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79932
大小: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跨语境的抒情——抒情传统理论建构的生长点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跨语境的“抒情”-论建构的生长点刍议抒情传统”理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者简介:李静,北京人学屮文系博士生,主要研宄方向为屮国当代文学。近10年来,“抒情传统”在大陆学界的影响力与日倶增,其理论建构业已成为了一项极具包容性、渗透性与生产性的学术课题。而如何界定“抒情”显然是“抒情传统”论述在建构过程中面对的首耍问题。这其中贡献最为卓著者当属王德威。王德威在《“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一文中写道:“‘抒情’不只标示一种文类风格而己,更指向一组政教论述,知识方法,感官符号,生存情境的编码方式,因此对西
2、方启蒙、浪漫主义以降的情感论述可以提供极大的对话余地。”“抒情”古已有之,但王德威在此对其做出的可谓是一种重新定义。甚至可以说,王徳威建构的“抒情”定义正是对西方浪漫主义以来的个人主义式的“抒情”话语的彻底解构。他试图将个人主义的“情”扩展至心理、政治、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维度,“情”从而被塑造为一个超级能指既包括个人情性,也包括家国情怀;既指向与观念相对应的“实情”,也指向当下的具体境况。除去被王德威高度关注的“情”,“抒”的意义也关系重大,因为“抒”这个动词意味着个体与外界交互的“姿态”与“动作”
3、,故而在生存论与存在论的意义上,“抒情”乃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行为模式。一言以蔽之,在“抒情传统”论述中,人是抒情的动物。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抒情传统”何以对于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都具有强劲的汲取能力和普遍的吸引力了,因为任何具有人文意蕴的“姿态”与“动作”在这一论述体系中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抒情”。倘若聚焦于迄今为止的“抒情传统”论述,便会发现其中有两种面貌迥异的阐释路径。其一是20世纪中期以来在北美古典文学研究界“建构”起来的“抒情传统”论述。这一“知识建构”式的“抒情传统”论述具有两个鲜明特征。首先
4、,以陈世骧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学者在中四文化比较的视野中鸟瞰中国古典文学,从而提炼出了“抒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亦即“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之说。这一论述在1970年代被北美华人学界与台湾古典文学界发扬光大,由高友工、蔡英俊、吕正惠与柯庆明等多位学者承继。在某种程度上,“抒情传统”论述已然成为了大陆以外地区关于“屮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套“主流”话语。当然,“抒情传统”论述在海外与台湾的流行绝非偶然,其间寄寓的是流散于故国之外的华人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
5、通过分析他们的具体主张,不难发现“抒情传统”论述所瞩目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华与典雅的部分,简言之,便是古典文学的“光明面”。而这正与他们的家国情怀、身份认同、文化立场与学术追求互为表里。在由陈世骧开创的“抒情传统”论述绵延半个世纪以后,王德威对“抒情传统”的别样阐释途径立下丫筚路蓝缕之功。他大胆地将原本只属于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视野引入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中。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并未将“抒情”实体化与本质化,而是将之作为一个高度能动的批评界面,从而调动起“抒情”的批判能量,借此重新思考日趋定
6、型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历史叙述。王德威的问题意识可用其专著名称《史诗吋代的抒情声音》(TheLyricalinEpicTime)來概括。他的核心关切在于考察“抒情”这一“古老”命题如何应对现代政治的考验。因此,与陈世骧以降的海外与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允者大都致力发凡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光明而”不同,王德威的这一阐释路径关注的实则是历史的“暴力面”,即20世纪中国历史中那些被压抑掉的“抒情”声音。在陈国球、王德威合编的《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宄》一书中,这两种阐释路径已经被清晰地梳理了
7、出来。如果说“抒情”乃是这一脉络的学者所享有的某种“共识面”的话,那么以“现代性”的维度再度激活这套话语则体现出王徳威的“独创性”。“抒情传统”论述的两种阐释路径皆已声名远播,但这一理论仍处于生长阶段,而且也经受着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情感价值与历史传统的挑战。尤其是王德威开辟的后一种路径,更是被纳入到了对于20世纪中国经验的深刻考量之中,因此,其理论风险也就格外引人注目。故而,“抒情传统”在未来的生长过程屮,至少还有如下儿个有待展开的思想面向。第一,两种“抒情传统”的阐释路径有“异”也有“同”,所谓“同
8、”者,便是“抒情传统”的创造,源于在“中丙文学比较”的视野中凸显中国文学特质这一基本的思维模式。因此,它的对话对象主要是西方文化与西方受众。但对于屮国文化圈N部的受众来说,单方面地强调“抒情”面向很可能会造成另外的遮蔽,而且只从“情”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也是非常不够的。譬如,“礼”与“情”的关系在“抒情传统”论述中儿乎是缺席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情”之生发与礼乐教化是彼此生成的,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