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57019
大小:832.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8-08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复习及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复习及检测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趣味导入生物圈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是今天人类的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人类自身,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为了使人类在地球生活的更久远,让我们开始保护生物圈吧!智能点拨例.请你阅读下面关于水俣病的资料,然后尝试回答问题。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手脚麻木、运动失灵、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甚至成为疯癫状态的患者,最后因无法治疗而死亡,这就是水俣病。后来经科学家研究证实,引起
2、水俣病的原因是当地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海水,而汞进入生物体后,会形成稳定的物质,不容易被分解,也不容易排出。这些患者由于体内汞的含量很高,而发生水俣病。患者不喝海水,只是长期食用当地的鱼虾,为什么他们体内的汞含量会这么高呢?你能用生态系统的知识来解释吗?思路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从资料中找出获取有用的信息。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知道:①水俣湾的海水被汞污染;②汞在生物体内不容易被分解和排除;③患者长期食用当地鱼虾;④患者体内汞含量很高。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汞污染的是海水(已知①),患者不喝海水而体内汞含量很高(已
3、知④),说明汞一定来自他们的食物──鱼虾(已知③)。从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判断,这些鱼虾体内的汞一定也来自它们的食物。又从已知条件②可以知道,汞会在鱼虾和人体内积累,才使人患病。这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答案:水俣湾地区的鱼虾和居民,都是通过食物链,把汞带进自已的体内,并且不断积累,从而患水俣病。画龙点睛211.控制酸雨的措施是通过 装置,减少 、 等燃料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 和 这些污染物的工作。2.在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实验中,要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放在
4、 的环境中培养,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数量要 。3.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 和 ,严重时造成植物死亡。慧眼识珠1.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称的污染是(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2.溶液的pH小于7,那么该溶液就呈(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不能确定3.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 B.全球的降雨量过多C.工厂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过多 D.森林火灾频繁4.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有( )A.
5、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前三项都是5.温室效应是由于下列哪种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引起的(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氟利昂资料分析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日本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工业污染造成了重金属物质汞(甲基汞)在鱼体内积累,人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后中毒而致的……21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普通干电池中,含有汞、锰、镉、铅、锌等重金属物质,废电池丢弃后,这些重金属会污染环境……按每人每月使用一只干电池的保守计算,杭州市区每年就产生2000万只废电池,合
6、约300t,其中约合1800kg的汞和汞的化合物。回答:(1)下图表示的是干电池丢弃污染环境后,重金属迁移富集,进入人体的过程。请在下列方框中填上对应的词:土壤、地下水、植物、动物。(2)为什么称重金属污染为“隐形杀手”?课外阅读小小电池知多少电池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舒适的同时,它的危害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废旧电池含有汞、铅、镉等重金属及酸、碱等电解溶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很大。有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t的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7、。废旧电池若与生活垃圾一起填埋的话,那么其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污染地下水,并随着水分的移动,进一步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体内,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趣味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随手倒掉吃剩的饭菜,也可能随手扔掉废纸、旧电池等这些在我们看起来不重要的垃圾。可惜我们没意识到,在这“随手”之间,多少宝贵的资源付之东流,污染的“种子”也随之深深埋下。21智能点拔某地曾因发展香菇等食用菌生产,把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用于培养食用菌,结果使生态环境
8、急剧恶化。怎样才能既改善环境,又保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呢?请你替他们献计献策。思路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你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不仅要掌握正确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你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常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也得益于自然环境,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断地改造自然,但在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