战胜了非典疫情等重大自然灾害……(6)T是标志。若当T为所奉行的政治理念时,概念隐喻即为“政治理念是标志”。如:[40]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7)T是音乐。若当T为区域合作组织时,概念隐喻即为“区域合作组织是书籍”。如:[41]中国全国人大愿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议会一道,为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发展,共同谱写上海合作组织合作与发展的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8)T是机器。若当T为经济建设时,概念隐喻即为“经济建设是机器”。如:[42]工业经济良好,内外需求稳步扩大,投资与项目建设有序运行,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效果……(9)T是戏剧。若当T为国家发展问题时,概念隐喻即为“发展是戏剧”。如:[43]可以说,做好了发展这篇大文章,香港就不仅不会被“边缘化”,而将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10)T是书籍。若当T为区域合作时,概念隐喻即为“区域合作是书籍”。如:[44]15年前,中国—东盟开启了对话进程,揭开了双方关系崭新的一页。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对每种概念隐喻的实现形式类别及实现频率进行了归纳,详见表2:34 硕士学位论文表2:概念隐喻的实现形式类别及出现频率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本文所选的语料中主要存在着十种隐喻模式,这十种隐喻模式分别是“旅程”隐喻、“家庭”隐喻、“有机体”隐喻、“水流”隐喻、“军事”隐喻、“标志”隐喻、“音乐”隐喻、“机器”隐喻、“戏剧”隐喻和“书籍”隐喻十种。而且,各种隐喻模式的隐喻实现形式出现的机率是不相同的,其中“旅程”隐喻和“有机体”隐喻的实现形式的数量最多,而“戏剧”隐喻和“书籍”隐喻的实现形式则最少。4.3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概念隐喻的分析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对所有概念隐喻进行分析研究,只能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隐喻。根据上一节的统计结果,“旅程”隐喻、“有机体”隐喻、“家庭”隐喻“水流”隐喻和“军事”隐喻的实现形式超过5%,在所有隐喻模式中所占的地位较重,因此本节选取这五种隐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4.3.1“旅程”隐喻35隐喻模式隐喻实现形式类别数量比例旅程起始点、方向、路径、行进方式和航行工具16729.5%有机体生命体及其组成成分、对生命状态的描述和生存条件16028.2%家庭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9316.4%水流水流类型、位置、所需工具及处理方式468.1%军事整体规划、参战人员、战争术语及结果468.1%标志旗帜类193.3%音乐谱写篇章111.9%机器机器的运转及调控111.9%戏剧舞台、帷幕与演员的角色81.4%书籍纸张与页码61.1%总计567100% 硕士学位论文莱考夫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theeventstructuremetaphor)68的概念,即我们可以用时间、空间和力量等概念去隐喻诸如状态、变化、过程、目的、行动和方式等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事件结构”隐喻的一个下位的隐喻类型就是“某种长期的有目的的行动是旅程”(Longtermpurposefulactivitiesarejourneys)。显而易见,党和领导人讲话中所关注和要解决的议题是为实现国家、民族或整个世界发展等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概念隐喻“与政治相关的政治活动是旅程”可以看作是概念隐喻“某种长期的有目的的行动是旅程”的一个下层类型。然而,“与政治相关活动是旅程”也并不是处于这个隐喻层级的最底层,它仍旧能够派生出下一层的概念隐喻。如“国内发展是旅程”可以派生出诸如“构建和谐社会是旅程”等下层隐喻。但是,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自身的发展还是国际间的合作发展,都可以和“旅程”域形成跨域映射,进而构成基本以“旅程”为源域的隐喻。根据上一章的统计结果,“旅程”隐喻的语言实现形式的数量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这表明政治话语传播者善于用“旅程”域来解释说明其要表达的议题,进而传递他们所要表示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及意识形态。本节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旅程”隐喻的映射过程与实现形式;第二小节将探讨“旅程”隐喻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思维和哲学基础。4.3.1.1“旅程”隐喻的语言实现形式与映射过程根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就是用人们具体的、熟知的经验域去概念化抽象的经验域。人们或多或少地都有旅行的经验,旅行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容易感知的事物。相对而言,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则比较抽象,涉及政治模式和政治目标等众多的抽象理念,不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而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则构建了两域映射的基础,使政治话语传播者能够利用“旅程”概念去框架化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其具体的过程如下:首先,我们在旅行的时候,所处的初始位置是一个旅程的起点。源域中的起点投射到目标域中,就对应于目标域中的初始位置或初始状态。根据统计,本文的语料中的“起点”均用来映射与发展相关的活动的初始阶段。如:68Lakoff,G1993.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Ortony,Aetal(ed.),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202-251.36“ 硕士学位论文[45]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信心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46]这是一个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新起点。我们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例[45]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是旅程”,源域中的“起点”则与目标域中发展规划的开端相对应。例[46]与例[45]相似,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与旅程域形成映射,旅程中的起点即为贯彻科学发展理念的伊始。旅程的起点又被称为出发点,后者在“旅程”隐喻中所起的作用却与前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在于“出发点”亦是用来喻指相关工作的起始位置,而不同之处是“出发点”也与工作中需要着眼的地方相对应。如:[47]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始终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48]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例[47]和[48]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分别是党务工作和政务工作。无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话语传播者都把它视为“旅程”,从而与始源域形成了跨域映射。旅程是空间上的位移,要想实现旅程中预先的目标必须选择正确的方向。同样,政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前者投射到后者,即用旅程中前进的方向映射发展的原则及发展目标。经过对语料的统计,“方向”所触发的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可进一步分为国际间的发展合作、文化和政党建设三个方面。如:[49]我们应推动东亚合作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务实合作,密切彼此经贸联系,形成互利、互补的合作格局。[50]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51]这些重大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37 硕士学位论文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现实途径。例[49]中源域的“方向”与国际合作发展中所坚持的原则及目标形成映射,而例[50]和[51]中的“方向”则分别对应于建设先进文化和先进性的政党固守的准则。上面例子中的“方向”是名词性的实现形式,除此以外,动词性的实现形式“走向”也蕴含了类似的隐喻概念。如:[52]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改革开放28年来,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新中国。例[52]中的隐喻实现形式“走向”蕴含的概念隐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旅程”,源域中前进的主体是人,其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域中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形成映射。起点和前进的方向是旅行的前提条件,我们还必须为前进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如果映射到目标域即对应于所采用的模式。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政治话语传播者常选用“路”“道路”、“路线”、“途经”等词语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所有的实现形式中,“道路”出现的机率最高。“道路”原意指地面上供人和车马通行的部分,即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在汉语政治话语中,“道路”通常用来映射发展模式,如:[53]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这就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54]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例[53]中的“和平发展道路”即为和平发展模式,源域中的“道路”与目标标域中国家发展所采取的模式形成映射,其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为“国家发展是旅程”。同样,例[54]中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则用来喻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坚持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旅行中前行的道路有时并不一定是单一的,人们需要在众多可供选择的路径中选取最为适合的道路。映射到目标域,即为选择最为合适的发展模式。如:38 硕士学位论文[55]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尊重本组织成员国以及观察员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奉行和平、友好、合作的内外政策,为各国发展提供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56]我们双方都尊重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高度重视对方的关切,认真学习对方的发展经验。例[55]和例[56]中“选择的发展道路”与目标域中根据本国国情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形成映射,这里的发展道路与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两者所触发的概念隐喻均为“发展是旅程”。在一些情况下,旅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已选择的道路在前行的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这时就需要探寻新的道路。如:[57]那时,中国人民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之中,蒙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地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例[57]中所蕴含的预设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句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触发的概念隐喻为“实现民族解放是旅程”,即话语传播者用对前进道路的寻找来框架对民族解放模式的探求。经过努力,我们在旅程中可以找到合适的道路,同样,也可以发现实现政治目标中所需的发展模式。