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

ID:17482757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9-02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_第1页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_第2页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_第3页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DSA脑动脉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分析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及检查方法。结果颅内动脉瘤单发病灶者33例,多发病灶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其中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

2、动脉瘤。结论DSA脑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目前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减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瘤样扩张,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病死率可高达25%~60%[1],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对可疑动脉瘤患者都应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2年9月~2008年3月期间对大量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笔者收集其中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38例的临床资料

3、,现就其大小、形态、部位、临床表现及DSA影像学诊断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17~68岁,平均48岁。29例(11男18女)患者临床上仅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9例(5男4女)患者除上述症状外,临床上还表现为全头痛、运动障碍、畏光、失语、烦躁不安、意识丧失等症状,清醒后有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38例患者在脑血管造影术前均经MRI检查或CT扫描检查,其中29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病例被临床拟诊为颅内动脉瘤可疑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  1.2检查方法  全脑

4、血管DSA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POLYDOROS100型血管造影机,在患者无脑血管造影禁忌证的情况下,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采用Seldinger′4s法于局麻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在麻醉医师的协助下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对不能配合或不能维持足够的血氧饱和度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经皮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在电视监视下,经股动脉入路插入4F猎人头导管分别实现超选择性插管行左右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前循环脑动脉进行正侧位及斜位造影,后循环脑动脉进行汤氏位、侧位及斜位造影,能够充分了解动脉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和是否有血管解剖变异,必要时行同侧或对侧的颈动脉压迫

5、试验进行造影,以判断前交通和后交通动脉的供血代偿情况。造影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颈内动脉造影采用流速为5ml/s,总量10ml,椎动脉造影采用流速为3ml/s,总量7ml,压力均为150kPa,每秒2帧进行同步造影,采集清晰的血管数字减影图像。  2结果  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8例,其中单发病灶者33例,占86.84%,多发病灶者5例,占13.16%。发生于Willis环前部分的患者31例,占81.58%,其中颈内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4例,前交通动脉10例。发生于脑动脉远侧分支患者5例,占13.16%,其中大脑前动脉远侧分支2例,大脑中动脉远侧分支2例和大脑

6、后动脉远侧分支1例。发生于Willis环后半部分的患者2例,占5.26%,其中椎基底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分支1例。按动脉瘤大小分:小型9例,中型17例,大型10例,巨大型2例;按动脉瘤形状分:囊形动脉瘤26例,梭形动脉瘤12例。全组病例中经MRI检查或CT扫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9例,占全组病例的76.3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DSA检查有26例为囊形动脉瘤,3例为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瘤DSA的主要影像表现:囊形动脉瘤表现为起自动脉血管壁或动脉血管分支处的囊袋状造影剂充盈影。梭形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迂曲扩张并且无瘤颈,瘤腔内血流缓慢、紊乱。  

7、3讨论  3.1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本病病因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和脑血管后天获得性疾病的共同结果,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的,脑动脉较其他部位相同管径的动脉壁薄,脑动脉中层、外层较薄且缺少弹力纤维,在通过蛛网膜下腔时没有周围组织支撑,脑血流量大,约占全身的20%[2],因此,脑动脉比其他部位动脉承受的冲击力大得多,上述因素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潜在主要原因或病理基础。大多数学者认为[3]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与如下因素有关,①动脉粥样硬化:由于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年龄等原因,脑动脉壁发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