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

ID:16873938

大小:204.43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8-25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_第1页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_第2页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_第3页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_第4页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诠释的界域──从诗大序再探抒情传统的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3年9月頁1∼32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鄭毓瑜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關鍵詞:〈詩大序〉「抒情傳統」六詩 六義 引譬連類一、前言陳世驤先生首先標舉中國文學是「抒情傳統」,有別於西方以戲劇、史詩為主的文學傳統;並認為這傳統始於《詩經》,而《詩經》是一種唱文,瀰漫著個人內心自白,這種隨著音質的自我傾吐、情感流露,正與(西方)抒情詩的要義相吻1合。而陳先生的兩篇論著:〈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與〈原興:兼論中國文2學特質〉,從字源學角度探討「詩」與「志」的密切相

2、通、「興」字字形上傳達的上舉歡舞,正是針對抒情傳統的自白性與音樂性作進一步探討。明顯可見,陳世驤先生最著力在「推原」的工作上,所以比方雖然提出《詩經》出現三個「詩」字可以顯示語言藝術的獨立性的萌芽,但是很快將詩人志意的停蓄又嚮往,追溯—————————————————————本文初稿曾宣讀於二○○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之「中國文學中的時空書寫──空間與欲望小型研討會」。1見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頁31-37。2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同前註,頁

3、39-61;〈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同上書,頁219-266。-1-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二十三期3至遠古「投足」節奏之既動又止,正如「興」之為合力舉物所發出的聲音,都證明《詩經》的作品是帶著更古老的舞誦精神與自然流露的情緒,這種抒情詩的原4始典型出現在禮樂教化、美刺寓言之前。爾後的研究者,在認同「抒情」的前提下,尤其關注於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現象背後的根源)的發掘,例如高友工先生所說彼此「心境」相互感知的創作理想;蔡英俊先生提出迫於人生無常而醒覺的「自我」意識;呂正惠先生由緣情「歎逝」的主題提出「感情本體的世界觀」;而張淑香先

4、生則透過〈蘭亭集序〉,呈現抒情傳統的理論「演出」(現身說法),正是「直接從人類集體共存交感的本體意識來肯定唯情的自本自根性意5義」。其中除了高先生舉唐代律詩為例,其餘三位學者的研究則都以漢末、魏晉的詩文作為抒情傳統的典型建構或是理論完成的主要依據。從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發現,抒情傳統可以上溯遠古,可以自六朝往下發展,中間這一大段時期相形之下就受到忽略。當然漢儒針對《詩》三百極盡「法6度」性的解釋,過度急切地讓三百篇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教條,難免令人不耐;但是一併歸諸為表現「本於政治教化的社會群體的共同情志」,根本無法彰顯7「『詩三百篇

5、』中原有的情感性質以及借助自然景物以起情的表現手法」,似乎又預先設定了抒情傳統本來就「應該」是個體自我的發展過程,同時也間接認定在群體的共同意志下,容易忽略自我與外物的交感興會。而這樣的先見是否又可能8連帶影響了資料的解讀與詮釋的取向?譬如漢〈詩大序〉,其中出現所謂「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等幾段文字,是研究抒情傳統必須參考的一篇重要文獻,然而徵引者或是用來顯現詩歌創作的原動力在於「個人—————————————————————3陳世驤:〈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頁59。4陳世驤:〈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6、頁228。5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一文中對於自陳世驤先生提出「中國的抒情傳統」以相對於西方的史詩戲劇傳統,所引發學術界針對「抒情傳統」的系列研究,有精要評論,詳見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頁41-62。6詳參施淑女:〈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第10卷10期(1982年3月),頁70-107。7詳見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頁24-27。8關於〈詩大序〉的作者,眾說紛紜,可參見〔清〕紀昀等著:《欽定四庫

7、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卷15〈詩纇一·詩序二卷〉,頁321-322所錄各家說法;雖無定論,但至少可以肯定是代表漢代或漢以前對《詩》的看法。本文重點不在考證作者或確切寫作時代,而是透過文字資料的比對,尋索出〈詩大序〉所以如此論述的存在環境。-2-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9情感的激發」,或是用來解釋詩人的「個性」如何與天下人之性情相感通而同時10具有「社會性」,或是認為〈詩大序〉已把「志之所之」解釋為「情動於中」,11正可以證明「詩言志」的命題根本就是強調以「情」為主的精神活動等等;這

8、些說法,一方面太急於擺脫〈詩大序〉中明顯強調的政教效應,往往利用所謂尚未糾纏政治寓意的原始字形或是乾脆將「志」當作一個抽象的心理術語,進行普遍性的分析,以至於就抽離了每一次出現的「志」其實都應該有其前後文脈或文獻出現時代的詮釋範圍,更何況單單出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