[58]我们不断推进交流协作,扩大利益汇合点,探索出一条国家之间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道路。[59]改革开放28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60]……有力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我们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61]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例[58]中蕴含的概念隐喻是“国际发展及合作是旅程”,而例[49]中“旅程”隐喻的目标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概念隐喻的目标域涉及的概念都属于发展39 硕士学位论文问题。例[61]与例[59]相同,例[60]则把中国革命过程看成是旅程,即革命斗争作为这个概念隐喻的目标域。选定了适合前进的道路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确认的行进路径上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在汉语政治话语中,与“道路”相关的实现形式“走……道路”和“沿着……道路”通常用来隐喻坚持某种政治模式。典型的例子如:[6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方面逐步发展壮大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给周边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6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4]尽管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重重困难,还要面临种种挑战,但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例[62]和例[63]中的“走和平发展道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分别框架化了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精髓和国内经济模式的实质,从内外两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政府的政治思维模式。例[64]中的隐喻实现形式“沿着……道路走下去”则表明了政治话语传播者坚持该发展模式的坚定态度。另外,“路”和“路子”也是汉语政治话语中常见的隐喻实现形式,其功能作用基本与“道路”相同。如:[65]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6]他尊重实践、与时俱进,总是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坚持从党和人民活生生的实践出发总结经验、寻找路子,脚踏实地而又开拓进取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67]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不断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上面三个例子中的目标域分别是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和军事建设,它们均属于发展域,其上位概念隐喻均为“发展是旅程”。除了与“道路”相关的实现形式外,“路线”和“途径”也是汉语政治话语中常用来喻指政治模式的词语。三者比较,“路线”的使用范围较小。路线原指40 硕士学位论文从一地到另一地所走的道路,这里是用来指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具有鲜明的政党色彩。如:[68]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69]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例[68]和[69]中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分别喻指党的所遵循的模式和执政党在各项重要工作中所坚持的原则。总之,隐喻实现形式“路线”在政治话语中所启动的预设总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的建设和宏观上的工作有关。而隐喻实现形式“途径”所触发的目标概念域主要涉及国家建设、科技发展和党建三个领域。如:[70]针对上海合作组织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应探索议会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不断充实议会合作的内容,完善议会合作的机制。[71]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72]实践证明,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下决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让人民群众来监督党员和评判党员,是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例[71]所蕴含的概念隐喻是“科技创新是旅程”,即用旅程去框架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与“道路”、“路线”等实现形式相比,词语“途径”的出现机率主要集中在科学域内。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政治话语传播者还时常用“轨道”来表达相似的政治思维。“轨道”原指用条形的钢材铺成的供火车、电车行驶的路线,喻指行动应遵循的规则、程序或范围。[73]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1 硕士学位论文[74]我们应该以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以互利共赢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建设性合作关系的正确轨道稳定发展。例[73]中“转入……轨道”强调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另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例[74]中“沿着……轨道”与前面例子中“沿着……道路”具有类似的表达效果,说明了两国之间合作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实现形式“轨道”表明旅程是借助一定的行进工具的,这与“走……道路”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中的行进主体(仅仅是人)是有所不同的。经过统计,旅程中除了借助车辆等交通工具外,还借用了海上交通工具。如:[75]中国这艘巨轮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平稳航行,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例[75]中所隐含的概念隐喻是“中国的发展是旅程”。在这个概念隐喻中,源域中行进的主体是航行的轮船,映射到目标域就与发展中的中国相对应。众所周知,旅程是由起点到终点的位移,旅程中的主体在旅程中完成的距离即也被映射到目标域中,与发展活动中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形成映射。其实现形式如下:[76]5年前,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之际,正值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本次论坛年会开幕之时,又正逢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起步之年。[77]a.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b.非洲一体化进程迈出重要步伐。[78]a.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b.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79]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5年不平凡的道路。例[76]中“起步”的基本义为“开始走”,在该例中旅程域中的“起步”与目标域中“十一五”计划的开端形成映射。例[77]中两个例子中的“迈步”都隐喻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而例[78]和[79]中的“走……道路”则分别映射于目标域中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同样,在旅程中没有走完的距离也有相应的表达形式映射到目标域中,用来隐喻发展活动中没有实现的目标或完成的任务。如:[80]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42 硕士学位论文代人的不懈奋斗。需要注意的是,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变化中的环境可能会有利于旅程目标的实现。映射到目标域,就与国家发展中的各种有利因素相对应。如:[81]广交会半个世纪的历程,反映了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和新成就,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82]科学发现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实现形式“道路越走越宽广”和“广阔的道路”均是用道路条件的提高隐喻良好的发展形式,形成了以旅程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最后,行进的速度也是顺利完成旅行的必要条件,旅行速度的加快即为建设发展速度的提高,其实现形式如下:[83]我们必须急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84]今天,中印两国又共同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向世人展示了两国光明的未来和亚洲振兴的希望。例[83]中“加快……步伐”隐喻为国家发展速度的加快,例[84]中的“快车道”预设了前进的主体是车辆,进入快车道与目标域中两国合作发展速度的加快相对应。语言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是我们透过语言了解隐喻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根据“旅程”隐喻关键隐喻词的特点,我们将其划分为五个类别,即起始位置、前进方向、路径、行进方式和航行工具五类。具体见表3:表3:“旅程”隐喻的实现形式的分类然后,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试验(chi-squaretest)来检验五种43类别隐喻实现形式(次数)总计起始点起点3,出发点47方向方向25,走向126路径道路79,路(子)3,途经14,路线20,轨道8,快车道1125行进方式步伐7,航行18旅行工具巨轮11 硕士学位论文实现形式的显著性,找出哪种实现形式与“旅程”隐喻最为相关,即“旅程”隐喻易选择哪个类型作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形式。检验结果如下:表4:“旅程”隐喻卡方试验的检验结果根据表4中卡方试验69的结果(卡方值=324.467,自由度=4,P<0.01),即不同类别的“旅程”隐喻实现形式的实现机率在0.01的水平线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路径”类实现形式与整个“旅程”隐喻最为相关,即“旅程”隐喻最有可能通过该类语言形式来实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仅不同类的表达形式的显著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同一类语言实现形式的内部,各种语言形式出现的机率也不是均衡的。在“路径”类实现形式的内部,把“道路”作为核心隐喻词的隐喻形式所占的比例最高。但是即使在以“道路”为核心隐喻词的隐喻形式中各种隐喻形式也是有差别的,如“走……道路”中的“道路”与目标域中的发展模式形成映射关系,“道路更加广阔”则由来隐喻可喜的发展形势。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旅程”隐喻的投射结构,见表5:表5“旅程”隐喻的投射结构4.3.1.2“旅程”隐喻的认知基础与功能69英文名为chi-squaretest,是用途很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它在分类资料统计推断中的应用,包括:两个率或两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多个率或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以及分类资料的相关分析等。44源域目标域起始位置最初状况行进方向坚持的原则与目标行进的道路采用的模式行进的距离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教训行进速度发展速度剩余路程尚未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类别观测值期望值剩余值起始位置733.4-26.4前进方向2633.4-7.4路径12533.491.6行进方式833.4-25.4航行工具133.4-32.4卡方值:324.467自由度:4Asymp.Sig.:.000 硕士学位论文经过对语料统计,我们发现汉语政治语篇中“旅程”隐喻所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家发展、国际合作、党的建设与思想文化,另外在少数纪念性文章中还存在以革命斗争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具体见表6:“旅程”隐喻中的目标概念域分类1009080706050403020100国家发展党的建设国际合作思想文化革命斗争数量从表6可以看出,以国家发展和国际合作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在整个“旅程”隐喻中具有代表性。