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doc

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doc

ID:16368505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8-09

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doc_第1页
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两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产生纷繁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以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如性交等传染,染病的母亲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目前检测梅毒的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其中血清学检测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A)、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nti-TP)两种血清学试验对510份手术和输血前筛查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510份血清标

2、本为我院2005年6月~2006年1月手术和输血前筛查的标本。试剂:USA试剂盒(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TP-ELISA试剂盒(为北京万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试验操作步骤及结果判断均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结果510份血清标本中,USA法检测结果8例阳性,阳性率为1.56%;Anti-TP-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0例,阳性率为1.96%。510份血清标本中,USA检测阴性而Anti-TP-ELISA检测阳性者2例,Anti-TP-ELISA检测阴性而USA检测阳性者1例。3讨论梅毒是经性和血液传播的疾病,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

3、两种抗体,一种是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是梅毒螺旋体在破坏组织时释放的抗原性物质(心磷脂)刺激机体产生的有抗体性质的反应素(抗心磷脂抗体),检测这种抗体的试验称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如RPR、TRUST、VDRL、USR等,被作为初筛试验;一种是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检测这种抗体的试验称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如FTA-ABS、TP-ELISA等,为确认试验[1,2]。USA检测的是反应素,在梅毒感染的不同时期检出率差别较大。在梅毒感染的最初4w内,由于机体产生的反应素不足,无法用USA检测出来,一般为阴性。4w后阳性率逐渐升高达100%,经过

4、治疗或晚期,梅毒反应素下降,有20%自然转阴,治愈后3个~6个月逐渐消失。对梅毒潜伏期患者,由于血清中反应素很少,达不到USA的检测限,极易漏检出现假阴性结果[2~4]。由于心磷脂存在其他组织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甚至正常人都能产生抗心磷脂抗体,导致假阳性结果,USA作为初筛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但其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均低于Anti-TP-ELISA。Anti-TP-ELISA是梅毒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和IgG抗体2[5]。Anti-TP-ELISA利用酶的放大系统,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梅毒

5、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中,特异性IgM抗体最早出现,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启动体液免疫即可产生;抗心磷脂抗体是当组织被破坏释放心磷脂后才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出现时间较晚,可终身存在。因此,Anti-TP-ELISA阳性无法判断是初次感染还是既往感染。抗心磷脂抗体可在梅毒治愈后消失,USA能判断是新近感染还是既往感染[2]。感染梅毒后,心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抗体,晚期梅毒时此类抗体又部分转阴。有报道,三期梅毒病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仅有71%仍为阳性,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几乎均为阳性。因此,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不适于诊断一、三期梅毒

6、,对潜伏期梅毒也不敏感,而且有急慢性的生物学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2,6]。本院对受血者输血前、患者手术前应用Anti-TP-ELISA检测血清梅毒抗体,以提高初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USA试验观察判断疗效、复发及再感染。【参考文献】[1]薛晓光,陈丹玲.梅毒RPR、TRUST、TPHA、TPPA的试验对比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2):47.[2]于恩庶,邵康蔚,原寿基,等.艾滋病与性病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377-432.[3]阮乐幸.TP-ELISA用于血清梅毒筛查的可行性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6

7、):413.[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32-434.[5]郭兑山.梅毒螺旋体抗体IgG、ELISA和RPR试验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2):88.[6]叶顺章,龚匡隆.性病/艾滋病实验室诊断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06-12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