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267110
大小:20.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29
《关于爱的作文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爱的作文教学设计 关于爱的作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具体事例表达父母的爱;写作时要言之有序,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父母之爱。 1、教师导语:父母的爱犹职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秋天的雨露一样甘甜。在他们的呵护下,我们渐渐长大,同学们想一想,近段我们学的哪首古诗可以体现这种无私的爱? 2、情境导入: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和父母在一起的感觉如何,心情怎样? 生: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很幸福。 生: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看电视,那画面很温馨。 生:很开心 很快乐 感动…… 3、引导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也许是饭桌
2、上一遍一遍的唠叨,也许是上学路上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也许是生病时悉心的照顾,你们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吗?那么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呢? 生:每次过生日,妈妈都会给我做好吃的。 生:爸爸每天晚上都辅导我学习。 生:我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但他们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问我的学习情况,让我注意身体。 生:我爸爸可凶,每次我做错事,他就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不过我知道那是为我好。 师:是啊,父母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的爱,那么请同学们把感受最深的,爸爸妈妈疼爱你的那件事回忆一遍。 二、述说父母之爱,引吐真情。 1、小组讨论。 师:我们这次习作的第
3、一读者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怎样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铭记着他们的爱呢? 板书课题目 感受父母的爱 小组讨论一下,把刚才回忆的事例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就怎么说,一定要是真话。 2、集体交流。 师:接下来,请把你与父母之间感受最深的事情说给同学们听听,我们一块评议。 ①说说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为什么? 生:我妈妈,因为一直都是妈妈照顾我,爸爸不在家。 生:我爸爸,他每天都接送我上学。 ②讲讲你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说出起因、经过、结果。 生:记得有一次过马路的时候,由于贪玩,没注意一辆车正向我驶来,妈妈一把搂住我,一起摔倒在了路边,这
4、件事让我很感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当妈妈抱你的一刹那,你有何感觉? 生:感觉妈妈把我搂的快喘不过气,生怕我会跑了一样。 师:那你和妈妈摔倒之后,你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生:我感到害怕,抬头看到妈妈惊慌的神情,然后妈妈把我上下打量一翻,才微笑了一下,接着批评了我一顿。 师:这就是事情发生的过程,神态、语言描写都在其中。 3、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得很生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很高兴。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那无私、无价的爱,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一颗颗美丽、纯真的童心,你们长大同,懂事了。同学们,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你们最想讲的事情都想好了吗?就请同学们动笔将其写出
5、来。 三、写父母之爱。 1、习作导入 还有很多同学要讲,这样吧,请同学动笔,无拘无束,自由地写下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事或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感人事情,先请学生读习作要求。 师:体裁不限,可以以书信形式,也可以以心里话形式……,但一定要将真情实感吐露出来,事情也应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总之,“真”是本次习作重点。在写作中,要注意细节描写。 2、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读父母之爱。 1、同桌交流评析。 2、师读例文,生读自己的片断,全班共同评欣。 3、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习作一定表达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回家之后,把你们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请他
6、们提出意见,并认真修改。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老师从自己自己的生活经验,聊和儿子之间的事,这样的开头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有两个好处。一是把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细化了,学生从而明白,爱蕴含在平常的小事细节之中;二是老师讲真话说真事,蹲下身子和学生讲故事,实际上就和学生站在同意高度,让学生不畏惧老师,从而不畏惧作文做好了铺垫。 2、本次作文指导是由说到写,从简单的填空练习到说一段具体连贯的话,突出了教学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阶梯型,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3、本次作文难点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
7、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提问,将事情说具体。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 关于爱的作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