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16474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计数误差原因分析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计数误差原因分析及对策【关键词】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误差;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误差;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球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然而仪器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检测结果与实际临床不符,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很大困难,也使检验医师不敢冒然报告。为此,我参考了一些资料,对误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总结如下。 1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1.1由于标本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不足,或混匀不充分
2、,致使标本产生凝血,血小板凝集。解决方法:加适量的抗凝剂,重新采血,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1.2天气寒冷,由于室温低,产生蛋白沉淀小块,这时仪器直方图血小板右边曲线下不来。解决方法:37℃加温,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1.3标本红细胞溶解不彻底见于肝病、异常血红蛋白症、高脂血症、红细胞膜变化而无法完全溶血(肝硬化)等患者,这时仪器直方图左边淋巴峰抬高。解决方法:标本二倍稀释,离心后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记得结果要乘以稀释倍数。 1.4标本出现幼红细胞见
3、于新生儿、脐带血、溶血性贫血等,这时直方图淋巴峰双峰。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1.5标本出现大型血小板见于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等,由于疾病,这些患者的老中青血小板同时释放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2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2.1寒冷性白细胞凝集解决方法:37℃加温,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2.2非寒冷性白细胞凝集这时直方图右边出现小山峰,涂片有凝集。解决方法:37℃加温或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充分混匀标本后重新检测。 3红细胞计数假性增高,一般系人为因素,不存在真正原因3 标本久置后未充分混匀,
4、底部吸样。解决方法:充分混匀可避免。人体大量脱水,使血液浓缩,此时另一个参数红细胞压积会升高。解决方法:脱水纠正后重新采集标本检测。 4红细胞计数假性降低 红细胞凝集,这时MCV值很大,镜下有凝集小块。解决方法:37℃水浴孵5min[1],轻轻混匀,再检测。 5血红蛋白假性增高 5.1乳糜标本由于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解决方法:等量生理盐水兑换血浆。 5.2白细胞异常增高当大于100.0×109个/L时[2],由于白细胞过高,溶液浑浊,引起吸光度增加,造成Hb结果假性增高。解决方
5、法:用HiCN分光光度法测定Hb,比色前要高速离心取上清液比色。 6MCV假性增高 6.1高血糖、高氮质血症、高能量输液,钻入红细胞内后肿大。解决方法:离心比积测定,二倍稀释后5min再测定。 6.2小淋巴细胞大量出现,被当作红细胞。 6.3红细胞凝集,MCV值升高,红细胞计数降低。 6.4红细胞长时间放置产生球状化。 7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 7.1标本原因标本中存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细胞碎片、冷凝集素引起细胞凝集等。小细胞是引起血小板计数结果产生误差的常见原因,现代化血细胞计数仪可采用自动设置浮标界限
6、方法进行排除。对于冷凝集素引起的干扰,可以37℃水浴孵5min后重新上机检测。 7.2仪器在安装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接头松动、地线安装不好,对血小板均产生干扰,特别是地线连接出了问题,血小板基数可达150×109个/L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查清原因,清洗调整仪器,装好地线,使血小板的基数为0,或手工复查后方可发报告,避免错误报告产生。 7.3试剂不合格(如沉淀很多)不配套试剂,均可引起错误结果的出现。解决办法就是更换合格试剂。 8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3 8.1采血后不能及时测定是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目
7、前大部分血常规均用自动血球仪测定,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标本久置,这样会因血小板离体时间太长,发生变形、自溶、体积变小,太小的血小板,机器也会漏过,致使计数减少。因此采集的标本应该及时检测。 8.2静脉采血必须一针见血,顺利采到标本,且与抗凝剂迅速摇匀,否则血小板体积小,离开血管后易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及组织(也会粘附于玻璃等部位),并相互聚集,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解决方法:重新采血,及时检测。 8.3巨大血小板现象解决方法:手工计数。 8.4抗凝剂有时也会影响血小板计数如EDTA可引起非特异性血小板凝集,使血小板计数
8、减少。换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可消除干扰。 9讨论 总之,引起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结果产生误差的原因很多。在日常分析中,我们应随时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及时清洗,定期保养、校正,积极参加质控工作,碰到异常结果、直方图,应做显微镜检查,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手段排除错误,确认无误后方能发出报告[3]。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多了解患者的病情,用不同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