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35717
大小:5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31
《二十、 上枢密韩太尉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校主备人学科语文课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课型课时2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氧气为文的做法反复朗读,体会“气”“势”过程与方法1、学生读课文,解释字、词、句2、研讨作者行文的真正目的3、体会作者干谒文章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所展示的“养气”与“为文”关系重点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难点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教学流程(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第一课时:一、导语: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同中举人,想进一步发展,就给当时的枢密使韩太尉写了一封自荐信,在信
2、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表达自己的崇敬、谦恭之情,赢得了枢密使韩太尉的好感与赏识,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封“自荐信”。解题: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二、作者及文中出现的人物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
3、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
4、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称(chèn)其气之小大十有(yòu)九年恐遂汩没(gǔmò)恣(zì)观华(huà)山嵩(sōng)苑囿(yòu)冠(guàn)天下天下之所恃(shì)四夷之所惮(dàn)且夫(fú)2、学生自读:要求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读熟课文。3、指名朗读课文。4、学生对照注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1、质疑:学生问疑不能翻
5、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或教师为问疑学生解疑。2、指名分节翻译课文。3、指导学生注意下列词语:一词多义:生: 辙生好为文生性、平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出生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拜见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同“现”然:故决然舍去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连词,但是虽: 虽无所不读虽然虽多而何为即使 北顾黄河之奔流看、望 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古今词义:党:古义:五百家为党。 邻里乡党人 今义:政党、集团。
6、向:古义:以前,先前。 向之来 今义:方向。游: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览,游泳。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写作内容。第二课时一、导语:苏辙在1057年科举考试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进士,但他写给韩琦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这封求见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他那篇应试文章所无法相比的。明确:苏辙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苏辙当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是怎样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接见这个意思的呢?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二、研读:(一)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苏辙是怎样
7、向韩太尉表达希望得到他接见这个意思的呢?(二)交流讨论结果:只要学生能大致讲出理由即可,不要求准确、全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分析问题的机会,只要能说出以下内容就说明学生已初步读懂了课文: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三)深入理解课文:1、提问:苏辙在文章开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