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

ID:17382624

大小:4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30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_第1页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_第2页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_第3页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_第4页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茨沟小学姚欣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学习精神,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一)、独立参与是学生的自信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信倾向是特别突出的。在教学实践中,每讲一个单元,教师都要围绕该单元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提纲,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预习。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学习内容中,结果,不仅可以初步扫除学习中的障碍,还会在自我获得知识的愉悦中,主动地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理解课题、进行运算,领悟技巧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沉得越深,其收获就越大,参与意识就越强。反过来参与意识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挖掘也就更深了。(二)、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学习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事实上学生的疑难也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即可据此因势利导,自控教学。(三)、价值问题是学生参与的动力有价值的问题能引人深思,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将知识点合理分量,并设计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用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往往一个恰到好处的设问,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 的效果。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当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产生了参与激情,课堂上各抒己见,知无不言,既活跃了气氛,学生相互之间又得到了启发、交流,还使得问题在热烈的气氛中得到圆满深刻的解决。(四)、注重参与的全民性在整体教学中,因为个体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参与的参差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决不能顾此失彼。注意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在课堂上组织大大小小的讨论,有四人小组的,有同桌的。有时为了照顾那些不善言语的同学参与教学活动,就采用板书参与的方式,这样,全班就不会产生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并都能在参与中感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茨沟小学姚欣鑫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举动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提出矛盾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 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大小的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公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卖2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十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2、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通俗化、形象化。数学知识原本就是很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想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3、利用思辩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有时学生学习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4、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二、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要精通两门学科知识,了解多门学科知识。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体现了知识多元化,教师要意识到数学与各科间的联系,并渗透于教学过程。那么,数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呢?1、 数学与思想品德的联系。如,应用题:“5年级参加植树活动,男生共植32棵,女生共植30棵,5年级共植树多少棵?”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如何解题,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当然效果不外显,但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2、数学与语文的联系。学生对数学题的审题就是用语文中的文字理解来完成的;数学教学中对“三角形”“平行线”等的理解可以通过语文中对生字词的理解进行教学辅助。当然,对“三角形”“平行线”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对“角”“平行”等字词的认识。3、数学与音乐的联系。小学生喜欢音乐是公认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数学中枯燥无味的知识音乐化,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如:“乘法口诀教学”。教师可以把口诀编成儿歌教学生唱,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接受知识,又能陶冶美的情操,何乐而不为? 关于小学应用题的思考与探索茨沟小学姚欣鑫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它的解法。有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学过的就不加思索地做出来,如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怎么样去想。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是理解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读题必须认真,仔细。要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解不出题或解错题的情况,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二、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地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换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所以从应用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理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已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都要认真说理,也要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学校买来粉笔5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个别学生抓住了“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能用减法解答。又如“李师傅要做72个零件,已经做了8个,再做多少个可以全部做完?”因为那段时间常做除法,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见到72和8,马上列出72÷8的式子。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知道错了,我接着让学生说,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样变,才能用除法解答呢?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其次要重视简单应用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应用题由两个已知条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才能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同时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合应用题做好准备。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答应用题的思考线索,只要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例如:(1)、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用了5小时才能到达。甲、地到乙地一共有多少千米?(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60千米,2/5小时能行多少千米?(3)、某工程队修一条10千米长的公路,已经修了2/5,已经修了多少千米?(4)、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200米,第二天修了300米,两天共修了总长的5/24。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这四道题看似很简单,但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1)、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 、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2)、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3)、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已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能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找准单位“1”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我们在开始教应用题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定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总之,从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应用题的教学。  浅谈在农村数学教育中如何发展新课程茨沟小学姚欣鑫  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的加速变化,昭示着未来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随即,教育改革像夏天疯长的野草一样,蔓延全世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基础教育也实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新课程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发芽在每一所学校里,滋生在每一位教师的头脑中。全国各省各市纷纷组织学习新课程理念,安排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推行应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可是,在硬件软件设施都较薄弱的农村,我们如何发展新课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一、教学内容走向生活,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人总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不等同于教育,但教育离不开生活,倘若离开生活谈教育,那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要溶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1、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让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所以,教学必须与儿童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 时,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收集自家每天使用的塑料袋个数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进行道德、环保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学会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2、教学内容由单一化学科向综合化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科内容,应不施时机地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具有互相联系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能单纯地对起其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教学,还要联系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圆的作用,思考如“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的?”“圆还将被怎样应用?”等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验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是开放生成的过程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三大基本走向。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作到:1、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技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3、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从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经验出发,创设愉快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3、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独特体验方式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健全人格。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时,利用生活问题如:一箱健力宝24瓶,18箱健力宝共有多少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以往对数学学习评价,都以笔试为只要方式,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新课程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评,让家长和校领导参与评价过程。2、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特点,教师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成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程的发展和实施,有待于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不停探索……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茨沟小学姚欣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学习精神,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在充分参与中获取知识,主动发展。(一)、独立参与是学生的自信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参与学习活动的自信倾向是特别突出的。在教学实践中,每讲一个单元,教师都要围绕该单元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提纲,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预习。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沉浸到学习内容中,结果,不仅可以初步扫除学习中的障碍,还会在自我获得知识的愉悦中,主动地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理解课题、进行运算,领悟技巧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沉得越深,其收获就越大,参与意识就越强。反过来参与意识强了,对学习内容的挖掘也就更深了。(二)、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学生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课堂上急于找到自己学习碰到疑难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其参与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事实上学生的疑难也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即可据此因势利导,自控教学。(三)、价值问题是学生参与的动力有价值的问题能引人深思,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将知识点合理分量,并设计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用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往往一个恰到好处的设问,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香” 的效果。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当听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于是产生了参与激情,课堂上各抒己见,知无不言,既活跃了气氛,学生相互之间又得到了启发、交流,还使得问题在热烈的气氛中得到圆满深刻的解决。(四)、注重参与的全民性在整体教学中,因为个体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参与的参差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决不能顾此失彼。注意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如在课堂上组织大大小小的讨论,有四人小组的,有同桌的。有时为了照顾那些不善言语的同学参与教学活动,就采用板书参与的方式,这样,全班就不会产生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并都能在参与中感到成功的快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