而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国际合作,都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我们根据隐喻的系统性和层级性的特点,两者的上一层隐喻可共同概括为“发展是旅程”。换句话说,政治话语传播者善于在不同的发展领域内运用“旅程”隐喻来框架自己的政治议题,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众所周知,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的全面实现也只有在发展中来完成。然而,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面临着诸多问题。就国内而言,中国的改革开放虽已取得重大的成就,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排在100名之后,实现富国强民仍有一段路要走;就国际局势而言,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还很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成为阻碍发展的主要障碍,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给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来实现,因此发展国际或区域经济合作也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众多因素的制约,破除国际合作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也需要假以时日。因此,发展也不是一番风顺的事情,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政府把发展问题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对内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对外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使用“旅程”隐喻能够更好地使受众了解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从而使政治话语传播者的政治理念得到最大化的传播并得到认同。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其中“道路”是用来隐喻发展模式的主要语言形式,45 硕士学位论文选择发展道路就是选择一定的发展模式。如:[85]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权利,尊重各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利,尊重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平等发展的权利。[86]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主张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张一定的发展模式应该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一致的。早在西周末年,中国就出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孔子也曾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趋于一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目前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以及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习俗和包括不同“主义”在内的多种政治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因此,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会坚持自己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的道路,“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70。另外,我们注意到无论未来的世界政治格局向何种结构转变,中国都将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的崛起正在成为当今世界面对的一个重大议题。但与此同时,中国未来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即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换句话说,中国要崛起,可能谁也无法阻挡和遏制,但关键的问题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存在如此之多的变数的情况下,中国能否最终实现崛起方式的和平?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一直对中国的发展抱有戒心,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世界的和平产生消极影响,会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形成新的世界霸权。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治家在演说中巧妙使用了“旅程”隐喻,形象而又生动的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阐释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如:[87]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走和平发展道路,70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46 硕士学位论文符合中华文化几千年发展形成的民族精神,也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崇高追求。需要指出的是,例[87]中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文中出现的次数高达29次,这表明和平发展模式是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一直秉承“以和为贵”的政治思想,摒弃了大国武力崛起的旧模式。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的发展不但不会对其它国家造成危害,而且会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因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纯粹是无稽之谈,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散布的政治谣言。除“走和平发展道路”外,例[88]也清楚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及所采用的发展模式:[88]致力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例[88]折射中出中共对发展的认识的深化: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和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还务必做到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这种认识的升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作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地、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所谓“天地之德”即《系辞下传》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认为天地的本性是生生不息地生长发育万物,圣人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也是从珍惜生命出发,大力促使生物“生生不息”。只有按照“生生”之德而成就“盛德大业”,才能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周易》最注重崇德利用,它强调:“《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以天文,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它教导人们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而化吉,也就能够达到“与天地准”的境界,表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可以说,整部《周易》都贯穿着天人统一、中正和谐的思想,由此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思想走向。同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家学派的鼻祖47““ 硕士学位论文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些观点均认为人类和自然界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看,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进程中,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远进步。总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反映了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4.3.2“有机体”隐喻生命世界是由人类、动物和植物共同组成的,人类的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有机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文所探讨的所有概念隐喻中,其行为的主体都与高级的生物体——人类有关,但本节所讨论的“有机体”隐喻是以生命体的相关生理特征作为始源域,而不是把所有与有机体有关的因素都作为研究对象。4.3.2.1“有机体”隐喻的实现形式和映射过程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蛋白质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谓的“生命力”就是生物体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衡量生物是否存在的基本标志。在汉语政治话语中,传播者经常使用“生命力”、“活力”及“生机”等词语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实现形式。如:[89]上海合作组织要保持勃勃生机,就要推动务实合作取得突破,不断给各成员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90]多元化、多样性是香港社会的显著特征,是香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内在动因。[9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9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48 硕士学位论文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93]“一国两制”不仅是解决香港回归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基本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上面五个例子中,政治话语传播者分别将国际组织、行政区域、政党、政治理论和政策方针隐喻为生物,生命力的强弱与各种政治实体及政治理念的基本态势形成映射。除此以外,诸如“成长”、“成熟”和“复苏”等隐喻实现形式也经常出现在政治话语中,与各种政治活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形成映射关系。[94]东盟创建40年来,在联合自强的道路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长为本地区和国际舞台上一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95]我们从大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照顾彼此关切,妥善解决双方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使双方关系经受住了时代风云变幻的考验,不断走向成熟。[96]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97]这些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促进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发展。“成长”喻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在例[94]中,演说者把东南亚重要的政治联盟隐喻为生物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就与目标域中东盟的发展壮大相映射。