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742168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4
《关于古代社会的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古代社会的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探析 【摘要】在古代典籍中,“左”与“右”一般是成对出现的。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蕴含有所不同。这不仅预示着地位的不平等,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或尊或卑的意识。这种意识几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并且作为一种规则,在维护着社会各方面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古代社会左右尊卑文化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学术论集》202页,中华书局,1986年)这句话揭示了汉字内涵的丰富性。远在六千年前,我国的文字便已经滥觞。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
2、文化现象及观念的影响;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文化现象和观念的转变,一大批汉字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而,根据汉字的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化”是指和武力相辅相成的教化,而当今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一而足。其实,“文化”有多重性,它是一种习得行为的社会性传递,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是群体性创造和个体性创造的统一。文化的多重性渊源于汉字本身,作为表意文字,既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载体
3、,更是浓缩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等。 汉字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它们大都是成对出现,比如东与西、南与北等。同样,“左”与“右”一般也是成对出现,要么是以“左……,右……”这样的体式出现。如《周礼》第31卷《旅贲氏》:“旅贲氏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要么以“左右……”这样的体式出现,如《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春,晋秦师过周门,左右免胄而下。”甲骨文的“左”写作“”,“右”写作“”,都是象形字,分别像是从侧面看上去人的左手和右手,这是在造字之初“左”与“右”的本义。左手和右手分别位于身体的两侧,因而表示左手的“左
4、”和表示右手的“右”,又分别引为表示方向的“左”和“右”之义。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不仅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蕴含有所不同,在特定时期内,它预示着地位的不平等,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或尊或卑的意识。如古代的君王是坐北面南,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气势,而俯首称臣则是面北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在特定的适应范围内,大致有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两种情形。 一、尊左卑右 1.车之左右 我国古代乘车是以左边的位子为尊的。古代的车分民车和兵车两种。民车,古制是一车三人,御者居中,骖乘在右,尊者在左。《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
5、空着左边的位子,以让侯生上坐,这是对侯生的尊敬。我国古代的战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挥车,一种是进攻车。战车一般是三人。在指挥车上,主帅居中,以便于指挥作战,御者居左,卫士居右。在进攻车上,御者居中,左边是持弓者,右边是持矛者,都是保护战车的。 2.军队之左右 古人在军队的编制上,也以左、右冠之。《左传·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楚国当时是以左为尊的,左军的势力比右军的势力大,因而季梁建议进攻力量薄弱的右军。 3.阴阳之左右 中国的古素哲学思想中有两个对立面——阴与阳,他们贯通于万物之中,如乾为
6、阳,坤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同样,左右方位也分阳阴。《礼记·杂记》:“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左为阳,阳,吉也”,“右为阴,阴,丧所尚也”。中国本土文化中,男女亦分阳阴,因而
7、,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左、右分别与男、女结合在一起,凡男女有别,皆左为男,右为女。《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郑玄注云:“左,阳也。右,阴也。”甚至在行走的时候,男子靠左行,女子靠右行。《荀子·号令》:“男子行左,女子行右。” 4.住房之左右 以住房朝向南方来看,房屋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崇拜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有神话记载的民族必然都是太阳崇拜的民族,有许多迹象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着明显的太阳崇拜。古人每天清晨都要举行迎接日出的祭礼,殷墟卜辞中已经有对祭日的记录,如“出日”、“入日”、
8、“宾日”等,都是这类祭礼的记录。郭沫若《殷契粹编》17:“出入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