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ID:16456792

大小:668.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08-09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_第1页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_第2页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_第3页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_第4页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讲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奇观与媒体奇观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性,并借此展示权力的合法性、神秘性和威慑力;奇观制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活动,它与权力、金钱、技术资本、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影像技术使奇观不再被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而是获得了时空“脱域”的能力:影像可以被携带到世界各地展现给观众;可以被长期保存并反复使

2、用。更重要的是影像技术不是专属于帝王或贵族等特权阶层的技术,普通人也可以利用它来制造奇观。因此,影像技术的发明,使得各种奇观获得了保存和传播的机会,极大地延展了奇观的范围和影响力。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娱乐产业的需要,奇观不断与娱乐相结合,成为社会权力运行和资本增值运作过程中所倚重的工具或手段。拥有当今高超的奇观生产技术,人们便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它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消遣娱乐并制造幻想和欲望,从而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型社会经济不断升级的动力。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3、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媒体奇观是由

4、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当代奇观现象既是一个视觉经验与艺术创作的问题,也是一个利用奇观现象组织、推进政治、经济或文化活动的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媒体奇观现象的分析实际上既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分析,也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

5、的权力、技术、金钱、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我们时代中社会生活的趋势、特征及其复杂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方案。媒体奇观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即视觉经验与视觉艺术层面和社会批评理论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在媒体—社会批评领域,美国著名媒介文化和批判理论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在直接承接德波理论的基础上开辟了“媒体奇观”的研究主题,并且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连续出版了两本以媒体奇观为主题的著作。凯

6、尔纳在《媒体奇观》的中文简体字版序言中指出,他的“奇观”概念取自德波和国际情景主义组织的一些理念。不过,凯尔纳的理论和方法与德波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体上讲,我们可以将他们之间的差异视为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那些差异的一种典型的反映。德波的理论和方法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更多的相通之处,而凯尔纳的理论方法更多地受到了从罗兰·巴特的神话分析到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当代文化研究的影响。对此,凯尔纳自己对这种差异性作了详细解释,他认为自己所使用“奇观”概念与德波的理论在三个层面上存在着差异:首先,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带有鲜明的整体论色彩;而凯尔纳的

7、“奇观”概念则比较具体化的,与此相联系的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德波所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而我(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区域等具体因素的关注,以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包括新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判时采用的整体性视角,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中“奇观”与“分离”(异化)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批判,目的是寻找具有革命性的替代方案。”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