例[95]和[96]分别将双边关系和党隐喻为生命体,“成熟”是用来指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映射到目标域,表明两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层次或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例[97]将香港隐喻有机体,“复苏”即映射为香港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负面影响,迎来了经济增长的新时期。以上是把生物体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实,按照是否有神经、感觉和养料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有机体进一步分为植物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汉语政治话语中的以植物为目标域的隐喻通常有下列实现形式:首先,政治话语传播者习惯使用“花朵”、果实”等词语来喻指目标域中取得的重大成绩。如:[98]今天,我们可以满怀豪情地说,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49 硕士学位论文出更加丰硕的果实。[99]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们,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设和谐文化,让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100]在两国政府和人民长期共同培育下,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之树茁壮成长并不断结出丰硕果实。[101]回顾过去,内地与港澳的合作硕果累累,令人鼓舞;例[98]中所隐含的概念隐喻为“社会主义事业是植物”,开花结果”、花朵”和“果实”与目标域中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形成映射,而“种子”则对应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革命实践。例[99]中所隐含的概念隐喻是“社会主义文艺是花卉”,花朵”与“果实”投射到目标域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形成对应。例[100]中的概念隐喻为“国际关系是树木”,“茁壮成长”对应于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态势。例[101]中的“硕果累累”则喻指三地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汉语政治话语中还存在着大量反映草木生存状态的隐喻实现形式,用草木的繁茂状态来喻指可喜的政治态势。其中,以形容词“繁荣”的实现机率最多。[102]让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03]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例[102]所体现的概念隐喻是“世界是草木”,世界的和谐对应于草木的繁荣。例[103]中把社会主义文艺隐喻为草木,目标域中文艺事业的可喜局面对应于源域中草木繁茂的状态。除“繁荣”外,诸如“欣欣向荣”和“万古常青”等词语也出现在汉语的政治话语中,起到了和“繁荣”类似的作用。[104]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有效施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祥和安定,市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50““ 硕士学位论文[105]衷心祝愿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万古常青”仅用于外交辞令中,用来隐喻两国的友谊像春天的草木一样欣欣向荣。众所周知,合适的有机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通常植物的根部固定在土壤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以此维持整个物体的存活和发展。在汉语政治话语中也存在有关“根”和“土壤”的隐喻实现形式。如:[106]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107]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例[106]蕴含的概念隐喻是“中国共产党是植物体”,而人民则对应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扎根于人民”的寓意则为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打下基础。例[107]中的源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依旧对应于人民大众。与“植物”隐喻一样,以人或动物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也比比皆是。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通常会把人的生命的开始看作是新的政治实体或政治学说的出现。如:[108]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也发生了严重曲折。[10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例[108]中隐含的概念隐喻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现与一个人生命的开始相对应。同样,例[109]中的隐喻实现形式“诞生”与新中国的成立形成映射。人的外在特征也是源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将其影射到目标域,与事物所呈现的景象和状态相对应。如:[110]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需要继续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同时,人的肌体功能是否正常也通常用来隐喻政治关系或政治实体的运转是否正常。如:51 硕士学位论文[111]这些例证是中欧之间广泛合作的一个缩影,充分显示出中欧合作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标志着双边关系已进入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例[111]中包含的概念隐喻有“国际关系是人”,话语传播者把人体机能的健康状态映射到目标域,就与目标域中两国之间良好的双边关系形成映射。除此以外,人体各部分的器官和组织结构也是汉语政治话语中常见的隐喻实现形式。典型的例子如下:[112]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113]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114]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大批各个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学术和技术梯队中形成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和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结构,以推动科技活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创新实践。[115]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例[112]中“党的肌体的细胞”与党员形成映射,其对应的概念隐喻为“政党是人”。例[113]中的“血肉”原指血液和肌肉,句中的“血肉联系”用来隐喻党和人民的紧密关系。例[114]中的“骨干”的基本意义为长骨的中央部分,两端和骨骺相连,里面是空腔。“骨干力量”则隐喻科技战线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例[115]中的“肝胆”是两个相连的人类的重要消化器官,“肝胆相照”用来隐喻中共和民主党派之间的深情厚谊。上述的“骨干”、血肉”等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固然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单位,维持血液运行的器官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视。如:[116]实践表明,CEPA的实施,有利于畅通三地经脉,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117]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至关重要52 硕士学位论文[118]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9]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20]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这五个例子中前三个例子的实现形式都是中医术语,“经脉”在中医学上是指气血运行的通路,映射到目标域就与区域之间交往的途径形成映射。“命脉”的基本意义是生命和血脉,它与关涉到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的重点部门和重点行业相对应。“血脉”指人体内的血管和血液循环,这里用来隐喻人民在党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119]中的“动脉”和“脉搏”是西医学中的术语,其作用与前三例的实现形式的功能基本相同。除此以外,有关人体的消化吸收及分泌等生理现象的词语也在汉语政治话语中占有相应的位置。如:[121]继续推进原始性创新,继续推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集成技术研发,继续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努力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122]全体参建人员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上,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例[121]中的“消化吸收”对应目标域中的对科学技术的真正掌握,其所触发的概念隐喻为“科技研发是人体”,例[122]则用“汗水”与建设者在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形成映射。上述的隐喻实现形式都是以现实中的生命体或其组成成分来作为隐喻实现形式的。另外,汉语政治话语传播者还利用了传说中存在的东西来达到所要达到的传播效果。[123]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2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个活的灵魂,在“三个53 硕士学位论文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123]中“龙头”所触发的概念隐喻是把沿长江城市群隐喻为传说中的龙,而上海浦东新区由于处于长江城市群的最东端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因此源域中的“龙头”就与目标域中的浦东新区形成映射关系。“灵魂”原意指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一种主宰的非物质的东西,用来隐喻起指导和决定性因素的东西。具体到例[124]中,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思想意识相对应。语言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是我们透过语言了解隐喻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本节在已有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隐喻实现形式根据“有机体”的特点分为如下五类。见表5:表5:“有机体”隐喻的实现形式的分类然后,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试验(chi-squaretest)来检验三种实现形式的显著性,找出哪种实现形式与“有机体”隐喻最为相关,即“有机”隐喻易选择哪个类型作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形式。检验结果如下:表7:“有机体”隐喻卡方试验的检验结果54类别隐喻实现形式(次数)总计有机体自身及其组成成分植物类(花朵2果实3,硕果1,树木1,根3)人与动物类(面貌3血肉3,汗水5,经脉1,命脉2,血脉1,动脉2,脉搏2,肝胆1,骨干4肌体的细胞2)传说中的生命体(龙头2,灵魂3)33对生命状态的描述和形容生机8,生命力6,活力21,成长2,成熟3,复苏2,繁荣54,万古长青4,欣欣向荣2,开花结果1,健康9,诞生4,消化吸收2136生存的外部条件土壤11类别观测值期望值剩余值有机体自身及其组成成分3356.7-23.7对生命状态的描述和形容13656.779.3生存条件156.7-55.7卡方值:175.635自由度:2Asymp.Sig.:.000 硕士学位论文根据表7中卡方试验的结果(卡方值=175.635,自由度=2,P<0.01),即不同类别的“有机体”隐喻实现形式的实现机率在0.01的水平线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第二类实现形式与整个“有机体”隐喻最为相关,即“有机体”隐喻最有可能通过该类语言形式来实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仅不同类的表达形式的显著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类语言实现形式的内部,各种语言形式出现的机率也不是均衡的。