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ID:32670098

大小:58.8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4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_第1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_第2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_第3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_第4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上枢密韩太尉书♦盐都区教研室杨万扣【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文者气所形”“气可养而致”的主要观点,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2.学习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构思和语言艺术。3.学习作者胸怀高远、恳切求实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学习作者树立高远的志向。【教学难点】领略作者人情人理地表达求谒之意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语言艺术。【教学安排】一课时O【教学流程】同学们今年多大每龄?(十七八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苏辙,十九岁时就和他的哥哥苏轼一起考中了进±0苏辙兄弟二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经史,胸怀壮

2、志,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篇《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是苏辙中了进士之后,为求见宋代名臣韩琦所写的一封信。韩琦于仁宗嘉祐元年官拜枢密史,掌管全国军队,所以苏辙在信中称他为“枢密”。而秦汉时期的太尉一职与宋代的枢密相似,因此作者又以古称“太尉”称呼韩琦,是想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一)初步感知课文,把握主要观点。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注释,注意读准字音和语句的节奏。(2)提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或句子。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重点疑难字词。3.探讨:在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什么观点?学生讨论。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

3、:“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4.探讨:文章随后引用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想说明什么问题?一学生讨论。明确:这里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一是加强内在修养,二是增广外在阅历。(二)品读重点语段,理解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文章第二段。一要求:(1)划分本段内容的层次。(2)简要复述作者所叙述的这一段经历。明确:三个层次,分别为:“辙生十有九年矣……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

4、略冠天下……而辙也未之见焉。”2.探讨:作者叙述这一二段生平经历,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明确:这是紧承第一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文中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在上文提到的两种途径一一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这就为后文表达自己求见的意图打下了基础。3.指导学生速读文章第三、四两段。要求:归纳出作者所表达的求+见韩太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是为了能够“尽天下之大观”,达到养气的最高境界,从而“益治其文,且学为政”。(三)互文比照品读,领略精妙构思。说明:这里的“互文”指的是“互文本”,即与所学课文在内容或写作特色

5、上有相关性的诗文或材料。本课教学中具体为课文后所附的评语、教师拓展的其他干谒诗、同一课文的不同版本等。1.品读下面两首古代干谒诗。要求:(1)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歌的大意。(2)探讨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写作特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明确:两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求见之意。2.对照课文所附第一条评语。探讨:本文是一封干谒书信,本义也在求见。为什么不径直提出,却从大谈“养气为文”的见解

6、人手?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干谒信由于存在功利主义目的,往往会写得干瘪、空泛,甚至庸俗不堪。这封信既要达到求见太尉的目的,又要表现出自己不同流俗,以引起韩琦的重视。但又不能写得非常狂傲,以免引起韩琦的反感。作者苦心经营,精心构思,找到了一个求见太尉的突破口,这就是从对写文章的见解说起:作文必须“养气”;“养气”除读书外,当寻访“天下奇闻壮观”;而得见太尉“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一一这样求见太尉之意就顺理成章地表露出来了。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就像剥茧抽丝,最终达到干谒韵目'的,避免了直接求见的尴尬。这就。是课文评语所说的“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写作手法。2.探讨:“太尉

7、以才略冠天下……而辙也未之见焉”这一层的位置,课文是放在第二段末尾的,有的版本是放在第三段开头的。根据文章的主旨,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更加合理?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前一种划分将这一层安排在游历中的“于人”部分,使作者所见到的人(欧阳公)和所未见到的人(太尉)连接在一起,行文更为紧凑,相应的,求见太尉之意表达得就较为舒缓。后一种划分则是先赞美太尉,紧接着表达求见之意,使围绕太尉的内容更加集中在一起,效果是求见之意能表达得相对强烈一些。两种划分各有各的合理性,同学们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一定要学会分析,为自己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