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艾滋病误诊为肺部感染3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艾滋病误诊为肺部感染3例临床分析【关键词】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诊断误诊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基本特征是CD4T淋巴细胞的耗竭,导致一系列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可引起多系统的病变,且由于缺乏特异性体征,患者多以各种并发症就诊,而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警惕性不高,极易误诊。2007年6月~7月收治外院误诊的3例艾滋病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4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发热半年”入院。该患者外院一直按肺炎治疗,病情无好转,且有加重趋势,体重逐渐减轻约5kg。既往有10+年静脉注射毒品史。查体:慢性重病容,体形消瘦,舌
2、苔及口腔见较多黏膜白斑覆盖,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其余查体无特殊。胸片:以肺门为中心蝶样阴影;血常规(R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轻度贫血;血沉(ESR)85mm/h。免疫学检查:CD4+细胞绝对计数:42个/μl,CD8+细胞绝对计数172个/μl,CD3+细胞绝对计数385个/μl,CD4+/CD8+为0.25;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例2女,34岁,因“气促2+月,发热10+d”入院。患者在外院按肺炎治疗病情无好转,且进行性加重。否认输血史、吸毒史,其丈夫有多次献血史。查体:急性重病容,呼吸急促,颜面及口唇、甲床发绀,双下肺少许细湿啰音,其
3、余无特殊。胸部CT双肺弥漫性病变;血R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轻度贫血;ESR88mm/h;免疫学检查:CD4+细胞绝对计数45个/μl,CD8+细胞绝对计数224个/μl,CD3+细胞绝对计数534个/μl,CD4+/CD8+为0.2;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例3女,27岁,因“反复腹泻半年,发热气促1+月,加重10d”入院。腹泻10+次/d,稀水样便,曾作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重度胆汁返流,真菌性食道炎可疑,经治疗无明显好转。1+月前出现发热气促,体温37~38℃,伴畏寒、寒颤。自服中药无好转,10d来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外院诊断为:肠炎、双肺感染(真菌
4、)、结核,并予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无效。病后体重减轻约10kg,否认输血史及吸毒史,其丈夫有冶游史。查体:慢性重病容,消瘦明显,口唇发绀,咽喉壁可见少许黏膜白斑,右下肺呼吸音稍低,其余查体无特殊。胸部CT:双肺多发渗出性病变,以肺间质受累为主;血R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轻度贫血;大便找到霉菌孢子;ESR87mm/h;免疫学检查:CD4+细胞绝对计数12个/μl,CD8+细胞绝对计数230个/μl,CD3+细胞绝对计数395个/μl,CD4+/CD8+为0.05;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转入定点医院进一步作确诊试验阳性。2讨论2艾滋病(AIDS)是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传染病[1],临床
5、表现十分多样化,包括机会性感染,容易出现误诊[2],近年来关于艾滋病误诊为各个系统疾病的报道较多。付敏[3]报道肝硬化合并艾滋病首诊误诊12例,李朝晖等[4]报道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癌变1例,朱泽文等[5]误诊为恶性淋巴瘤3例,梁辉等[6]报道误诊14例,误诊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霉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真菌性脑炎、肝硬化及霉菌性肠炎等。本组3例患者均为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很容易误诊为肺炎、结核等。例3还表现为长期的腹泻,易误诊为一般肠道炎症性疾病。例1、3均继发有口腔感染,体重均明显减轻,3例均对常规抗感染治疗疗效较差。研究证实,
6、艾滋病病毒可经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经询问病史,3例均存在艾滋病的常见传播途径。3例患者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1)部分基层医院没有开展艾滋病的检测项目,医生对AIDS病情的认识不足;(2)接诊医生对病人病史询问不仔细,未询问有无吸毒史、献血输血史及冶游史等;(3)对易感冒、有消瘦、反复腹泻、持续发热并有真菌、肺结核等感染迁延不愈,且治疗反应欠佳者警惕性不高,没有做深层次的原因探究;(4)部分患者隐瞒病史亦是误诊的原因之一。因此,当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况或其中2项以上表现时,应考虑AIDS的可能[7]: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全身淋巴结
7、肿大,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口咽念珠菌感染。可疑者需要及早作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参考文献】[1]成军,斯崇文.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127.[2]翁心华,徐肇明,王岱明.传染病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0-91.[3]付敏.肝硬化合并艾滋病首诊误诊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4):3366-3367.[4]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