在“植物”类实现形式的内部,把“繁荣”作为核心隐喻词的隐喻形式所占的比例最高。4.3.2.2“有机体“隐喻的认知基础与功能“有机体”隐喻证明了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的正确性。莱考夫认为隐喻基于经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人类通过联想把本来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这是隐喻的认知基础。认知基础包括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前者就是指的客观世界。而“有机体”隐喻中的各种生命体都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并且能够被感知的事物,这就证实了概念隐喻所谓“体验性”的正确性。第二,众所周知,“人体”是我们认知思维的载体,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最先感知或最易感知的事物也是自身的身体结构,即“人体”在隐喻的使用中具有优先性。经过对本文的语料的回顾,我们发现“人体”隐喻的目标域基本上只涉及国内事务,而“植物”隐喻所涉及的主题大多是与国际关系相关的问题,两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这表明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植物”隐喻和“人体”隐喻的分工及作用是存在差别的。4.3.3“家庭”隐喻“家庭”隐喻是一种能深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隐喻,莱考夫在研究美国政治隐喻时对概念隐喻“国家是家庭”有过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分别适合美国自由政治和保守政治的政治模型——“严父”模式和“慈父”模式,深刻揭示了美国政治背后所隐藏的伦理观念。但我们注意到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差异,相同的隐喻模式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本文将55 硕士学位论文会对“家庭”隐喻的实现形式、映射过程、文化基础及其功能进行分析。4.3.3.1“家庭”隐喻的实现形式与映射过程在概念隐喻“国家是家庭”的映射过程中,有一种情况是直接将源域中的“家庭”映射到目标域,进行整体性的框架化,使两个概念“国家”和“家庭”直接在话语文本中显示出来。如:[124]……始终站在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和处理我国大家庭的团结统一问题。[125]如果有人企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或者反对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实行团结合作,就不仅破坏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首先违背了本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家庭”隐喻内部,“同胞”一词的实现形式所占的比例较高。“同胞”是指一个家庭内具有相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将其映射到目标域,用来隐喻一个国家内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公民。如:[126]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127]香港回归以来的历程表明,香港同胞是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香港的。上述两例中分别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人民看成是“同胞”,即两地和大陆人民都是兄弟姐妹关系,其所隐含的概念隐喻即“国家是家庭”。家中的兄弟姐妹可能会离开家庭并去往远方,国家中的公民也可能离开祖国并去其它国家定居生活,因此“家庭”隐喻中常会用“侨胞”来喻指此类情况:[128]在这辞旧迎新、万家团圆的欢乐时刻,我们衷心祝愿香港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例[128]中的“侨胞”指现在定居在中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的原中国公民,其国籍虽然发生变化,但仍然和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一个家庭中不可能仅仅只有兄弟姐妹,还必定存在纵向上的亲属关系,比如父母和子女。映射到目标域中,“父母”对应于国家和民族,“子女”对应于公民或已迁居海外并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海外人士。[129]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具有这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56 硕士学位论文[130]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例[129]和例[130]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均为“国家是家庭”。在这个概念隐喻中,中华民族及其政治的实现形式国家政权被视为家庭中的父母,而每一个国家公民及“海外侨胞”则与源域中的儿女相对应。在一个家庭里需要有一个主人,他在家庭中具有最高的权力并对家庭中的事务负总责。映射到目标域,“当家作主”与掌控并行使国家权力相对应。同时,国家域中的“人民”与家庭中的主人形成映射关系。如:[131]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另外,一个家庭的居住地旁边的住户被称为邻居,与一个国家相邻近的国家被称为邻国。因此在概念隐喻“国家是家庭”中,通常使用“邻居”来喻指“邻国”。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和邻居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以朋友互相称呼,好邻居同时也是好伙伴。映射到目标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即为朋友之间的关系。[132]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语言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是我们透过语言了解隐喻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本节在已有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隐喻实现形式根据“家庭”隐喻的特点分为如下五类。见表8:表8:“家庭”隐喻实现形式的分类然后,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试验来检验两种实现形式的显著性,找出哪种实现形式与“家庭”隐喻最为相关,即“家庭”隐喻易选择哪个类型作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形式。检验结果如下:57类别隐喻实现形式(次数)总计家庭类家庭3,同胞56,儿女11,侨胞4,当家作主1488邻里之间与邻为伴1,邻居2,伙伴25 硕士学位论文表9:“家庭”隐喻卡方试验的检验结果根据表9中卡方试验的结果(卡方值=74.075,自由度=4,P<0.01),即不同类别的“家庭”隐喻实现形式的实现机率在0.01的水平线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庭内部”类实现形式与整个“家庭”隐喻最为相关,即“家庭”隐喻最有可能通过该类语言形式来实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仅不同类的表达形式的显著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类语言实现形式的内部,各种语言形式出现的机率也不是均衡的。在“家庭内部”类实现形式中,把“同胞”作为核心隐喻词的隐喻形式所占的比例最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庭”隐喻的相应的投射结构,见表10:表10:概念隐喻“国家是家庭”中的映射结构4.3.3.2“家庭”隐喻的认知基础及功用4.3.3.2.1认知基础理解“家庭”隐喻,应该从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来考虑。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指的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为整个民族所接受的价值观,而现代价值体系指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前者虽然受到后者的重大冲击,但仍然是能够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文化形式。当代“家庭”隐喻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内涵正是这两种价值体系在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中产生的。58源域目标域父母祖国或中华民族同胞国家公民家庭的主人人民邻居邻国类别观测值期望值剩余值家庭内部8846.541.5邻里之间546.5-41.5卡方值:74.075自由度:4Asymp.Sig.:.000 硕士学位论文在现代化实现以前,世界上的各个文明圈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并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基本价值体系。除中华文明外,这些传统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都表现为宗教,在西方文明的价值取向就是以基督教为标准的,而中国的基本价值体系则是以礼法为本位的儒学组成。礼法制度的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及“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悌)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在《礼记》中,礼法制度被进一步具体化为“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十义。从礼的内容可以看出,无论君臣父子,还是尊卑贵贱,一些主要的社会关系都被纳入到礼法制度的规范当中。从儒家礼法制度所关涉的层面来看,可分为宗法层面和政治层面。宗法层面主要讲以家庭为基准的父子、兄弟、夫妇的血缘等级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政治层面主要讲君臣上下的地位等级关系,两个层面是互通的,甚至是合一的,诸如“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强调森严的等级关系的例子比比皆是。维持这两个层面的等级关系,就能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正如张晋藩所言,“中国古代重人伦,重血缘,提倡‘君子笃于亲’,但在这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却是使伦理等级与政治等级相通,宗法名分与政治名分相合,入则父子有亲,出则君臣有义,形成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71。瞿同祖也说:“儒家认为这种存在于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分异和存在于社会中的贵贱上下的分异同样重要,异同为维持社会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会秩序,即上述两种社会差异的总和。”72需要指出的是,从宗法秩序到政治秩序的延伸是一个“拟亲化”的过程,把君臣关系和朋友关系都纳入到准血缘的关系当中,天下仿佛都成为一家人,君成为君父,民成为子民,朋友也以兄弟相称。比如,孟子曾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朱熹说得更明确:“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下无怨,子孙世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当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以血缘的形式固定下来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就不再显得冷冰冰,而是充满了柔情蜜意。统治者常常以伦理亲情的宗法原则来治理国家,以孝道做天下的典范,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事实上这是一种非理7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7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59 硕士学位论文性的权力行使方式,但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权力行使方式,化解了宗法层面和政治层面的二元冲突,既强化了宗法人伦秩序,又维持了国家的稳定与和谐。近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文明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五四运动时期,以权威主义的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为特色的中国家庭的痼疾受到现代中国一些笔触犀利、颇具影响的知识精英的批判。巴金的小说《家》是“五四”时期反对传统习俗精神的代表作,从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意识的视角来观察,“家”实际上就是一个“牢笼”。