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非瓣膜性房颤论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因素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非瓣膜性房颤论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因素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影响【中文摘要】监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AI-1和D-dimer的浓度,并观察PAI-1和D-dimer浓度随抗凝治疗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PAI-1和D-dimer水平的临床因素,探讨纤溶因素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形成中的作用及抗凝治疗早期纤溶指标浓度的变化趋势,以期能够更深入地做好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抗凝治疗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方法:选取自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来我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同时还有以下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年龄≥75岁,既往脑卒中或栓
2、塞病史、糖尿病)25例作为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并选取患有高血压疾病的窦律组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监测窦律组,房颤组患者抗凝治疗各时间点(1天、1月、2月)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实验室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窦律组及房颤组患者抗凝治疗各时间点(1天、7天、1月、2月)PAI-1、D-dimer浓度和INR值。分析两组患者PAI-1和D-dimer浓度的差异、影响PAI-1和D-dimer浓度的临床因素、该指标随抗凝治疗时间的变化趋势及PAI-1、D-dimer和INR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房颤组和窦律组在实验室基线资料上
3、无差别,年龄因素在两组之间不均衡,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和PAI-1、D-dimer水平无关。房颤组PAI-1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窦律组。2.对房颤组PAI-1和D-dimer浓度随抗凝治疗时间各点(1天、7天、1月、2月)的变化值资料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I-1和D-dimer浓度在各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0.000);PAI-1浓度随抗凝治疗各时间点下降百分比分别为7%、18%、31%,D-dimer浓度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9%、34%、43%;行事后两两检验,PAI-1浓度在第1天和7天相比差异
4、性无统计学意义(P>α),余各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D-dimer浓度在各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3.分析房颤组PAI-1、D-dimer抗凝治疗各时间点的浓度和窦律组之间的差异性。PAI-1浓度在抗凝治疗7天时与窦律组相比较无差别(p>0.05),余时间点(1月、2月)均有差别(p0.05),余时间点(7天、1月)均有差别(p2.0)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0、0.038),INR≤2.0组PAI-1和D-dimer均值较高。简单相关分析发现PAI-1、D-dimer和INR之间均呈显著负
5、相关(r值分别为-0.263、-0.443;p值分别为0.010、0.000),PAI-1和D-dime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8P=0.000)6.全部患者在抗凝治疗随访期间无脑卒中和周围血管血栓并发症发生,无胃肠道不适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存在纤溶相关指标(PAI-1、D-dimer)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低纤溶状态是其高凝状态形成的重要原因。2.PAI-1和D-dimer水平是房颤患者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监测PAI-1和D-dimer的水平可早期预测其血栓的发生。3.吸烟、既往血栓栓塞、糖尿病和冠心病
6、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AI-1和D-dimer活性而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促进房颤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4.抗凝治疗可使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纤溶活性得到逐步改善,治疗1周纤溶活性即可得到明显改善,PAI-1、D-dimer分别在抗凝治疗第7天、2月时即可降至高血压窦律组患者的水平,抗凝治疗可有效快速改善房颤患者的低纤溶状态。5.随抗凝治疗密度的加强,房颤的纤溶活性可得以改善,在临床上联合INR和PAI-1或D-dimer,或联合两者可以对房颤患者高凝状态及其改善情况进行更全面的监测。【英文摘要】s:Theaimsofthestud
7、yweretoobservePAI-1andD-dimerlevelsinNVAFpatients,investigatethevariationtendencyofPAI-1andD-dimerlevesalongwiththeanticoagulanttherapy,analyzetheclinicalfactorsaffectingPAI-1andD-dimerlevels,andexplicittheroleoffibrinolysissystemintheformationofhypercoagulablestatewithNVA
8、Fpatients,Weanticipatedthisresearchmayprovidefurtherstudyinscreeninghighriskpopulation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