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89880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干扰素α-2a和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干扰素α-2a和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关键词】干扰素α-2a 西咪替丁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为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2004年9月~2005年11月小儿腹泻流行期间,用干扰素和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30例并与病毒唑比较,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腹泻流行期间,凡急性腹泻患儿,大便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臭味,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呕吐、轻微腹痛、微咳等症状;有轻至中度脱水的体征;血白细胞为(7.0~12
2、)×109/L,大便常规无特异性改变,镜下可见脂肪球,少数病例可见少量白细胞(<5/HP);粪便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ELISA法)阳性,大便培养均为阴性。符合上述条件者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的年龄和治疗前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诊断标准按1993年10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修订版)》诊断标准,入选患儿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为阳性。1.3治疗方法在常规补液、纠酸、微生态等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6万u/(kg·d),肌肉注射,每日1次
3、,连续3天,西咪替丁10~15mg/(kg·d),加入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加入葡萄糖静滴每天1次,连续3天。1.4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第2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标准:(1)治愈:经治疗后24~48h,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2)有效:经治疗后48~72h,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大便性状比以前改善,水分明显减少;(3)无效:经治疗72h,临床症状几乎无改变或加重,大便性状、次数无明显好转。1.5统计学方法两组患儿由专人统计
4、退热时间和止泻时间,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2.1治疗后两组退热、止泻时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和止泻时间32.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2两组疗效比较2.3不良反应比较干扰素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病毒唑组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3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估计全世界约有40%的感染性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因其发病高峰在秋冬季,因此也称秋季
5、腹泻[1]。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小肠上部的上皮细胞,直接引起肠上皮的损害。病毒颗粒黏附于上皮绒毛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破坏细胞,使之脱落,脱落的上皮绒毛细胞被隐窝底部的细胞逐渐上移至绒毛顶部后取代。由于具有吸收功能的绒毛细胞被来自于隐窝底部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所代替,结果导致水电解质的分泌增加而吸收减少,因而发生腹泻。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经口服补液、继续饮食、肠道黏膜保护剂与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等的使用,病死率已经大大降低。但病程仍较长,恢复缓慢,影响了婴幼儿健康成长。早期清除肠道内病毒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病
6、毒唑应用于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因治疗,疗效也不理想,并有消化道及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2]。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干扰素系统呈高激活状态,感染早期即有诱因,恢复期达高峰[3]。加用外源性干扰素可抑制病毒,迅速提高患儿免疫能力,又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大量产生干扰素。因而干扰素可用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抗病毒作用[4,5]。其作用机制为:(1)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活化核内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的抗病毒蛋白促进病毒mRNA降解,并阻止病毒mRNA翻译,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2)提高受病毒感染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向细
7、胞毒淋巴细胞提呈抗原,引起靶细胞的溶解。(3)促进细胞毒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对病毒的杀伤、吞噬能力。(4)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西咪替丁为组胺H2-受体阻断剂,推测其机制为作用于病毒代谢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干扰病毒核苷酸的合成和(或)病毒复制,抑制或杀灭病毒。本组临床观察通过与病毒唑组比较,显示了干扰素与西咪替丁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可明显缩短患儿发热、呕吐、腹泻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关于干扰素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观察已经有报道[6,7],通过与不同的对照组比较,均显示了较好的
8、疗效,与笔者的结论是一致的。故干扰素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在临床上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94-1295.2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