它否认个人的基本权利,禁锢年轻人的创造精神。“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总体上是把矛头指向儒家的家庭制度。同样,在建国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儒家的“和合”思想也受到了空前的批判,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第二次冲击。事实已经证明,基督教作为西方的民族主体价值,虽然在文艺复兴时期遭到猛烈的批判,但它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而至今仍然是西方的民族主体价值。它同新的价值观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的基本价值体系。同样,儒家的基本精神在经受两轮冲击后,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与现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进行整合。其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的儒学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在继承传统的“和合”思想的同时,抛弃了原有国家、家庭体系中等级森严、压抑个人的封建糟粕,达成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的“视界融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共同构成的基本价值体系的推动下进行的。如:[133]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例[133]中的“当家作主”仍然是从家庭的视角看待国家,表明了传统的儒学思想在构建当代政治理念时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家作主”的对象不再是依据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而定,人民成为了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而人民对国家权力的掌控则反映了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自由与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则是对儒学礼法制度中的人治理念的重大修正。儒家的礼法制度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缺乏明确的界分。作为一种伦理法,礼法制度主要追求的是实质正义,而实质正义不外乎是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宗法人伦关系,最终实现公序良俗和社会和谐的。所以儒家不惜以牺牲具体法律规范或程序60 硕士学位论文为代价,也要从天理、人情等方面来寻求达成实质正义的合理性,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就使儒家常常是以礼代法,用道德规范代替法律规范,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需要摈弃礼法制度的不良影响,赋予道德和法律各自应有的规范效能,避免用道德去僭越法律,或以法律去僭越道德,而“坚持党的领导”则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政治话语中“家庭”隐喻所体现的伦理价值观与西方价值理念的异同。两者的相同点表现为都受到了当代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影响。两者的不同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民族传统主体文化价值上来看,中西方表现为基督教文明和儒学思想的对立;从现代文明的影响上来看,中国的伦理价值观则又受到了最为科学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改造。4.3.3.2.2“家庭”隐喻的功用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随后的国共内战和国民政府败走台湾造成了两岸暂时分裂的局面。近年来,台湾岛内的政治态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包括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诸党派主张加强对话、扩大共识;另一方面,以陈水扁为首的少数台独分子不承认“九二共识”,谋求台湾法理独立,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陈水扁的倒行逆施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绝对不答应的,台湾永远属于中国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频繁使用“家庭”隐喻就是在向世界表明台湾的法理地位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如:[134]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直接“三通”,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发展、谋福祉。我们将继续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加强同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和交流,争取早日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61 硕士学位论文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例[134]中表明“两岸同胞”作为手足兄弟,都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两者之间的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家庭”隐喻的使用拉近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缓和了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矛盾。同时,针对台湾当局的大陆威胁论,“家庭”隐喻起到了良好的辩驳效果:[135]我们不承诺放弃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台独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众所周知,如果台湾当局敢于悍然宣布台独,大陆方面将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来粉碎台独分子的阴谋。而台独分子在进行舆论宣传时,往往会把大陆威慑的对象扩大为台湾人民,从而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例[135]中“家庭”隐喻的使用则有效地揭穿了台独分子的谎言。该例句有效的把台湾人民和极少数台独分子分离开来。广大台湾人民作为我们的手足同胞,使我们紧密团结的对象;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被排斥在祖国大家庭之外,如果他们干涉我们家庭内部的事务,则必然会受到无情的打击。“和而不同”一直是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处理地缘关系上儒家主张推行“近者悦,远者来”的和平外交政策,“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周恩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政治原则,结果促成了万隆会议的巨大成功。这是以和谐价值观化解矛盾的绝佳范例。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府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建设“和谐亚洲”的思想。众所周知,中国周边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中国政府认为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并不能成为影响两个国家之间发展合作的障碍,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目标。根据前面的统计,中国领导人在政治演讲中频繁使用“与邻为善”和“与邻为伴”等表达方式,表明我国政府一直把邻国当成朋友和邻居来看待,邻居之间的友好相处清楚地表达了中国政府亲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政策。4.3.4“水流”隐喻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及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水的这种可体验性及重要作用62 硕士学位论文决定了它在认知中的地位。在汉语政治话语中,话语传播者经常利用水流去框架化他们所要表达的政治议题,从而形成了以“水流”为始源域的多个基本隐喻。“水流”具有不同的类型,汉语政治话语传播者经常利用这一特性来映射社会变动或发展趋势。如:[136]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既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137]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138]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例[136]把“和平、发展、合作”的社会发展趋势隐喻为“潮流”,例[124]的目标域则为科技发展,例[138]将国家发展看作是洪流。三个概念隐喻的目标域均与社会变动发展的趋势相关,因此它们共同的上一层级的概念隐喻可概括为“社会发展变动的趋势是水流”。根据这一概念隐喻,水流的不同位置在政治话语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如:[139]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本质要求,坚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作为根本力量源泉等主要方面。[140]历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141]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例[139]的“源泉”和例[141]的“源头活水”的原义都是指水流的起始位置,映射到目标域,分别与“广大人民”和“文艺创作”相对应。例[140]的“潮头”指潮水的最前端,与目标域中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前列形成映射。流动性是水和其它液体的一大特性。政治话语传播者常常用水的流动性去投射与发展变化相关的状态。如:[142]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让稀缺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63 硕士学位论文并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储备。[143]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引发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的因素仍然存在。例[142]所蕴含的概念隐喻是“人才是水流”,液体的“流动”与人才的迁徙形成映射。例[143]中的“流动性”与银行资金频繁周转的发生投射关系,使受众从液体的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待资金周转。在一些情况下,水的流动可能会借助于某种事物,该工具映射到目标域就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形成映射关系。如:[144]中国愿同其他成员国一道,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在经济、交通、能源、禁毒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这一渠道同阿富汗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例[144]中所隐藏的概念隐喻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是水流”,“渠道”原意指人工开掘的水道,映射到目标域就与合作的方式或途径相对应。另外,我们实际生活中对水流的处理的方式也可以作为源域中的元素映射到目标域中,如:[145]中国共产党人既在独立自主的实践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在失误和挫折中汲取了深刻教训。例[145]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为“教训”和“水流”,源域中的“汲取”对应于目标域中对教训的总结和领会。语言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是我们透过语言了解隐喻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本节在已有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隐喻实现形式根据“水流”的特点分为如下五类。见表11:表11:“水流”隐喻实现形式的分类然后,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试验来检验两种实现形式的显著64类别隐喻实现形式(次数)总计水流的类型潮流22,大潮3,洪流126水流的不同位置潮头1,源泉1,源头活水46水流的位移流动(性)55水流的工具及处理方式渠道7,汲取29 硕士学位论文性,找出哪种实现形式与“水流”隐喻最为相关,即“水流”隐喻易选择哪个类型作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形式。