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48567
大小:1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31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深思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深思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深思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能力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从结合多年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经验,高职教育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分析入手,针对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倡议。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综合素质:A1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1.1正确评价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1.1.1认识误区虽然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公众看来,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不得不选
2、择职业院校学习。另一方面,伴随着生源缩减,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即便一降再降,部分院校仍然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在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眼中,分数低的学生没有目标与追求、自卑、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不高、品德不好、自律性差、眼高手低、心理脆弱等等,总而言之,没法教,将教学质量低下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加之,招生困难,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丧失信心,消极怠工与怨天尤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1.1.2端正认识、坚定信心实践证明,分数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应试教育下“差生”的“再现知识”能力可能不如别人,但是在动手和创造实践能力上远远高于他人,他们的求
3、异思维与动手能力强于那些善于应试教育的“优等生”。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完全符合这类学生思维与能力特性,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尤其需要这些基础条件。另外,一方面,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伟大而卓绝的事业,我们应该为通过共同的艰辛努力将公众眼中的差生培养成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1.2高职教育功能的科学定位抛开学生这个主体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源。陶行知曾经警告过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
4、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毋庸置疑,高职院校要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和平台,让那些备受冷落和诟病、自卑的学生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第一,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与才能,树立信心;第二,指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把市场需求、个人兴趣、人生追求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科学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是具有“职业性、实践性、高等性”特点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中职教育,也有别于企业培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姜大源教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
5、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般只需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仅仅以一线熟练操作工种和基层办事员为培养目标实施“工具化”教育是错误的,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扼杀。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1用人单位要求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多年企业合作经验,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较为欠缺的方面有:抗挫折力、抗压力和吃苦耐劳;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理由的能力;社会活动、人际关系能力等。除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外,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外的能力与素质。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综合
6、、健康的人格素质,分别表现为:(1)深悟合作才能共赢的内涵,具备诚实守信的个人品德;(2)坚守义利兼顾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品质;(3)长于敬业乐群的工作风格,善于人际交往的个人魅力;(4)工于精打细算的思维习惯,敢于尝试风险的魄力和勇气;(5)永葆思想活跃的青春和朝气,敏于抢抓机遇的触觉和意识;(6)既有活泼发散思维的超脱,又有沉着理性思维的稳重。2.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满足生产、流通、服务类企业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具有
7、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扎实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规划与决策、要素管理与流程制约能力、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比较而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资源配置、流程设计与制约、规划与决策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脱离经济社会实际的纸上谈兵式培养模式实质上是知识的拷贝、重复机械化的训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
8、观能动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无从谈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定选择,课堂延伸进社会,社会内化入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仿真模拟与真岗实操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短期项目实训与长期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