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ID:16451979

大小:3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9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1页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2页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3页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4页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儿童视角是一种“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的表达策略”①。它并不等同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别,儿童视角则是一种叙事策略,儿童文学并不都以儿童视角进行创作,比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大都采用成人视角或者动物视角叙述故事,而以儿童视角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不一定都是儿童文学,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的遭遇通过咸亨酒店里小伙计的描述来表现,但这篇文章折射的却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

2、分子不幸的命运和封建社会冷漠的社会环境。  鲁迅写于1911年冬天的小说《怀旧》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小说”②,它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全知成人视角模式,以一个九岁的学童“吾”的口吻来讲述发生的故事。这种叙事手法的出现以五四时期“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形成为背景,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完成了“从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转变过程”③,开启了此后文本叙事的新思路,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运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了儿童视角的命题,如《走一步,再

3、走一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心声》等。其中不全是小说或童话这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比如在《春酒》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追忆与思念,其中浙江乡下喝春酒吃会酒的场景明显是以童年的自己的口吻来描述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在后半段回忆儿时打鸭蛋络子、吃鸭蛋、做蛋灯的事情时口吻完全儿童化了,“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文白夹杂的

4、叙述风格,反而浅显化、童稚化了。人教版教材中选文共109篇(不包括文言文和诗歌),涉及到儿童视角这种叙述方式的不下20篇,也就是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写作的作品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这种特殊的创作视角对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适合儿童学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学的典范作品,其中一些以儿童视角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送给儿童的精神礼物。它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和他们精神生命的成长”④,不仅选择的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题材,而且创作者以儿童的目光观察生活,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儿童化,展现

5、的也是童真和童趣,其作品必然为儿童所喜爱和愿意亲近。这些作品在主题和艺术手法上具备了“通过艺术化的形象性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⑤的重要价值。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这些文本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类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普世价值和美好的品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儿童。我们应摈弃违反童真童心的成人化的解读,不能盲目地把一些成人世界中的价值观甚至是圆滑世故的处事原则强行教给学生。比如在《羚羊木雕》中,有

6、的教师会让学生反复讨论“羚羊该不该要回来”,非要孩子说出文中的“我”到底错在何处,或者让大家出谋划策“应该找一个怎样的借口把羚羊要回来”,这些教学设计都是不合适的。因为童心是纯真的,不掺杂任何成人的功利的价值观,“我”和万芳不会去考虑这只羚羊到底用多少钱买来的,该不该作为礼物赠送,因为在她们的心目中纯真的友谊是无价的,这就是童真的体现。虽然爸爸妈妈坚持把羚羊要回来有自己的理由,看起来也合理,但这篇文章本来表现的就是两代人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所在。作者自己也说:“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送礼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篇小说

7、,礼物就是眼前这只比较贵重的羚羊木雕。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财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他们的矛盾心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⑥显然,作者认为童心和财富相比,前者更为贵重。还有的教师在教学《散步》中引导学生非要说出文中的孩子错了,他不应该如此任性,给父亲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如果父亲和奶奶不顾全大局,这家人非发生争吵不可,这种解读也是违反儿童的心灵特点的。  我们总在哀叹童年的短暂,感慨童

8、真过早失去,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有没有注意保护孩子的童真与童心呢?我们是不是总想着怎么把活泼稚拙的孩子教成我们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像小大人一样,能够顾全大局、沉稳内敛、出口成章甚至功利世故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待童心,保护童真,离孩子的心近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