检验结果如下:表12:“水流”隐喻卡方试验的检验结果根据表12中卡方试验的结果(卡方值=25.130,自由度=3,P<0.01),即不同类别的“水流”隐喻实现形式的实现机率在0.01的水平线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第一类实现形式与整个“水流”隐喻最为相关,即“水流”隐喻最有可能通过该类语言形式来实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仅不同类的表达形式的显著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类语言实现形式的内部,各种语言形式出现的机率也不是均衡的。在第一类实现形式的内部,把“潮流”作为核心隐喻词的隐喻形式所占的比例最高。综上所示,我们可以概括出“水流”隐喻的映射结构,见表13:表13:“水流”隐喻的映射结构4.3.5“军事”隐喻4.3.5.1“军事”隐喻的实现形式和映射过程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续,是政治活动走向极端化时采用的手段。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战争始终贯穿其中。即使绝大多数当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战争进行深入的了解。所以,政治演说者习惯于运用65类别观测值期望值剩余值水流的类型2611.514.5水流的不同位置611.5-5.5水流的位移511.5-6.5工具及处理方式911.5-2.5卡方值:25.130自由度:3Asymp.Sig.:.000源域目标域水流发展变动趋势水流的不同位置所处地位水流的流动性人才、资金等的周转工具及处理方式相关活动或任务中采用的手段 硕士学位论文军事行动去概念化他们所要表达的议题。进行一场战争,我们首先要在宏观上对战争全局进行规划,映射到目标域,就与决定全局的策略形成映射关系。如:[146]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例[146]中的“战略”原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战略,这里用来映射对国际竞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策略,所谓“占据战略地位”即隐喻为在竞争的全局中处于优势。军队是由人组成的,不同的人所担负的职责和分工是不同的。在汉语政治话语中,政治话语传播者经常利用对军人的指称隐喻其它领域内的相关人员。如:[14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可以带出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就,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在我们的院士队伍里,就不乏这样的将才和帅才。[148]希望两院院士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上述两个例子中都蕴含了相同的概念隐喻“科技研发是战争”,在这场特殊的“战争”中,“将才和帅才”对应于具有领导才能的科研领军人物,而“尖兵”则隐喻为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勇于探索、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众所周知,军队不能没有武器,武器是军队的生命线。汉语话语传播者经常用武器来隐喻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事物。如:[149]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50]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上述两个例子分别把目标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技术隐喻为武器,其作66 硕士学位论文用在于强调先进的理论成果和科技知识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人民科技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先进的武器固然不能缺少,而战斗力确实衡量一个军队优劣的根本标志。如:[151]二是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一些软弱涣散和不够健全的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和加强。例[151]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是“党的工作是战争”,句中的“战斗力”映射为目标域中党的执政能力。而且,军事上的术语也有被映射到目标域,形成了如下隐喻实现形式:[152]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153]今年还要确保全面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154]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55]目前的形势和我国科技战线的任务最后,战争的目标是为了取得胜利,映射到目标域,就与政治话语传播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应。[156]只要同广大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有力量、就有办法,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最后胜利。例[156]中的“战胜”和“胜利”原是军事领域内的用语,映射到战争隐喻中,与目标域中的克服困难并完成预定任务相对应。语言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是我们透过语言了解隐喻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本节在已有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将隐喻实现形式根据军事行动的特点分为如下五类。见表14:67类别隐喻实现形式(次数)总计战争的整体规划战略2323参战人员帅才1,将才1,尖兵13战斗装备、作战能力与常用战斗术语攻坚1、制高点1、堡垒1武装2,战线3,战斗力210战争结果战胜3、胜利710 硕士学位论文然后,我们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试验来检验上述实现形式的显著性,找出哪种实现形式与“军事”隐喻最为相关,即“军事”隐喻易选择哪个类型作为自己的语言实现形式。检验结果如下:表15:“军事”隐喻卡方试验的检验结果根据表15中卡方试验的结果(卡方值=18.174,自由度=3,P<0.01),即不同类别的“军事”隐喻实现形式的实现机率在0.01的水平线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第一类实现形式与整个“军事”隐喻最为相关,即“军事”隐喻最有可能通过该类语言形式来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军事”隐喻的映射结构,见表16:表13:“军事”隐喻的映射结构4.3.5.2“军事”隐喻的认知基础及使用特点从原始社会开始,战争就一直与人类相伴,“由此与战争相关联的概念隐喻成为人类生活与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战争的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共性,即所有的战争隐喻都与原始的战争场面相联系。但与此同时,这一概念早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战争,已被引申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68类别观测值期望值剩余值战争的整体规划2311.511.5战争的主体311.5-8.5战斗装备、作战力及常用战斗术语1011.5-1.5战争结果1011.5-1.5卡方值:18.174自由度:3Asymp.Sig.:.000源域目标域战争布局相关发展活动中的起到决定性的策略战争中担负不同作战任务的人员相关领域中具有不同职责分工的人装备与战斗力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战争结果目标活动的结果“ 硕士学位论文73因此,政治话语传播者的讲话中蕴含大量的概念隐喻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所处的社会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性肯定会有所差别,汉语政治话语中所体现的战争隐喻无论在形成的原因还是使用特点上都有独到之处。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大大强化了人们思维中的斗争意识。人们习惯于把所谓的政治斗争视为战争,强调对待阶级异己分子就如同对待战场上的敌人那样残酷无情。这一时期的军事隐喻相当泛滥,战争意识充斥着每个人的头脑,于是以战争域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斗争意识在人们的思维中虽成弱化趋势,但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各种具有紧迫性或对抗性的工作视为战争。从意识形态上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一个阶级的统治,“暴力革命”一直是马列主义的精髓。在中国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早已深入人心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语用习惯,是战争隐喻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表14和15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与“战略”相关的隐喻形式在整个隐喻实现形式中占据主要地位,即政治话语传播者习惯于使用战争布局类的隐喻实现形式来映射各项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策略,同时与战术相关的各种微观军事术语的使用频率则相对较少。这表明当代中国政治家在处理各项工作时善于从全局下手,实施宏观调控,即所谓的“抓大放小”,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过度干涉具体的工作,从而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更加充满活力。73苏立昌,常洪岭:从“战争”概念隐喻看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69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结论5.1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价值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有关隐喻的本质特征及运作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以莱考夫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把相关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政治话语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种政治隐喻模式的提出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即人们的政治思维部分是通过认知隐喻实现的。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到上述研究是以英语作为载体的,尚缺乏对英语以外语言的系统研究。根据认知隐喻的理论,人类的身体经验会受到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不同的社会文化也蕴含着不完全相同的隐喻系统。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该假设的基础上去研究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研究表明,当代汉语政治话语中主要存在十种概念隐喻,其中“旅程”隐喻出现的频率为最高,其次为“有机体”隐喻、“亲邻”隐喻、“水流”隐喻和“军事”隐喻。随后作者对前五种实现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的映射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解释概念隐喻是如何一步步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借助SPSS软件分析出该类隐喻与哪种隐喻实现形式最为相关。本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还对隐藏在概念隐喻背后的认知基础及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汉语典型政治话语语料的定量定性分析,我们确认了汉语政治语篇中主要概念隐喻及其映射过程与实现方式,从更大的范围内认定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性和解释力,进一步论证了隐喻是认知和思维的体现这一观点。第二,本文不仅对汉语政治话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而且还对隐藏在部分概念隐喻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思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家庭”隐喻为例,作者探究了“家庭”隐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因素,并将其与西方政治话语中的“家庭”隐喻作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该项研究恰好印证了我们前面所作的假设,即不同文化系统的概念隐喻所蕴含的认知思维是有差别的。