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原因不明发热106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因不明发热106例临床分析作者:刘神幼,周天玖,徐美荣【关键词】发热 发热时间超过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之为原因不明发热(FUO)[1]。FUO是内科常见的疑难杂症。我科对在2003年12月~2006年5月收住的106例FUO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2003年12月~2006年5月期间,选择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7岁,平均(51.6±20.4)岁,超过65岁者2
2、2例。热程虽超过3周,但系统症状明确、易于识别及长期低热病例均不包括在内。发病前有明确的免疫功能缺陷病史和医院内感染病例不包括在内。 1.2方法发热时间超过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详细回顾性分析疾病诊断及有关的临床资料,确定病因诊断。 2结果 有89例(84.0%)最终明确诊断。其中感染性疾病41例,占确诊病例的46.1%,占总例数的38.7%,仍是原因不明发热的最常见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29例,占确诊病例的32.6%;肿瘤性疾病16例,占确诊病例的18.0%;药物热
3、3例,占3.4%;未明确诊断的17例。需要指出的是,在未明确诊断的17例患者中,7例因就诊期间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或自动出院,住院期间临床诊断为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但无典型病理证据;5例病情缓解出院观察;5例因经济原因回当地检查。 4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52.7±21.1)岁,男23例,年龄(50.7±19.4)岁;女18例,年龄(54.2±24.5)岁。男性患者人数多于女性,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中22例为细菌感染,占53.7%,以沙门菌感染(其中伤寒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占有较大比重(见表1)。局部感染者
4、症状多不典型,以老年人为多,如3例尿路感染均为老年患者,发病以间歇性发热或不规则热为主,无尿路感染刺激症状。病毒性感染以血常规表现、影像学和血清学依据及抗生素治疗无效而病程自限,经随访后确诊。 表14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因分析(略) 29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年龄15~87岁,平均(46.6±318.8)岁,男13例,年龄(50.6±23.4)岁;女16例,年龄(45.6±16.8)岁。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分化结缔组织是重要病因(见表2)。 表229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
5、因分析(略) 16例肿瘤患者年龄22~77岁,平均(53.7±15.7)岁。男11例,年龄(55.3±13.4)岁,女5例,年龄(51.2±23.7)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在肿瘤性疾病中,淋巴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占了很大比例,尤以淋巴瘤为主(见表3)。 表316例肿瘤患者的病因分析(略) 3讨论 对于一个FUO患者,根据已有的FUO病因分类来考虑患者的可能病因是很有必要的。在本组病例诊断明确的病因中,感染性疾病占46.1%,可以说,对于FUO的病因诊断而言,仍应首先考虑常见病的不典型表现[2]。本分析中可以看到确
6、诊率84.0%,较国内有关报道为低[3,4],与国外报道亦相似[5]。肿瘤性疾病以淋巴、血液系统肿瘤占多数。在剩余的非淋巴血液系统肿瘤中可以看到,原发部位不明转移癌(CUPS)也成为重要原因,即在诊断过程中,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靠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但原发肿瘤灶却没有发现。据统计,CUPS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10%[6]。 本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占FUO最终明确诊断病因的96.6%,其中感染性疾病的比例低于非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戴自英,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
7、生出版社,2001,739-748. 2ArnowPM,FlahertyJP.Feverofunknownorigin.Lancet,1997,350:575-580. 3尹有宽,徐彬彬.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上海医学,2000,23:112-113. 4秦树林,刘晓清,王爱霞.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98,37:605-607. 5SaltogluN,TasovaY,MidikliD.FeverofunknownorigininTurkey:evalutionof87casesduringa
8、nineyearperiodofstudy.JInfect,2004,48:81-85.3 6MacdonaldAG,NicolsonMC,SamuelLM,etal.AphaseⅡstudyofmitomyc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