70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本文的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比如,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向留学生讲述汉语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使用特点,可以使外国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把握汉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此外,该项研究也对汉外对比、跨文化翻译与交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5.2本文的局限由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的局限,本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政治语篇具有时效性,不同时期的政治话语会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中所蕴含的概念隐喻的类型和隐喻实现形式的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文所使用的语料的时间局限在2006年4月到2007年3月,而未能选择最新的政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此外,政治话语包括政治新闻、政治评论和讲演等多种题材形式,在不同的题材形式中隐喻的使用情况肯定有所变化。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在讲话和报告的范围内,未能对各种类型的政治话语做全面系统的研究。(2)在隐喻的认定过程中难免受到个人主观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在个别语料的取舍上会存在争议。(3)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文并没有选取英文语料库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旅程”隐喻为例,该类型的隐喻模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如果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英汉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现。总之,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本文肯定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之处。我真心希望各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71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Aristotle,RetoricandPoetics.NewYork:TheModernLibrary,1954.[2]Black,M.ModelsandMetaphor:StudiesinLanguageandPhilosophy,Ithaca,NY:CornellUniversityPress,1972.[3]Boll,M.Powerandsociety.Cambridge:PolicyPress.1987.[4]Coulson,S&Oakley,T.BlendingBasics.CongnitiveLinguistics(11-34).2000.[5]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Press.Cambridge:PolityPress.1992.[6]Fairclough,G.CriticalAnalyticalDiscourse,London:Longman,1995.[7]Fairclough,G..MediaDiscourse.London:EdwardArnold,1995.[8]Fauconnier,G&Turner,M.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CognitiveScience,1998.[9]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London:EdwardArnold,1978.[10]Holman,H.AHandbooktoLiterature[M](rev.).NewYork:TheOdysseyPress,Inc.1960.281[11]Jeffery,MandAlbert,N.K.Metaphor:ImplicationsandApplications.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ionsPublishers,1996.[12]John,P.N.ReasoningWithoutLogic.London:AcademicPressINC.13-47.1986.[1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14]Lakoff&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15]Lakoff,G.Metaphor,MoralityandPolitics.GraduateFacultyofthe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Journal,1990.[16]Lakoff,G.MetaphorandWar:TheMetaphorSystemUsedtoJustifyWarintheGulf.www.alternet.org.1991-01-30.[17]Lakoff,G1993.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inOrtony,Aetal72 硕士学位论文(ed.),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202-251.[18]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ChallengetoWesternSociety.NewYork:BasicBooks.1999.[19]Lakoff,G.MoralPolitics:HowLiberalsAndConservativesThink.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2.[20]Lakoff,G.“MetaphorandWarAgain”[J].GraduateFacultyoftheNewSchoolforSocialResearchJournal2003,(1).[21]Miller,G..A.“ImagesandModels,SimilesandMetaphors”.MetaphorandThought(C)(2ndedi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22]Orwell,G.“PoliticsandtheEnglishLanguage”[A].InsidetheWhaleandOtherEssays.Harmondsworth:Penguin,1962.[23]Peccei,J.S.&Jones.J&Thomas,Language,SocietyandPower.AnIntroduction-20dedition[M].London:Routledge,2004.[24]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hetoric.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36.[25]Searl,J.Expressionand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26]Steen,G.UnderstandingMetaphorinliterature.Anempiricalapproach.London,Longman,1994.[27]Ungerer,F&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ngnitiveLinguistics.London:AddisonWesleyLongmanLimited.1996.[28]陈道明,隐喻思维方式初探——从莱可夫网上公开信谈起》,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3月。[2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0]陈骙,《文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1]冯广义,《汉语比喻研究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2]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4]黄敏,隐喻与政治:<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99—2004)隐喻框架之考察》,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73《《 硕士学位论文[3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第4期[36]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37]凌德祥,《语言与语言科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8]凌德祥,《走向世界的汉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39]苏晓军,《概念隐喻理论的认知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40]孙厌舒,《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4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42]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外国语》,1996年第2期。[43]束金星,隐喻与政治——“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喻思维透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44]谭永祥,“关于比喻的几个理论问题——从《修辞学发凡》谈起,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5]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外国语》,2001年第3期。[46]汪少华,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6月。[47]汪少华,《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48]王勤玲,《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5年第1期。[49]武建国谢洪,《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现代外语》,2004年11月。[50]肖灵,《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5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52]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台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年。[53]袁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54]袁晖,《比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5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74《《 硕士学位论文[5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57]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3期。[58]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75 硕士学位论文致谢时间飞逝,转眼间近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此时的校园一如往昔,充满着欢声笑语和生机盎然的气息,但想到马上要离开这美丽的交大,我此时的心头却有一股酸楚的感觉。回顾荏苒而逝的岁月,真是感慨颇多。论文完稿之际,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凌德祥先生。凌先生既是指引我步入知识殿堂的严师,也是生活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三年来,您的博学和睿智使我受益良多。无论是聆听您的教诲还是拜读您的著作,总为您高屋建瓴的学术知识所折服,也总为您正直高尚的情操所感动。论文从选题、修改到定稿,都离不开您悉心的教育和指导。如果自己能够在论文中偶有点滴成就,将首先归功于先生。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我的各位任课老师也在学习研究中给与我无私的帮助,在这里我要对他们说一声“谢谢你们”。他们是王志刚先生、李柏令先生、胡建军先生、郭曙纶先生、庄来来先生、宋春阳先生。除此以外,我还要对关心和支持我的各位同学、朋友表示谢意。最后,向各位在百忙之中参加论文答辩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2008年元月7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